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利他性遺傳基因(4)

利他性遺傳基因(4)
大腦新皮質的神經有興奮系神經與抑制系神經,興奮系神經佔百分之80,抑制系神經佔百分之20。serotonin可以抑制過剩的興奮,讓我們的情緒安定。但是serotonin如果分泌過多,也會出問題。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的腦有一種反饋(feedback)系統,可以控制適當的分泌。
天生就serotonin分泌過少的人,外界稍為發生一點事情,就心裡不安或興奮不已。充滿叛逆性的人和狂熱革命者也可能serotonin分泌過少。相反的,天生就serotonin分泌過多的人,對社會上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往往不以為意。
當serotonin分泌過少,讓人容易心裡不安或有攻擊性,有一種藥SSRI可以提高腦內serotonin的活性。這是在1990年代末期,為了治療憂鬱症和行動障礙而發明。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員們集合天生就容易擔心東、擔心西的人,想知道他們這種性格從何而來。結果於1996年找出答案。人的遺傳基因有「開關」,可以調到「開」,也可以調到「關」。許多遺傳基因的開關都處於「關」的狀態。如果調到「開」,遺傳基因就開始發揮作用,製造蛋白質。
憂鬱症患者之中,女性多於男性,比率大概是二比一。女性在30多歲就會出現憂鬱症,到了70多歲時最多。憂鬱症的原因很多,腦內serotonin的活性低下是原因之一。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學者John Mann的研究,數度自殺未遂的人,其腦內serotonin的活性嚴重低下。
serotonin的分泌量,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變化。當壓力變大,便分泌多一些。當然,當你坐立不安時,可以嘗試坐禪或做有韻律的運動,如慢跑。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嚼口香糖。當人在嚼口香糖時,下顎便會呈現有韻律的運動。職業棒球員在比賽時,經常嚼口香糖,便是要消除緊張,穩定情緒。當下顎做有韻律的運動時,腦中便開始分泌serotonin。
有些佛教信徒身體疼痛時,嘴巴不斷反覆唸:「南無阿彌陀佛……」,不久疼痛真的消除。這倒不一定是釋迦牟尼的神力,而是嘴巴不斷反覆做有韻律的運動之故。
荷爾蒙的分泌量及其是否均衡,會影響人的態度與行動。荷爾蒙基本是由遺傳基因控制,但是也會因為環境條件而改變。
荷爾蒙是在1902年發現。英國的生理學者William Bayliss與Ernest Starling在小腸的粘膜發現少量的物質。他們研究其作用,發現那些物質通過小腸壁,進入血管,再到膵臟,調節膵液的分泌。這個發現讓當時的科學家嚇一跳。因為大家一直都認為調節、控制身體其他器官的只有神經系統。William Bayliss與Ernest Starling把這個分泌物質取名為「荷爾蒙」。
神經系統和荷爾蒙同樣是傳達刺激的系統。兩者不同的地方,好比神經系統是「電話」,瞬間傳達;荷爾蒙是「信函」,慢慢傳達。
特定的荷爾蒙只對特定的身體器官發揮作用。因為只有那個特定的身體器官擁有接受那個特定荷爾蒙的「受容體」。荷爾蒙只要稍微的量,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因此只要荷爾蒙的分泌量稍微不正常,就會讓整個身體失去均衡,而導致生病。
荷爾蒙也會影響人的行動。腦的視床下部與下垂體所分泌的oxytocin和vasopressin荷爾蒙,與「信任他人」、「遵守節操」等社會行動有關。2005年,瑞士的經濟學者Ernst Fehr對超過100名的學生做「金錢遊戲」的心理實驗。在做實驗之前,他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鼻孔噴oxytocin的水溶液,另一組噴普通的水。「金錢遊戲」一開始,結果,噴普通水的那一組非常慎重地進行遊戲,有百分之45的人從小額投資開始,有百分之21的人大膽投資。另一方面,在鼻孔噴oxytocin的那一組,有百分之20的人慎重投資,大膽投資的人佔百分之45。
Ernst Fehr再將交易的對象由人換成電腦。結果,噴普通水的那一組與噴oxytocin的那一組,沒什麼不同。
Ernst Fehr的解釋是,當交易的對象是人時,學生可以觀察對方的長相和表情,判斷對方可靠的程度。如果是電腦,就不行了。這個實驗證明oxytocin可以讓人容易信任他人。
oxytocin也與「利他性行為」有關。科學家發現當人願意為他人犧牲自己時,分泌oxytocin的視床下部會增加活性。以色列和伊斯蘭在巴勒斯坦的問題,以及南北韓的問題等難解的國際紛爭,或者我們日常生活中夫婦離婚危機,如果能讓當事者嗅一嗅oxytocin,說不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oxytocin的化學結構很簡單,只有九個氨基酸所連接的縮氨酸(peptide),很容易人工合成。
根據實驗,將oxytocin注射進沒有生育過孩子的雌鼠,那隻雌鼠會突然展現母性的行為。將沒有注射oxytocin的雌鼠放進有許多鼠寶寶的籠子,那隻雌鼠對鼠寶寶很冷淡,甚至踩過剛出生的鼠寶寶的身體也不以為意。但是若將oxytocin注射進那隻雌鼠,那隻雌鼠便突然展現母性,在籠中到處尋找鼠寶寶,將牠們一隻隻叼回睡覺的地方,還幫牠們蓋上籠子中的樹葉保暖。
在人,母親生下嬰兒時或餵嬰兒吸自己的奶水時,會分泌oxytocin,然而不只是母親,嬰兒在母親懷裡很幸福地吸母親的奶水時,其尿液中也含有oxytocin。因此當嬰兒感覺到母親的愛,在滿足感與幸福感時,也會分泌oxytocin。所以,oxytocin不只是「信任他人的荷爾蒙」,也是「愛情的荷爾蒙」或「情感關係的荷爾蒙」。不只是oxytocin,vasopressin荷爾蒙也深深影響人的社會生活。這個荷爾蒙分泌的多寡,與婚姻幸不幸福息息相關。
美洲有一種草原鼠,習性一夫一妻:還有一種山岳鼠,習性一夫多妻。2004年,美國生物學者Miranda Lim發現這兩種老鼠,婚姻型態之所以不同,與荷爾蒙的分泌有關。vasopressin荷爾蒙與oxytocin荷爾蒙的結構類似,可是作用完全不同。這個vasopressin荷爾蒙的受容體有V1a、V1b、V2三種,其中最多的是V1a。習性一夫一妻的草原鼠比習性一夫多妻的山岳鼠,其V1a的分布量要多很多。
