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求----自由的挫敗(8)
數日後,美國西南保釣大會通過決議:
「反對兩個中國及一中一台的國際陰
謀;中台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由中國
和台灣人民自行解決。」
1972年4月,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
連載「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猛烈攻擊
學生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文章後來大量
印製成小冊子,送到軍隊和全國中學,
分給每一位學生。
「大學雜誌」第70期中有一篇文章討論
台灣的航空業,說「台灣是海島國家」。警
備總部認為不妥,應該修正。文章於是改
為「台灣四面環海」。警備總部顯然認為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警備總部對「大學雜誌」的影響不只是防
止不妥言論的出現,有時候也鼓勵妥當言
論的出現。1972年蔣介石毀憲連任總統,
「大學雜誌」本來沒有慶賀文章。不過在
警備總部的要求下,還是增加了「慶祝總
統蔣公就職獻詞」一文。
不久之後,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大學
雜誌」發表「令人振奮的蔣經國內閣」。
文章說:「蔣經國先生的內閣稱得上是政治
的傑作。」「蔣經國先生對於政治現實的把
握,確已臻藝術之境;其組閣的氣魄,也
堪稱大匠手筆。」「一個領袖群倫的政
治人物,最可貴的才幹是知人善任,最可
貴的品德是勇於擔當,這種才幹,這種品
德,蔣經國先生都已經有了令人敬佩的表
現!」
這樣好的文筆,黨營的「中央日報」鐵定
寫不出來。數個月後,國民黨祕書長張寶
樹和文工會主任吳俊才,雙雙嘉許警備總
部對「大學雜誌」的輔導,成效輝煌。
如果將民主化比喻為政治體制的大手術,
那麼手術是發生在蔣經國統治的時代,儘
管他是多麼不情願。在內部的挑戰和美國
政府的壓力下,他也只能如此;否則他的
政權即使不因革命而死亡,也將陷入長期
的紛亂和危機。其繼任者李登輝的工作,
即是在加護病房中處理手術後的併發症。
將民主功勳歸給李登輝,稱呼他為「民主
先生」,是對台灣民主化動力的嚴重誤解。
雖然李登輝本人曾經提醒,他是獨裁者
「蔣經國學校的優秀學生」,許多人仍舊
置之不理,繼續尊崇他的民主功業。
將民主獎章頒給獨裁者蔣經國更是不可思
議。許多學者將蔣經國視為台灣民主的推
手,可是其論述從來不提兩個重要的事實。
第一,蔣經國從國民黨統治台灣的早期,
就全權掌控情治和特務系統;多少人因為
要求民主和人權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
這些都歸功於他。第二,就在蔣經國「推
動」台灣民主化之前不久,他大肆逮捕
所有的民主運動者,並施以嚴厲的懲罰。
因為這兩個事實無法鑲嵌入其理論中,
因此大多數學者選擇遺忘。
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為何值得述說?
為何值得記憶?
它提供的最重要啟示或許是:人的努力在
歷史變革中、在成就合理的社會中的重要
角色。法國的政治哲學家托克維爾在其經
典名著「美國的民主」中,提出一個觀察:
貴族時代的歷史學者只看到個人,多為君
主和英雄;民主時代的歷史學者則只強調
結構、趨勢等,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民
主時代的歷史學者假設:在「一般性因
素」的驅動下,所有的變革、所有的事件
都必然發生。如果社會普遍接受這樣的歷
史觀,認為人的自由意志在歷史變革中毫
無作用,結果將導致公眾的道德冷漠,也
癱瘓了道德判斷和意志的功能。民眾甚至
將缺乏心志,為更好的社會奮鬥。
和歷史學者相較,社會科學家對「結構、趨
勢」更為著魔,他們認為,民主化的動力
是經濟發展、都市化、中產階級、教育普
及等「一般性因素」,人的作用似乎不存
在。似乎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這些因素,其
政治體制將自動轉型為民主。社會科學的
理論無論多麼精巧,如果忽略了人的自由
意志作用,都無法解釋歷史的變動。
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特別清楚顯示人的
自由意志之重要性。「自由中國」民主運動
的失敗,黨外民主運動的成功,經常為後
人並列對比。可是幾乎全部的解釋都集中
在外部環境的結構性因素。幾乎所有的評
論都認定,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在於社會條
件的差異。「自由中國」民主運動之所以失
敗,是因為當時經濟尚未發展,人民較重
視物質利益,而非民主價值。民主運動重要
社會基礎的中產階級,當時也還沒有出現。
另外有些解釋,則純屬學者的想像。一種
解釋說:參與「自由中國」民主運動的本土
菁英,多為沒落的仕紳階級,因此缺乏權力
基礎。將吳三連、高玉樹、郭雨新、許世賢
等人稱為沒落的仕紳階級,離開事實太遠。
他們之中有人曾經當選台北市長、高雄縣
長,有人連任數屆省議員;這些本土菁英不
但很有社會基礎,而且他們當時的政治事
業或經濟活動都顯示,他們一點都不沒落。
雷震被捕之後3個多月,地方選舉於1961
年1月舉行。「自由中國」民主運動本土
領導人組成「全國助選團」,到全台灣
助選、助講。該年地方選舉全台灣總共選出
929位縣市議員;結果黨外當選347席,占
總數的37.4%。成績其實遠遠超過後來的
黨外運動。即使有這樣雄厚的社會和政治
基礎,他們的運動還是失敗了。而後來的
黨外運動卻能成功地組黨,而且推動了台
灣的民主化。
因此將「自由中國」民主運動的失敗歸因於
本土菁英缺乏社會基礎,或歸因於台灣社
會尚未達支持民主運動的條件等,都只是
學者的「理論」,而非真實的歷史。另外
有社會學者說,該運動之所以失敗,是因
為民主化要求不能對當政者構成道德性的
挑戰。這種解釋讓人費解。如果攻擊威權獨
裁、要求人的尊嚴和自主不是道德性的
挑戰,不知什麼才是道德性的挑戰?如果
該運動缺乏道德性的挑戰,運動當時所獲
得的支持,以及後世對他們的懷念,不知
由何而來?
欲解釋運動的成功和失敗,我們或許必須
從人的因素出發,也就是參與者的意志。
「自由中國」民主運動和後來的黨外民主運
動,都同樣受到國民黨政權的鎮壓。黨外
民主運動受到的鎮壓,規模更大、也更嚴
厲。可是兩個運動對鎮壓卻有完全不同的
反應;對鎮壓不同的反應,導致了不同的
結果。
「自由中國」民主運動在雷震被逮捕之後,
運動歸於沉寂,終至消逝。可是19年之
後,當國民黨在「美麗島事件」後逮捕所
有黨外運動的領導人和參與者,被捕者的
家屬和律師繼續參與選舉,也繼續結合成
一個政團,並且從民眾獲得更熱烈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後來在組黨的關鍵時刻,黨
外運動的領導人也有坐牢的準備。如果
國民黨逮捕組黨人士,接續的上陣者都
已經準備妥當,他們將繼續組黨,繼續被
逮捕。
這些都讓國民黨認識到:逮捕已經不再能
壓制民主運動。逮捕反對者只會製造更多
的反對者,只會讓政權更失去正當性,只會
引發人民更熱烈地支持民主運動。當武力
不再能鎮壓民主運動,國民黨和蔣經國只
能訴諸其他方式來保衛其政權。蔣經國所
做的即是:對民主要求做出快速的讓步。
蔣經國甚至和反對黨競爭民主改革的成績,
不讓反對黨獨享民主功勳。這是台灣民主
化為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