被誤解的中國歷史(13)
(被妖魔化的洪秀全)
多年來,學術界對太平天國及其領導人洪秀
全的評價逐漸出現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
一種意見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
推動歷史前進的愛國運動,洪秀全作為農民
革命家應予以肯定;另一種意見全面否定太
平天國運動,認為洪秀全是一個邪教主、暴
君。那麼,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洪秀全的錯誤主要在於:
一,建都天京後,不思進取,日益封建化,
過早稱王,大過其享樂腐化的皇帝癮。終於
導致1856年的大悲劇----天京內鬨。
二,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成了一個日益迷信
的宗教狂,試圖用「天父天兄」的精神鴉片
來治理天國,結果更加速了天國的滅亡。
(孔子主張愚民嗎?)
「論語.泰伯」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
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一句。就這短短一句話,讓孔子背上了
「愚民」的惡名。其實,這句名言看似簡單,
要解釋清楚還真有點麻煩。不知道是孔子哪
位學生上課走了神,在筆記上記下了這句沒
頭沒腦的話來,留下這爭論千古的公案。
按照字義,這句名言的大意是:可以讓百姓
跟著做,不可以讓百姓知道為何要這麼做。
也就是說,百姓的天職是服從國家,不用問
那麼多的為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剝
奪了民眾的知情權。
漢魏以來,儒生們爭論這句名言。鄭玄解釋
說:「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
若皆知其本來,愚者或輕而不行。」按照
這個說法,之所以剝奪民眾的知情權,是因
為有些百姓很愚蠢,根本無法了解王道,知
道多了反而不去執行。
直到宋朝之前,歷代儒生們大多默認了
「孔子愚民說」,沒有人公開站出來為孔子
洗刷「罪名」。
到了近代,關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了新的突破。
學習古漢語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沒有
標點。因為古代的文字或是刻在甲骨上,
或是鑄在鐘鼎上,或是寫在竹簡上,非常麻
煩。這勢必要求行文簡練。文言文的行文簡
練包括兩方面,一是用字盡量少,二是修飾
詞少。由於用字很少,由於字義多變,由於
省略太多,短短一句話就會產生許多岐義。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這
樣。
從孔子的一貫主張來看,孔子不贊成愚民政
策。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學而
不厭,誨人不倦」,說出這種話的人,怎麼
會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呢?
那麼古今學者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從整體思想上去
解讀孔子,這樣就見樹不見林了;二是以自
己的好惡來解釋。喜歡者極力為孔子辯解,
討厭者極盡詆毀之能事。
還有人從「民」字上做文章來解釋孔子的這
句話。說這裡的「民」指的是奴隸。既然是
奴隸,當然就不需要「知之」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句讀,
最早見於宦懋庸。他解釋:對於民,其可者
使其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其知之。
俞志慧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
句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指出其中沒有愚民思想,相反的,恰恰是儒
家德化政治、順民應天、開啟民智思想的體
現。
(待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