科學家將草原鼠的遺傳基因取出,注射入山岳鼠的前腦,結果,山岳鼠的V1a大量增加,原本是一夫多妻的山岳鼠,突然變成一夫一妻。這種vasopressin荷爾蒙被認為可以抑制慾望與性行動。vasopressin荷爾蒙有抑制睪丸激素的作用。讓因為睪丸激素而引起的性的攻擊性與暴力性降低。山岳鼠的改變也適用於人類。
根據科學家調查,搞婚外情的人,腦的vasopressin受容體的量天生就比正常人少。如果將來能夠發明提高這些人vasopressin活性的方法,社會上會消失婚外情也說不定。
人體內有性荷爾蒙。很久以來,人們就認為男性粗暴,女性溫柔,這種「性差」與性荷爾蒙有關。還有一般人認為女性比較沒有方向感。有人提出解釋:往昔男性負責出外打獵找食物,有時一出去好幾天,在打獵找食物的過程中,必須將附近的景色、地形、方向記在腦海裡,這樣才回得了家。久而久之,男性就比較有方向感。而女性負責在家附近採集果實,失去學習辨識空間的機會,久而久之,女性就比較沒有方向感。
男女間的「性差」是由於遺傳,還是由於社會文化的環境,很難判斷。不過,一般而言,感覺或行動上的「性差」是由遺傳基因所控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性荷爾蒙。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利他性遺傳基因(3)

利他性遺傳基因(3)
人的腦大致可分成大腦、小腦和腦幹三部分。人的腦和其他動物相比,最明顯的特徵是大腦大很多。人的大腦可分成左半球(左腦)和右半球(右腦)。這兩個半球的底邊部分稱為「腦梁」。
大腦的外側覆蓋著三層薄膜,薄膜之下是灰白色的「大腦皮質」,那裡有140億個神經細胞(當然,從來沒人一個個仔細數過。)而且140億,只是「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數,不是腦全體的神經細胞數。據推測,腦全體的神經細胞數可能有1千數百億個神經細胞。
大腦與脊椎之間是腦幹。它是主宰人之所以生存的重要組織。腦幹包括間腦、中腦、橋、延髓死四部分。「延髓」最接近脊椎,它負責呼吸、血液循環、調整體溫等重要功能。
一般人認為左腦司掌語言和邏輯性思考,右腦司掌藝術性和創造性能力。然而這個沒有科學根據。
腦又可分成「前頭葉」、「頭頂葉」、「後頭葉」、「側頭葉」四部分。在「前頭葉」的前面特別稱為「前頭葉野」,這裡是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部分。人類的感情、道德、良心之類的感覺都是這裡發揮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感情從「扁桃體」送到「前頭葉野」,喚起蓄積在那兒的記憶,調整之後,反應出來。激烈的憤怒或悲傷情緒,經過「前頭葉野」的調整之後,會變得比較平穩,然後才反應出來。因此,這裡如果損傷,就會喪失感情或理智,造成人格崩潰。美國的Phineas Gage 就是個好例。Phineas Gage負責建築鐵路的監工。一天,爆破岩石的炸藥不小心引爆,放在Phineas Gage附近的一公尺長鐵棒飛來,剛好刺進他的臉部,從下顎直穿額頭。他保住了生命,經過半年治療後,他回到職場。但是他彷彿變了一個人。他變得心情浮躁、容易生氣、計畫也製作得粗枝大葉,根本無法將工作做好。Phineas Gage最後失去工作。他不斷換工作,最後去世。他的頭蓋骨和那根鐵棒現在仍放在哈佛大學的博物館。他的頭蓋骨有直徑三公分的洞。
「前頭葉野」司掌人格和理智,人會遵守社會規範或採取反社會行為全由這裡決定。有些神經學者認為反社會犯罪者和麻藥中毒患者以及統合失調症患者,都是「前頭葉野」與腦的其他領域的聯絡有缺陷之故。據說人在25歲左右,前頭葉的神經網路已經完全發育。這時候,人就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能夠適當判斷事情的是非好壞。可見一般人認為的20歲,其實還不算「成人」。
前頭葉還有一個重要領域,稱為「Broca 語言野」。因為是法國外科醫 Paul Broca發現的,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因中風而這裡受到損傷的人,說話和寫字都有困難,因此這種症狀又稱為「Broca失語症」。
中風患者右半身之所以變得不自由,並且無法說話,是因為腦的左半球梗塞或出血之故。從左半球出來的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在延髓處交叉,左右互調。所以左半球受損傷,會影響右半身;右半球受損傷,會影響左半身。
一般來講,因為中風而引起的身體障礙,男性比女性嚴重。那是因為女性連接左右半球的腦梁比男性粗之故。
往昔人們認為頭大的人,腦容量就大,自然比較聰明。可是科學家否定了這種看法。還有人認為聰明與否由腦神經細胞的數目決定。他們認為腦神經細胞在出生之後,幾乎不再增殖,而且每天消失相當的數目。所以人的年齡越大,思考力和記憶力就越差。的確,腦神經細胞的數目在出生時,最多,之後就逐漸減少。但是誰也不會認為嬰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聰明的時期。
腦之中,光是大腦皮質,就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因此就算誕生後每天減少一些,也不會對腦的功能發生影響。
最近有人主張神經鍵(synapse)的數目與機能與腦的功能息息相關。他們認為腦神經細胞的數目雖然隨著年齡而減少,但是神經鍵的數目,只要有在使用腦,就不會減少。
在懷孕三星期,胎兒的腦神經細胞就開始分裂、增殖。到五個月時,胎兒的腦就大致形成。到九個月時,胎兒的腦神經細胞的數目就和成人的差不多。而且還不斷分裂,所以誕生的時候,嬰兒的腦神經細胞的數目就比成人還多。但是嬰兒的頭遠比成人的頭還小,也較輕。成人的腦重量為1200公克至1400公克,嬰兒的腦重量只有400公克,是成人的三分之一以下。
嬰兒誕生後,外界環境的刺激越多,對腦而言,學習的機會就越多,便會形成新的神經鍵,並且讓腦神經細胞的網路高度化、複雜化。
