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中國歷史(6)
(評價曾國藩)
曾國藩的評價在他死後,隨時間的推移,
形成了鮮明的兩極化對照。有人認為,曾國
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殺人過多,送其綽號
「曾剃頭」、「曾屠戶」。
衡量曾國藩,需要解決三個關鍵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金田起義是一場危害社會的
動亂,還是一場正義的事業?
清朝成為歷史發展的阻礙,只有發動起義,
社會才有前進的可能。太平天國順應了這
個歷史發展的要求。無疑,它是正義的事業。
曾國藩竭力維護清朝統治,反對太平天國,
從「討粵匪檄」看,他宣導的是中國傳統的、
一成不變的文化,維持停滯不前的社會。
而太平天國自身也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
在這種情況下,早日結束內戰,為社會取得
休養生息,也是對社會發展有益的選擇。而
正是曾國藩完成了這項歷史任務。
第二個問題是:在洋務運動方面,曾國藩是
實踐他人的創新思想,還是他自己的思想
創新?
曾國藩創辦中國第一家近代兵工廠、派遣第
一批出洋留學生、製造出第一條大輪船、設
立江南製造局並翻譯西方科學書籍,有人稱
之為「中國現代化之父」。
其實,遠早於曾國藩就有人提出中國現代化
的思想。如魏源等人且不說,就以太平天國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一個具體推
動中國現代化的方案來說,當曾國藩的幕僚
趙烈文看到了,十分讚賞。
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不能不
說與「資政新篇」的思想影響有關。
曾國藩與李鴻章奏請清廷派遣出洋留學生。
這一舉動的思想來源則是容閎的建議。可見,
最初提出現代化思想的並不是曾國藩;而
曾國藩的作用在於將這種先進思想付諸實踐。
(「中體西用」的誤讀)
張之洞在晚清政治史上居於中心位置。他不
僅是清流派中堅,也為洋務運動奠基,更是
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張之洞的最大特點在
於相容新舊而又能與時俱進。他最為人熟知
的,是在「勸學篇」中提出的「中體西用」
主張。
「中體西用」發端於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
魏源。林則徐、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
即向西方學習的思想。這是「中體西用」的
緣起。
最早正式使用「中體西用」一詞的是沈壽康。
他在1895年3月的「萬國公報」上發表
「匡時策」一文,提出「夫中西學問,本自
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
為用。」次年,孫家鼐在「籌議開辦京師大
學堂折」中強調辦學宗旨時說:「今中國京
師創立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
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同年,梁啟超
在代總理衙門起草的「籌議京師大學堂章
程」中也指出:「夫中學體也,西學用
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但是3人都
沒有對「中體西用」做具體的界定。到了
張之洞的「勸學篇」問世之後,「中體西
用」才有了較具體的內涵。他提出:「新舊
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為舊
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
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勸學篇」「西學之中,
西藝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於藝。」
張之洞認為中國要從西方吸取的,科學技術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政。即使在今天看來,
這也仍是非常大膽的主張。
換言之,他的體用觀也可以說是「中學為體,
西政為用」。
(待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