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的時代(3)
中國的汎神論最明顯的就是「天」的思想。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天」視為人格神。「詩經」和「書經」裡,都可以看到「天」對人間的不義現象很憤怒,而降下天災予以懲罰。這種神雖然不像耶和華會嫉妒,但卻和耶和華一樣會憤怒。
不過,後來「天」的人格神性格逐漸變稀薄,最後變成「天道」、「天理」的非人格觀念。「天」已經不是神,而是「道」或「理」。
這樣的「天」,存在於萬物之中,也存在於人之中,稱為「天性」或「性」。孟子便主張「性善說」。
到了朱子,主張理氣二元論。「氣」是像原子一樣,由微粒子組成的氣體,由「氣」構成天地萬物。然而只有「氣」,還無法構成天地萬物。必須加上「理」,才能構成天地萬物。「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材料,「理」則是形成物體的原理。這個「理」是「天理」。
不只儒家主張汎神論,道家也主張「道」存在於萬物之中。「莊子」中的「知北遊篇」提到,東郭子問莊子︰「『道』這個東西在哪裡?」莊子回答︰「『道』存在於萬物之中。」東郭子問︰「可不可以講清楚一點?」莊子回答︰「在螻和蟻之中都存在。」東郭子問︰「連這麼下等的生物都存在?」莊子回答︰「甚至在椑、稊之中也都存在。」隨後又說︰「連屋瓦之中也都存在。」東郭子問︰「如此無止境?」莊子回答︰「甚至在尿、糞之中也都存在。」東郭子聽到這裡,再也提不出問題。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孔子50而知天命,他知道的究竟是命運,還是使命?不得而知。如果是命運,可以解釋成「到了50歲,知道了自己能力的界限,而安於其命。」如果是使命,可以解釋成「到了50歲,終於知道上天所賦予的使命是什麼。」前者比較消極,後者比較積極。事實上,在中國兩種解釋並行,沒有確定的結論。孔子相信命運。墨子就強烈批評儒家是命運論者。墨子是有神論者。他認為有神的「意旨」存在。神的「意旨」是合理的,命運則是不合理的。
不過不只是儒家是命運論者,道家更是徹底的命運論者。莊子的無為自然,是捨棄一切人為努力,完全交給命運。莊子的思想可說是命運的哲學。
大乘佛教擁有多神教的要素,同時也具有汎神論的性格。中國在還沒有接受佛教之前,就已經擁有汎神論的世界觀,因此對大乘佛教產生共鳴。
印度的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這也是一種汎神論。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記載一個故事︰有一次,王陽明的門生王龍溪從街上回來,王陽明問他︰「你到街上去,看到了什麼?」王龍溪回答︰「我看到了滿街都是人,而且每個人看起來都像聖人。」王陽明說︰「街上的人大概也覺得你看起來像聖人吧。」換言之,眾生都是聖人。
這個「滿街聖人說」源自於王陽明的「良知」思想,「良知」思想則是孟子「性善說」的延長,相當於佛教的「佛性說」。所有的人天生就擁有「良知」,因此滿街的人看起來都像聖人。
在一神教基督教為主的歐洲,很難出現汎神論。而且教會強烈迫害汎神論者。16世紀的義大利自然哲學家布魯諾主張汎神論,認為神就在自然之中。從基督教看來,布魯諾的主張是將神視為自然,降低了神的位階,因此布魯諾被抓去宗教審判。由於布魯諾不願收回自己的主張,被焚燒至死。
17世紀猶太裔荷蘭人斯賓諾莎也主張汎神論。斯賓諾莎否定神具有悟性與意志,他嘲笑那些認為神創造了世界的人。因此,斯賓諾莎被猶太教團剝奪教籍,趕出教門,在貧困中去世。
德國哲學家Strauas(1808-1874)也是個汎神論者。他認為神不在人性的彼方,而在人性之中。他站在汎神論的立場,否定有神論。
真正的無神論,是從18世紀的科學唯物論開始。因此,汎神論被烙上無神論印記,可說是無妄之災。
無神論有2種,1種是正面強烈否定,認為「神不存在」。另1種是對神的存在與否不關心,認為「神存不存在,都無所謂」。前者明顯否定一神教,後者則是汎神論稀薄化之後產生。後者也被人認為是「沒有宗教信仰」。
中國的無神論可上推至2千多年前。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以「天」的思想為基礎,主張汎神論。孔子「敬鬼神而遠之」、而且「子不語怪力亂神」,當弟子季路問他如何事奉鬼神時,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大膽問他「死」的事,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表面上看起來,孔子好像是無神論者,但是孔子又認為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很重要。墨子抓住孔子的這個矛盾,批評道︰「主張無鬼,卻要人學習祭禮,這就好像沒有客人來,卻學習招待客人的禮儀一樣。」
西漢時代的劉向在著作「說苑」中也提出疑問︰為什麼無神論者孔子,沒有明確否定死後靈魂的存續?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死人有沒有意識?」孔子回答︰「我如果說死人有意識,失去父母親的人,一定會為父母親舉行盛大的葬禮,即使犧牲自己的生活費也不足惜。我如果說死人沒有意識,許多不肖子孫一定會隨便處理父母親的葬禮。所以我哪邊都不支持,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你自己死後就會明白。」
孔子雖然不相信鬼神,但是一直不願明白否定。但是荀子就不一樣了,他明確主張無神論。荀子認為天有一定的運行法則,這和人間的人毫無關係。例如天上有日食和月食等現象,這和為政的善惡毫無關係。不能因為看到日食和月食等現象,就認為天在發怒。與其擔心這種天災,不如擔心讓人民痛苦的惡政——人災。祭天或祈雨,是完全無意義的儀式。
荀子不僅切斷天與人的關係,還進一步主張,我們與其崇拜天,不如把天視為一種物體,讓天服從人的意志,利用天。在這裡,天成為自然。在這裡,離自然科學的誕生已經非常接近。可見荀子的無神論之徹底。
荀子之後約250年,東漢初期,出現王充(27-97)。王充著有「論衡」,對六朝時代的思想界影響很大。在共產中國,對王充的評價也很高,王充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位唯物論者。
王充認為「天」是物體,因此沒有意志。王充也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聖人為了獎勵人們行善而說的,並非事實。善如果有善報,那是偶然,不是神的意旨。王充認為決定人生的幸或不幸,不在於行為的善惡,而完全是偶然,完全是命運。那麼,可以用卜卦之類的方式來預知命運嗎?答案是否定。如果卜卦的結果和事實一致,那完全是偶然。
人的最大命運是「死」。有沒有方法可以避免「死」?答案也是否定。所有的東西有開始就有結束,有生必然有死。
(待續)
理州上 2012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