無脊椎動物等低等動物一生所必須擁有的反應,都已經事先以遺傳基因刻劃在腦神經細胞的網路上。換言之,牠們不需學習,光靠本能就可以生存。但是高等動物就不能光靠本能,高等動物必須在誕生後因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學習,不斷修整腦神經細胞的網路,才能生存。
在腦之中,像「前頭葉野」和大腦邊緣系之類的領域,存在著影響人的態度、性格與行動的物質。影響人的性格的物質有神經傳達物質與荷爾蒙。1990年代時,科學家開始注意神經傳達物質。他們陸續發現100種以上的神經傳達物質。由於有些各別科學家發現的神經傳達物質重疊,有些是否具有神經傳達物質的機能,遭人懷疑。現在經過整理後,神經傳達物質的種類有60種。我們比較常聽到的神經傳達物質有dopamine、noradrenalin、serotonin。dopamine的功用是讓人有幹勁。dopamine分泌多的時候,讓人充滿鬥志,分泌少的時候,讓人意志消沉。
dopamine分泌少的時候,也會罹患帕金森氏症。另外,dopamine分泌過多的時候,會讓人喜歡冒險。世上有一些人喜歡冒著生命危險,攀登聖母峰或駕著小帆船橫渡大西洋,或許就是dopamine分泌過多。以色列的Richard Epstein於1996年發現人的積極性與探索新奇的性格,與dopamine有密切關係。
有探索新奇性格的人有時會成為了不起的探險家,在海底發現淹沒多年的古代都市,在熱帶雨林發現遭人忘記的遺跡。在日常生活上,很多人喜新厭舊,不斷換職業,不斷離婚,或四處流浪。這種性格的人不只限於男性,女性也有。許多女性喜歡追逐新的流行或不斷更換室內裝潢或不斷搬家。這類人也有許多是酗酒、吸毒的常犯。我猜想藝人鄭進一應該也是dopamine分泌過多。
serotonin與dopamine相反,它的作用在抑制高昂的情緒,讓焦慮感鎮靜下來。開汽車時,必須有油門踏板與煞車踏板。在適當的時機踩適當的踏板,開汽車才會順利。人也是一樣,如果要活著舒適,就必須分泌適度的serotonin與dopamine。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利他性遺傳基因(2)

利他性遺傳基因(2)
人的智能是受遺傳影響,還是受教育影響?一般來講,遺傳學者大都認為人的智能受遺傳的影響較大,教育學者和心理學者則認為受教育的影響較大。教育學者和心理學者認為任何小孩如果在良好的家庭與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長大,都可以順利發展智能。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聚集全世界在不同家庭長大的同卵性雙胞胎,測驗他們的智能。結果與原先的預期相反,遺傳比環境還強烈影響智能。
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也有做同樣的調查,都獲得同樣的結果。因此,教育學者和心理學者最後不得不承認人的智能受遺傳的影響較大。不過一般人還是認為智能受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各半。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遺傳和環境對智能的影響,會隨著人的成長而變化。
在幼兒期,環境對智能發育的影響很大。因此這段期間給幼兒良好的教育環境很重要。不過隨著成長,環境的效果逐漸淡薄,開始出現遺傳的影響。到了中高年齡,智能幾乎完全由遺傳決定。換言之,人的智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不受環境影響。
在英國鄉下,有一種全身都是刺的刺蝟。刺蝟受敵人攻擊時,會將身體縮成一團,像一顆球。由於刺蝟全身都是刺,敵人便對牠無可奈何。因此,刺蝟受敵人攻擊時,不需逃跑,只要將身體縮成一團即可。這是牠的本能。不過,汽車發明之後,英國的刺蝟看到汽車來了,就趕緊逃跑。換言之,刺蝟改變了以往的本能與習性。
生物學者們認為以往刺蝟碰到狼或狐狸時,不需逃跑,只要將身體縮成一團即可。然而汽車發明之後,如果刺蝟再使用這一招,就會被汽車碾死。但是偶爾有一隻刺蝟看到汽車來了,就趕緊逃跑,因而沒被汽車碾死。那隻刺蝟的子孫也被汽車碾死,而繁殖下來。於是,英國的刺蝟從此改變了以往的本能與習性。這既可以用基因突變來解釋,也可以用學習來解釋。動物的行為究竟是出自於本能,還是出自於學習,有時很難區分。有人認為可以以誕生為界線,誕生之前獲得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誕生之後獲得的能力是後天的學習。但是,專家們發現也有一些能力是在誕生之前學習來的。
母鳥產蛋後要用體溫孵化許多天,所有的蛋幾乎都在同時孵化完成雛鳥都一起聚集到母鳥的羽翼下。可是用孵蛋器人工孵化的蛋就不是這樣。何時孵化,每顆蛋都不一樣。為什麼每顆蛋孵化的時間都不一樣呢?專家們發現這要看孵化(誕生)前,雛鳥有無學習而定。
母鳥孵蛋時,在孵化之前,可以聽到蛋裡傳出雛鳥的聲音,不久,雛鳥就從蛋裡開始啄蛋殼,而且一顆蛋傳出啄蛋殼的聲音,其他蛋也傳出啄蛋殼的聲音。然而,用孵蛋器時,就無法這樣了。每顆蛋都相隔一定的距離,因此都聽不到隔壁啄蛋殼的聲音。於是每顆蛋的雛鳥都得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啄蛋殼。於是每顆蛋孵化的時間都不一樣。
每隻雛鳥都有啄蛋殼的本能,只是聽到隔壁啄蛋殼的聲音,自己也開始啄蛋殼,這是模仿、學習。雛鳥在孵化(誕生)前,已經開始學習。這樣看來,某種行為究竟是本能或學習效果,很難用「誕生」為基準來判斷。
人類的嬰兒在誕生後幾天就可以認得母親的聲音,那是因為嬰兒在胎內就聽到母親的聲音之故。或許和雛鳥一樣,嬰兒在出生前就已經開始學習。時下流行胎教,有些孕婦讓肚中的胎兒聽古典音樂,或朗誦詩給胎兒聽。甚至有些孕婦認為每天讓胎兒聽英語會話,將來嬰兒出生長大後,英語的聽力會很好。本能和學習很難區別,但是還是有人想弄清楚兩者的關係。
美國的心理學者Susan Mineka 為了弄清楚本能和學習的關係,以猴子做實驗。一般猴子非常怕蛇,尤其是野生猴子,一看到蛇,拔腿就跑。但是在實驗室出生、長大的猴子,卻不怎麼怕蛇。Susan Mineka將蛇放進在實驗室出生、長大猴子的籠子中,猴子沒有很害怕的反應。接著,Susan Mineka再將野外出生的猴媽媽放進籠子中,猴媽媽一看到蛇,就出現歇斯底里的激烈反應,在籠子中四處逃竄。在實驗室出生、長大的猴子看到猴媽媽的激烈反應,從此以後,牠也怕起蛇來。換言之,牠從猴媽媽學習到「害怕蛇」。這麼看來,猴子之所以害怕蛇,並不是本能,而是學習得來。
