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史達林(3)

史達林(3)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因腦溢血,突然去世。繼任總統的是副總統杜魯門。當年,杜魯門、邱吉爾與史達林在波茨坦會談。在這個會談開始的前一天,杜魯門獲得屬下的報告︰美國在新墨西哥州已經成功完成原子彈的試爆。杜魯門告訴邱吉爾這個驚人的消息。邱吉爾便告訴杜魯門︰千萬別讓蘇聯知道此事。但是杜魯門還是決定讓史達林知道。7月24日,杜魯門在進行會議時,對史達林輕描淡寫地說︰「美國已經擁有破壞力超強的武器!」然而,史達林似乎對此沒有顯示特別的關心。這並不是史達林不了解這個「破壞力超強的武器」的意義,而是蘇聯也已經於1939年開始研究核子分裂。史達林當時之所以對「破壞力超強的武器」不太關心,是因為有自信蘇聯也能製造出「破壞力超強武器」。
1944年1月,美英蘇三國討論分割佔領德國的問題時,英國代表建議蘇聯的佔領區域大致到易北河為止。也就是說蘇聯的佔領區域可以推進到柏林西方170公里處!美英兩國的首腦大概沒想到這是多麼嚴重的問題!後來這個決定造成東西德的分裂。
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次五年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讓蘇聯從農業國家脫胎換骨成工業國家。1928年,蘇聯的生鐵產量為350萬噸。當初的計畫是在1933年之前要達到1000萬噸。光是這個數字就很驚人,可是史達林在1930年第16屆黨大會時,說︰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在1932年之前要達到1700萬噸。這當然是太不可能的目標。事實上,蘇聯達到這個目標是在1941年。可是史達林當時把認為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人嚴厲批評為「右派機會主義」。當時有一位美國新聞記者到蘇聯視察後,說︰「蘇聯光是在與生產鋼鐵的戰鬥中所犧牲的死者,就超過馬恩河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軍與德軍在馬恩河一帶的激烈戰役)的死者!」
不過,五年計畫中,犧牲最大的是農業集團化過程中的農民。農業集團化的口號是「消滅富農!」所以大約200萬的富農便第一個遭殃。史達林要讓大約650萬的貧農鬥爭富農,還派數千位活動份子農村煽動。可是事態的發展並不如史達林所願。因為貧農不一定憎恨富農,有些農村,貧農甚至尊敬富農。因此這些農村的貧農反而護衛富農,抗拒農業集團化。史達林面對這些農民的反抗,有時不惜動用軍隊,拿著機關槍鎮壓。
到1934年為止,蘇聯所有農家的三分之二都已集團化。但是農業生產卻不增反減。從1928年到1932年,蘇聯的農業收入減少了百分之25。
為什麼史達林寧願付出那麼大的犧牲也要強制推動工業化與農業集團化?第一個原因是他想借此穩固他獨裁者的地位。史達林認為掀起人民間互相鬥爭,讓全國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可以維持他的權力。
可是史達林的這種做法終究引起黨內反對勢力的出現。穩健派的奇洛夫(1886—1934)就是其中之一。奇洛夫年輕英俊,在黨大會演講時,所得到的掌聲,不輸於史達林。可是,1934年12月1日,奇洛夫卻被暗殺。此後,史達林便開始對反對派展開反擊,也就是「大肅清」。他下令逮捕數千名反對派,秘密審判後,關入監獄。史達林的「大肅清」於1936至1938年期間達到最高潮。1936年有16名反對派領導人以「計劃反革命陰謀」被逮捕、審判,1937年有17名反對派領導人以同樣罪名被逮捕、審判,1938年有21名反對派領導人以同樣罪名被逮捕、審判。他們大部分被處死刑。1934年,第17屆黨大會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與中央候補委員中,有超過90人被逮捕、審判,大部分被處死刑。同樣出席第17屆黨大會的1966位議員中,有至少1108位議員以「反革命」的罪名被逮捕、審判。一般黨員則有85萬人(約佔所有黨員的百分之36)被流放。這股瘋狂的肅清風暴於1937年甚至波及到軍隊。總共有3萬5千位軍官被逮捕,大約是蘇聯軍官數目的一半。
當時的蘇聯人對史達林非常崇拜,許多士兵喊著「為了祖國!為了史達林!」而赴戰場犧牲生命。當然蘇聯人也知道許多悲慘的現象。但是不認為這是史達林的錯,他們認為如果史達林知道這些悲慘的現象,一切都會獲得改善。
這種瘋狂的史達林崇拜,不是源自於史達林的領袖魅力,而是大規模組織性宣傳的結果。同樣是獨裁者,史達林沒有希特勒那種讓大眾狂熱的天賦。至少在演講技術上,史達林遠遜於希特勒。史達林的文筆也乏善可陳。希特勒的領袖魅力讓身邊的納粹親信深深折服,直到戰爭結束,都沒對他反叛。除了「雷姆(1887—1934)事件」外,幾乎沒有任何「肅清」。然而史達林卻必須靠不斷的「肅清」,才能保持自己的獨裁地位。
但是如果談到兩者在世界留下的足跡,不得不說希特勒稍遜一籌。希特勒雖然帶給世界大混亂,可是他荒謬的世界觀隨著他的死,而煙消雲散。史達林雖然造成許多悲劇,但是他在推動蘇聯工業化方面,卻居功厥偉,起碼對俄國人而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史達林最關心的是早日完成蘇聯的工業化。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外國出現任何政權,都必須與其共存。對方即使是納粹德國,也不例外。即使納粹德國的手沾滿鎮壓反抗者的血跡,也必須緊緊握住。蘇聯必須盡量避免捲入戰爭,蘇聯必須爭取工業化的時間。
對史達林而言,幸好當時蘇聯是全世界唯一的共產國家。因為史達林可以主張確保蘇聯的國家安全,符合全世界勞工階級的利益。為了蘇聯的國家安全,其他國家的勞工階級,無論怎麼犧牲個人利益都應該。事實上,在1930年代,世界上的確有許多共產黨員聽信史達林的這個理論,而犧牲個人利益。
希特勒於1933年1月獲得政權。一個月後,德國政府就與蘇聯簽訂借款協定,同年五月,兩國又延長柏林條約(德蘇友好、中立條約)。
希特勒一方面擺出與蘇聯友好的姿態,另一方面又於1934年與波蘭簽訂不可侵條約。這個德國與波蘭的接近,讓蘇聯不安。因為德國與波蘭攜手,可能是德國即將攻擊蘇聯的前兆。
蘇聯於是開始與法國建立友好關係,蘇聯於1934年加入國際聯盟,於1935年與法國簽訂互相援助條約。
史達林的女兒史維特拉娜在她的回憶錄中寫道︰「在蘇聯慶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宴會上,父親(指史達林)對母親說︰『喂,妳喝這個!』母親大聲說︰『你叫我《喂》,太沒禮貌了吧!』接著就離開宴會。」當天夜晚,史達林的妻子娜佳用手槍結束自己31歲的生命。娜佳性格內向且神經質,與粗暴又沒有同理心的史達林很久以來就不和諧。她長期對丈夫的不滿一直在心中累積,終於在1932年11月的宴會上爆發。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1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