接著,Susan Mineka再做稍為複雜的實驗。他用錄影機拍下猴媽媽看到蛇,在籠子中四處逃竄的情形。然後讓猴子看。結果猴子從錄影帶學習到「害怕蛇」。Susan Mineka再將錄影帶中的蛇抹消,改成一盆花,然後讓其他猴子看,錄影帶中的猴媽媽好像看到一盆花,就害怕地在籠子中四處逃竄。然後Susan Mineka再將一盆花放進籠子中,結果,那隻猴子沒有害怕的反應。這個實驗證明猴子雖然會從猴媽媽學習到「害怕蛇」,但是卻不會學習到「害怕花」。這事情說明猴子同樣看到猴媽媽的行動,但是牠會自己判斷「該不該學習」。
Susan Mineka認為猴子的這種選擇判斷,是一種本能。換言之,猴子有「害怕蛇」的本能,卻沒有「害怕花」的本能。因此猴媽媽再怎麼表現「害怕花」,猴子還是不會學習。Susan Mineka的結論是,學習必須在本能的範圍內,才有可能;不在本能的範圍內,便不可能。
這個結論也可適用於人。每人都有因遺傳而擁有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擁有某種能力,並且好好培養,就會顯現優秀的成果;相反的,如果沒有擁有某種能力,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顯現優秀的成果。當然,如果擁有某種能力,卻棄之不顧,就白白浪費了天賦的才能。
螳螂和蟬之類的下等動物,為了延續生命,牠們的行動幾乎都是本能,而不是學習。雌螳螂在和雄螳螂交尾時,會吃掉對方。雄螳螂被吃時,仍持續交尾,這不是學習,而是本能。
人的行動則是誕生後的學習,遠優於本能。人的中樞神經如何控制行動?基本上,那是取決於腦神經細胞的連接方式和腦神經細胞網路發揮的作用。而這個腦神經細胞網路則是個體在誕生之前,就已經由遺傳基因大致決定,誕生之後,再經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等後天的環境因素修飾、改變。並且人的行動還受到神經傳達物質與荷爾蒙而改變。
地球上最初誕生的單細胞動物是阿米巴變形蟲。阿米巴變形蟲沒有腦,可是牠仍舊會因為環境的刺激而敏銳反應。牠會往有食物的地方移動,碰到不舒服的刺激,也會立刻遠離。牠不斷追求更好的環境,成長、分裂、繁殖。如果我們將腦定義為「反應環境的刺激,控制身體的動作。」那麼單細胞本身可說就是腦細胞。單細胞動物之所以演變成多細胞動物,是因為多細胞動物比單細胞動物較容易生存之故。生物為了生存,不斷追求有利的條件,不斷改變。
最初的多細胞動物,細胞還很少,體積也小。但是體積大比體積小較容易生存,因此動物的體積便越來越大。身體大到一個程度,為了有效率地行動,細胞組織就必須分工。有專門攝取營養的細胞,有專門排除廢物的細胞,也有反應刺激的細胞,還有統一、傳達各細胞組織資訊的神經細胞。(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讀者來函

Jacky 提到...
I always like your article but allow me to correct you that Amish does speak English. I visited Lancaster, PA and talk with them in English. Also, they have egg and breakfast booth in Reading Terminal Market in the downtown of Philadelphia and those Amish speaks English as well.

by the way, i dont think that bastard serial killer is capable of speaking German but using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those hostage instead.

Anyway, just want to share with my 2 cents with you and all the lovely readers.

2011年8月25日下午5:23

利他性遺傳基因(1)

利他性遺傳基因(1)
美國阿米甚(Amish)人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誠。他們的宗教信仰原來是起源於瑞士基督教的保守派,17世紀時,他們移民到美國。現在住在賓西法尼亞州蘭開斯特郡。他們主要以農業和酪農為生,他們不說英語,而說德語。他們生活非常簡樸,不用自來水,而用井水;不用洗衣機,而用洗衣板和手洗;不用電燈,而用油燈;不用耕耘機,而用家畜耕田;出遠門時不開汽車,而坐馬車。他們的身上沒有任何項鍊、戒指之類的裝飾品。工作時穿牛仔褲,在正式的場合,男性穿黑色服裝,戴黑帽,女性則穿黑色服裝,包白色頭巾。他們即使到大都市紐約,也是這樣的打扮,所以一眼就可以認出是阿米甚人。他們與世隔絕,聚在一起過簡樸的生活。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神的旨意。
2006年10月7日的美國報紙登出一則驚人的新聞:一位男子拿著槍,闖入賓西法尼亞州阿米甚人一所學校的教室,射死五名少女,並射傷五名少女。
根據生存者所描述,那位殺人犯闖入教室後,先將教師和男學生趕出教室,只留下10名6歲至13歲的女學生。警察據報之後,很快就趕來包圍教室。那位殺人犯便以10名女學生為人質,並且大喊:「趕快解除包圍,否則我就要殺人質!」警察當然不會解除包圍。那位殺人犯就用槍瞄準女學生,手指按在鈑機上,好像隨時會開槍。這時,最年長的13歲女學生走到槍口前面,說:「請射我,放過其他學生吧!」那位殺人犯便射死13歲女學生。接著,第二年長的11歲女學生也走到槍口前面做同樣要求,那位殺人犯同樣射死她。結果,人質全部被射後,那位殺人犯也自殺。好在有女學生被射後,只是重傷,並沒有死,這個感人的故事才得以讓社會大眾所知。
美國是個徹底資本主義的國家,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富人或窮人,每天都在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而忙碌。他們不太在意別人過得如何。在這樣冷漠無情的社會,居然會發生米甚人女學生如此感人的故事。人們知道這則新聞後,都驚訝、感動,直呼不可思議。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利己」為優先。但是人也擁有「利他性」。這兩種都是本能,都以遺傳基因刻劃在我們的腦裡。大多數人同時擁有「利己」與「利他」,在取得巧妙的平衡下生活。本系列讀書報告就是要探討「利他」的感情和行動如何產生。
阿米甚人女學生的「利他」行為,可說是出自她們的性格。那麼,人的性格如何形成呢?有人認為性格是與生俱來,也有人認為性格是後天培養。正確答案是「兩者都有」。兄弟在同樣的家庭中長大,性格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兩人的遺傳基因不同之故。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如果在不同家庭中長大,性格也會不同。
德國心理學者Kretschmer(1888-1964)將人的性格分類成瘦型、肥胖型、肌肉型。瘦型神經質而內向,肥胖型善於社交而有些懶惰,肌肉型一絲不茍而忍耐力強。Kretschmer原本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看了許多病患後,就將他們分類。當時的精神病主要是統合失調症(分裂病)、躁鬱症、癲癇病。他與這些病患接觸後,發現生病與體型之間有關聯。瘦的病患,分裂病較多。肥胖的病患,躁鬱症較多。肌肉型病患,癲癇病較多。
瑞士心理學者Jung(1875-1961)則簡單將人的性格分類成內向型與外向型。
在美國,曾經對怕生、害羞(shy)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看看他們到長大成為大人時是否有變化。結果發現百分之70害羞的孩子,在成為大人時,表面上看起來與正常人一樣。但是以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測量他們的腦的代謝,發現害羞的孩子的腦所特有活性化的部位,長大成為大人後,仍然維持同樣反應。只是沒有表現在態度和行為上而已。那個腦的部位稱為「邊緣系扁桃體」,功能是讓人感覺畏懼與不安。因此,害羞的孩子容易陷入不安的情緒。如果「邊緣系扁桃體」受到損傷,就會變成「天不怕,地不怕」。曾經有科學家做實驗,弄傷猴子的「邊緣系扁桃體」,結果那隻猴子變成「天不怕,地不怕」,不但敢咬猴子群的老大,還挑釁其他猴子。最後所有的猴子群起圍攻那隻猴子,讓牠遍體鱗傷。猴子本來天生就很怕蛇,可是「邊緣系扁桃體」受傷的猴子,連蛇也不怕,甚至抓住蛇,往嘴裡塞。
「邊緣系扁桃體」受傷的人會喪失適應社會的能力,反之,「邊緣系扁桃體」正常運作的人容易被社會接納。
人的性格的形成是由「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決定。不過,有的性格受「遺傳」影響較大,有的性格受「環境」影響較大。外向性、內向性、情緒安定性受「遺傳」影響較大。遵守社會規範的倫理性、和道德有關的性格,則受「環境」影響較大。利他的性格也強烈受「環境」影響。這種利他的性格,只要大人用心教育,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擁有。
同卵性雙胞胎如果因為某種家庭因素,分開在兩個家庭生活長大,成長後比較兩人的性格,我們就可以知道哪些性格受「遺傳」影響較大,哪些性格受「環境」影響較大。結果,專家們發現在所有的性格中,外向性與內向性受「遺傳」影響較大。接著是冒險心與好奇探索心的性格。然後是神經質與癲癇。
外向性的人腦子側頭葉和視床後部的代謝活性很高,內向性的人則是腦子前頭葉和視床前部的代謝活性很高。
根據首爾大學的調查,「遺傳」影響較小的性格有協調性。利己、利他的性格也受「環境」影響遠勝過受「遺傳」影響。阿米甚的女學生之所以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其他同學的利他行為,也是受共同體的教育與文化影響較深。但是,利己、利他的性格當然也受「遺傳」影響。
(待續)
※我永遠記得國泰醫院汐止分院一位醫生對我說的一句話。他說:「呂先生,你是我們醫院奇蹟中的奇蹟!(指我受了那麼嚴重的腦傷,居然還能活過來,而且還沒有成為植物人!)」
我會好好珍惜這個「奇蹟中的奇蹟」,寫出很多精彩的讀書報告,直到我的生命之火熄滅為止。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處女懷胎(4)

處女懷胎(4)
古代的基督教教父們盡量不提「約瑟」這個名字。集中世紀基督教資
料大全的「拉丁語教父文書」之中的索引,找不到任何「約瑟」的字
眼。
根據Aquinas以來神學者主張的「反論」(paradox),也就是說,馬利
亞既是耶穌的母親,同時也是耶穌的女兒。從耶穌的角度來看,祂既
是馬利亞的兒子,同時也是馬利亞的父親。
到了14、15世紀時,約瑟逐漸「恢復名譽」。最先恢復約瑟名譽的教
會關係者是巴黎大學的名譽校長Gerson(1363-1429)。這個人物後
來被認為是「約瑟學」的開山祖。他於1413年出版著作「對聖約
瑟的考察」。書裡的約瑟不再是畏首畏尾的老頭子。Gerson認為當約
瑟娶馬利亞的時候,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人生最高峰」36歲。如
果當約瑟娶馬利亞的時候,是個老頭子,那麼馬利亞就有紅杏出牆的
嫌疑,耶穌的身世就會染上污點。Gerson便大力批判那些把約瑟畫成
無精打采老頭子的畫家。在Gerson筆下,約瑟既年輕又勇健。他是
個好丈夫、好父親,負責任、顧家庭。因此約瑟可以和聖人相比。
到了16世紀,繪畫中已經不再攻擊約瑟或拿約瑟與馬利亞的年齡差
距做文章。例如著名畫家Raffaello(1483-1520)在他1504年的作品
中,約瑟雖然畫得比馬利亞年長,但是卻是個勇健而可信賴的壯年
人。
從15世紀起,西方的美術界流行畫以約瑟、馬利亞與幼兒耶穌為題
材的畫,這三人在一起的畫稱之為「聖家庭」。米開蘭基羅(1475-
1564)便於年輕的時候畫過「聖家庭」。
由於天使的告知,約瑟知道希律王要屠殺幼兒,便帶著馬利亞與幼兒
耶穌逃到埃及避難。
西班牙天主教修道女Teresa(1515-1582)對最初進入的修道院的腐
敗情形很失望,立志要設立一所貫徹清貧、孤獨的理想修道院。Teresa
的母親去世後,她就稱聖母馬利亞為自己的養母,並且有一次生病
時,向約瑟禱告而痊癒,便稱約瑟為養父。1562年,Teresa終於實現
她的夢想,設立一所修道院。她把這所修道院取名為「約瑟修道院」。
關於繪畫中,約瑟與馬利亞的年齡差距應如何表示,有人認為不應差
距太大(以消除馬利亞紅杏出牆的嫌疑),例如西班牙畫家Pacheco
(1564-1654)就主張馬利亞14歲,約瑟30歲。但是也有人認為兩
人的年齡差距應該很大,如米蘭的一位大司教,因為他認為這樣才能
顯示馬利亞的純潔無暇(兩人沒有性生活)。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
婆有理。
據說,約瑟去世後,他的靈魂升到天國,他人間的兒子基督耶穌還為
他戴上花冠,給他最高榮譽。
馬利亞既然在誕生時就已經完全被赦免罪,她的母親安娜與父親
Joachim當然也是沒有發生性行為就懷了馬利亞。換言之,基督耶穌
的雙親約瑟與馬利亞的關係也可以擴大解釋成安娜與Joachim的關
係。
事實上,「新約聖經」裡完全沒有提到馬利亞的母親安娜。不過,外
典「雅各原福音書」倒是有詳細記載。由於妻子安娜一直不孕,丈夫
Joachim很煩惱,便走到荒野過了40天斷食、禱告的生活。安娜在家
裡也同樣禱告。天使便出現,對安娜說:「主已經聽到妳的願望。」
當然,安娜後來懷孕不是聖靈的作用。舊約聖經裡有許多不孕的婦女
也是經由禱告,而得到神的祝福,懷孕。例如亞伯拉罕的妻子莎拉、
雅各的妻子拉凱爾都是如此。
不過,安娜與丈夫Joachim分手40天後卻突然懷孕,不免讓人起疑。
但是也可以說馬利亞的誕生不是因為安娜與Joachim的性行為。
六世紀半時,君士坦丁堡建設了一座獻給安娜的教堂。可見那時就有
對安娜的信仰。
這篇讀書報告的最初目的是想解開「處女為何會懷胎?」之謎,不曉
得各位讀者有沒有在文章之間找到滿意的答案?如果沒有,我只能:
「這是個永遠解不開的謎!」宗教信仰超越人的智慧,馬利亞的「處
女懷胎」和基督耶穌的「死後復活」道理一樣,你認為有,就有,
認為沒有,就沒有。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處女懷胎(3)

處女懷胎(3)
基督耶穌的母親是馬利亞,但是基督耶穌的父親究竟是誰呢?既然基
督耶穌被稱為「神之子」,基督耶穌的父親應該是神。可是希臘羅馬
神話雖然有神與人發生性關係,猶太教或基督教卻沒聽過神與人發生
性關係。如果這麼說,就是冒瀆神!
另一方面,許多描繪基督耶穌誕生時的畫,在年輕貌美的馬利亞與嬰
兒耶穌的旁邊,一定有一位表情怪異,稍為有點老的男人約瑟。這個
男人通常以懷疑的眼神望著妻子。要不然,就是垂著頭在想什麼。
在福音書的作者當中,描述基督耶穌誕生時情景的只有馬太和路加。
可是馬太和路加卻盡量不去描述約瑟。馬太稱這個男人是馬利亞的
「丈夫」,路加甚至稱他為馬利亞的「未婚夫」(路加福音第一章27
節)。他們都極力避免提到兩人的婚姻生活。「馬太福音」第一章18
節還這樣記載:「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
聖靈懷了孕。」換言之,馬太強調兩人在還沒有發生性關係時,馬利
亞就從聖靈懷了孕。總之,不管是哪個福音,都主張馬利亞的懷孕不
是在結婚之後,而是在訂婚期間。
根據猶太人的社會習慣,通常訂婚一年之後才結婚。大家雖然承認那
位女性是男子的正式妻子,但是兩人的婚姻生活要到結婚之後才開
始。
然而馬太還是要為約瑟這個心情矛盾的人表示意見。在「馬太福音」
第一章19節如此記載:「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
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
在古代猶太人社會,對有紅杏出牆可疑的妻子,會施以一種神明裁
判(民數記第五章11至25節)。如果證明妻子真的紅杏出牆,照規
定要處死(申命記第二十二章22節以及利未記第二十章10節)。
然而就在約瑟想把馬利亞休了的時候,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20
節記載,約瑟做了一個夢。夢中天使對他說:「不要怕,只管娶過你
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
就這樣,兩人的結婚是沒有性生活的偽裝結婚,約瑟只有幫兒子取名
「耶穌」的權利,而且這還是夢中的天使要他取的名字。
「馬太福音」也好,「路加福音」也好,都認為是聖靈讓馬利亞懷孕,
可是,卻非得要凡人丈夫約瑟進場,為什麼?理由之一是這位男子的
家譜。根據兩位福音書作者的記載,約瑟的祖先可上推至亞伯拉罕與
大衛。如果父親約瑟的血統很傑出,兒子耶穌的血統自然也跟著很傑
出。
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1至17節所記載,耶穌的家譜可從亞伯拉
罕數起,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全部14代。「路加福音」第一章27節
還特別記載:「……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
但是有一個讓人費解的疑問,那就是即使馬太所述正確,亦即約瑟是
從祖先亞伯拉罕數起第41代直系子孫,然而他既然不是耶穌真正的
父親,嚴密地說,耶穌的祖先就不是亞伯拉罕與大衛。換言之,約瑟
的存在並不能證明耶穌血統的高貴。
為了要讓耶穌是偉大的大衛的子孫,必須有約瑟的存在,然而在談到
耶穌誕生的時候,又希望約瑟不存在。約瑟是個麻煩人物,有時需要
他存在,有時需要他不存在。
馬太之所以稱約瑟為「義人」,可能是因為約瑟明明知道耶穌不是自
己的親生子,卻仍欣然接受,並且將耶穌扶養長大。馬太讚揚約瑟善
盡「養父」的責任。
然而,約瑟還是有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大家總認為約瑟可能戴了綠
帽,也可能沒有性能力。兩位福音書作者馬太和路加雖然盡量想抹去
這個印象,可是二世紀時的外典「雅各原福音書」中所描述的約瑟,
卻不是個「義人」,反而一看到大腹便便的馬利亞,便陷入極度悲傷
的情緒中,並且責罵馬利亞。最後,為了證明清白,兩人還去接受神
明裁判。
這位外典的匿名作者對約瑟當時的心理狀況描述相當詳細。當約瑟知
道馬利亞懷孕時,悲哀的約瑟猛打自己的臉,嚎啕大哭。說:「我還
有什麼臉去見神?」然後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欺騙了我?」他想起
往昔魔鬼(蛇)誘惑夏娃,欺騙了亞當。因此他懷疑自己也可能被人
欺騙。若真是如此,耶穌不但不是「神之子」,而是「魔鬼之子」!
這本外典便是暗示如此危險異端思想的書。
約瑟問馬利亞:「妳為什麼做這種事?」馬利亞嚎啕大哭,回答:「我
沒有和男人發生性關係。」可是約瑟不相信她的話,說:「那麼,妳
的肚子為何會大起來?」馬利亞說:「我也不知道呀!」
當天晚上,天使來到約瑟的夢中,對約瑟說:「她之所以懷孕是聖靈
做的工。」這段情節與「馬太福音」所記載的大致相同。
馬利亞懷孕一事被律法學者Annas知道。而且這位律法學向祭司告
密。約瑟與馬利亞便被帶到祭司處,接受嚴厲詢問。約瑟與馬利亞當
然說不知道何以會這樣,但是祭司不滿意這樣的回答。於是,祭司就
按照往昔神告訴摩西的方法(民數記第五章18節),要約瑟與馬利亞
喝苦水,並且讓兩人到深山。兩人當然安全歸來。換言之,兩人證明
了自己的清白,而被釋放。
之後,約瑟體貼照顧馬利亞,並且在馬利亞生產時,在旁守候。這段
前後經緯,「馬太福音」完全沒提到,「路加福音」也只簡單提到約瑟
與馬利亞為了報戶口,從拿撒勒前往伯利恆時,馬利亞生下男嬰(路
加福音第二章4至7節)。
外典的作者對這段情節描述得就比較詳細。在前往伯利恆的途中,馬
利亞感覺快生產了,便對約瑟說:「請把我從騾馬放下,肚中的孩子
快出來了。」約瑟將馬利亞抱下後,在附近找到一個洞穴,讓馬利亞
躺在裡面,然後去找產婆。不過在約瑟尋找產婆時,馬利亞就生下嬰
兒。當約瑟帶著產婆回到洞穴時,發現光輝燦爛的雲蓋滿洞穴。
就這樣,既是丈夫,又不是丈夫,既是父親,又不是父親的約瑟,自
古以來,就刺激人們的想像力。相反的,對教會的權威者而言,約瑟
卻是個危險而麻煩的人物。
如果約瑟是個年紀大而性無能,以至於戴綠帽,或對太太唯命是從的
懦弱男子,那麼就嚴重威脅古代家父長「丈夫」與「父親」的權威。
另一方面,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結婚的目的與其在於肉體的結合,不
如在於靈魂的結合較被重視。因此從這點而言,孩子的真正父親是
誰,就不是那麼重要。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處女懷胎(2)

處女懷胎(2)
西洋到了12、13世紀以後,亞里斯多德的主張越來越佔優勢,也就是女性的角色越來越不重要。中世紀最著名的義大利神學者Thomas Aquinas(1225-1274)就認為母親就是物質。總而言之,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的基督教社會,父親扮演主動的角色,母親則扮演被動的角色。
那麼,聖靈如何進入馬利亞的體內?「路加福音」第一章28至37節雖然記載天使告訴聖靈使馬利亞懷孕的消息,可是卻沒提到聖靈如何進入馬利亞的體內。
針對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最常見的答案是:「從耳朵進入。」400年時,一位司教還具體地說是從耳朵進入到子宮。七世紀初期時的一首讚美歌的歌詞也有這樣的內容:「從耳朵進入,處女懷孕了!」
根據古羅馬時代的作家Plutarchos(46-120)所說,在古代埃及,人們相信貓從耳朵受胎。
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基督徒認為鳩象徵聖靈。例如梵諦岡美術館有一個七世紀時的聖遺物箱,上面畫著基督耶穌洗禮的場面。正在洗禮的基督耶穌,一隻鳩降臨在基督耶穌頭上。埃及的神話中,也常常出現鳥類象徵靈魂。在希臘神話中,宙斯化身為白鳥或老鷹,降臨地上,與戀人發生性關係。
羅馬的聖馬利亞.瑪究雷聖堂在13世紀末(1295年作品)的鑲嵌細工(mosaic)裝飾,以「受胎告知」為主題,很明顯可以看出受胎是從馬利亞的耳朵進入,而天上射來一道光,射入馬利亞的右耳,那道光中還有一隻鳩,也就是聖靈。14、15世紀時,義大利和法蘭德等地出現許多以「受胎告知」為主題的畫。幾乎每一幅畫都是描繪一隻鳩,也就是聖靈,從馬利亞的右耳進入。
舊約聖經「創世記第二章7節」如此記載:「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可見在基督教,靈魂是由神而來。那麼,靈魂如何與肉體結合呢?自古以來有下列幾種看法。首先,在創造天地的六日間,所有的靈魂也全被創造,個人誕生的時候,跟隨著肉體來到人世。最初雖是神吹氣讓亞當有靈魂,但是後來靈魂和肉體都是來自於父母。另一種看法是,每一個靈魂在受胎時,就同時被創造。靈魂不是由人類的精液所創造,而是神所創造。西洋從中世紀以後就以第二種看法為主流。
義大利畫家Lotto(1480-1556)於1521年所畫的「基督耶穌誕生」,
描繪基督耶穌剛出生時的情景。母親馬利亞正要割斷嬰兒耶穌的臍
帶。這個臍帶的存在似乎在暗示嬰兒耶穌的誕生與一般人沒有兩樣。
這樣的表現方式讓教會關係者不以為然。這位畫家常常被認為有「異
端」的嫌疑。
如果馬利亞是純潔無暇的處女,那麼她的罪何時被赦免?是天使告訴
她懷了神子的時候嗎?或者是在她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免除亞當
和夏娃在伊甸園犯的原罪?任何一位基督徒,不管願不願意,都在出
生時就背負這個原罪。如果只有馬利亞例外,為什麼?
在漫長的爭論之後,1854年,天主教教宗Pius九世(在位1846-1878)
正式宣佈聖母馬利亞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無原罪。
如果馬利亞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無原罪,那麼,她的母親安娜是否
也與丈夫沒有發生性行為而生下女兒馬利亞?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犯的原罪,經由性行為,代代相傳。這種極端的
潔癖主義源自於初期基督教教父Augustinus(354-430)。他在著作「自
然與恩惠」中,主張所有的人帶著罪來到人間。但是另一方面,這位
神學者卻認為只有聖母馬利亞是例外。
七世紀時,就有慶祝安娜懷馬利亞的節日。根據「雅各原福音書」,
安娜的丈夫Joachim因為妻子總是不孕,很煩惱,便一個人到荒野過
40天祈禱的生活。40天後,兩人重逢,擁抱,老妻安娜就懷孕了。
這天是12月9日,安娜懷馬利亞的日子。這個節日在9世紀時傳到
義大利,再傳到法國與英國。
可是,修道士貝魯納魯德斯(1090-1153)卻認為馬利亞不可能無原
罪,因為馬利亞的父母親不可能在沒有性慾的情況下,生下馬利亞。
大神學者Augustinus也認為馬利亞不可能無原罪,因為如果馬利亞可
以免除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犯的原罪,那麼豈不是意味馬利亞不需要
基督耶穌的饒恕?這會損害到主基督耶穌贖罪全人類的意義!
英國出身的方濟各修道會修道士Duns Scotus(1266-1308)是第一位
將「馬利亞無原罪」理論化的神學者,因而有「馬利亞博士」的別名。
當時反對「馬利亞無原罪」的人,尤其是大神學者Augustinus,認為
如果馬利亞無原罪,勢必損害到主基督耶穌贖罪全人類的意義。
如果馬利亞不需要基督耶穌的救贖,不但傷害到基督耶穌的威嚴,也
讓基督耶穌與馬利亞的上下關係顛倒。
Duns Scotus卻認為這樣的懷疑才傷害到基督耶穌的威嚴。他主張基督
耶穌的卓越性需要馬利亞無原罪。
在這個情況下,1431至1439年,天主教宗教會議在瑞士的巴塞爾舉
行,史上第一次宣佈「馬利亞無原罪」。教宗Sixtus(在位1471-1484)
因為承認「馬利亞無原罪」的教義,而在歷史上留名。
巴黎有名的索爾本大學還要求教師和學生發誓「馬利亞無原罪」。然
而多明我修道會仍然不贊同「馬利亞無原罪」的教義。多明我修道會
認為馬利亞並不是一開始就無原罪,而是其母安娜懷了她之後,才由
神赦免她的原罪。
教宗Leo十世(在位1513-1521)召開宗教會議時,詢問一位多明我
修道會神學者的意見,那位神學者認為將「馬利亞無原罪」列為教義,
應該慎重。教宗採納了他的意見。
藝術家要如何畫「馬利亞無原罪」呢?一般來說,「有」東西,才畫
得出來,「無」要如何畫呢?例如畫一顆蘋果很簡單,但是要畫「無
一顆蘋果」則不可能。可是還是有藝術家想出辦法。威尼斯畫家Crivelli
(1430-1494)於1492年畫的作品中,有兩位天使在馬利亞的頭上方
拉開一條布,上面寫著:「我從一開始就因為神的旨意而懷孕,我是
因為這樣才被創造。」這幅畫就是因為這條布上的文字而顯示「馬利
亞無原罪」。藝術家就是借用文字來表達「無」。有時為了表達馬利亞
的性格,也會在畫中加上代表純潔的百合,或代表貞節的玫瑰,或代
表智慧的玉座。(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處女懷胎(1)

處女懷胎(1)
照一般觀念,所謂「處女」,是指沒有性經驗的女性。所以「處女」不可能懷胎(懷孕)。然而根據基督教「新約聖經」記載,基督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處女懷胎,生下基督耶穌。這段記載顯然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能力。這篇讀書報告便是試圖解開這個謎。
耶穌生前最寵愛的弟子是約翰。約翰在「約翰福音」中從來沒有稱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而稱她是「耶穌的母親」。「馬可福音」也稱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
根據「約翰福音」,耶穌的生涯中發生兩件大事時,母親馬利亞也在場。一件是耶穌首次發起奇蹟時,也就是在迦拿的婚禮上,將水變成酒(約翰福音第二章1節)。客人之中,「耶穌的母親」也在場。另一次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耶穌的母親」也守在十字架旁邊。(約翰福音第十九章25至27節)。除了這兩件重大的事之外,「約翰福音」沒有提到「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似乎這個女性並不重要。
與「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比較,「馬太福音」對馬利亞的受胎及耶穌誕生的描述就比較詳細。例如,「馬太福音」細數耶穌的家譜。從亞伯拉罕、大衛王開始,數了42代,一直數到馬利亞的丈夫約瑟以及約瑟的兒子耶穌(馬太福音第一章1至17節)。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七章14節有如下記載:「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生子。」因此,耶穌的誕生可以說是這項預言的實現。根據「路加福音」第一章31節至36節記載:「天使對馬利亞說:『妳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取名叫耶穌。…』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降到妳身上。…』」
四個福音書對耶穌的誕生並沒有一致的見解。「約翰福音」的敘述讓人以為耶穌的誕生完全是靠父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則一方面認為耶穌的誕生成就了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的預言,一方面認為是超自然的力量讓馬利亞懷孕。
處女懷胎的故事在古希臘時代和近東地區也有。例如,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的女兒,就以處女之身,生下嬰兒。嬰兒長大之後,就是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馬太和路加兩位福音書的筆者,通曉古希臘文化,不可能不知道處女懷胎的神話。因此他們有可能借用這個神話套在馬利亞生耶穌身上,但是為了減少異教的味道,便強調馬利亞生耶穌是應驗了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的預言。對馬太和路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馬利亞的處女性,而是舊約聖經預言的應驗。
其實在古代猶太人社會,處女性不一定是女性的美德,反而結婚與多產才是美德。舊約聖經「創世記」第二章28節就如此寫道:「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舊約聖經也記載亞伯拉罕的妻子莎拉不孕,伊沙克的妻子利貝卡不孕,結果都因為得到「神的祝福」而懷孕生子。
與猶太人社會傳統成對照的是希臘、羅馬的異教世界。這個異教世界認為處女性神聖而值得尊敬。猶太人社會很難想像處女的巫女,異教世界卻很常見。據說底比斯的宙斯神殿中有一群年輕貌美的處女在事奉神。有名的雅典巴台農神殿就是祭祀處女雅典娜。
比「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更強調馬利亞處女懷胎的是二世紀中期時成立的外典(非正典)「雅各原福音書」。「雅各」是耶穌12位弟子之一。這本以希臘語寫的「雅各原福音書」,作者不詳。有人說是亡命到希臘的一位猶太人寫的。
根據這個「雅各原福音書」,馬利亞與約瑟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按照猶太人的規定,讓神明作裁判。根據舊約聖經「民數記」第五章11至25節記載,就有「疑妻行淫試驗之法」。當事者喝下祭司交給她的苦水,被放到深山,如果她安全歸來,表示那人清白。馬利亞與約瑟當然通過了這場試驗。
「雅各原福音書」還提到一個插曲。一位疑心病很重的婦女莎樂美用手指插入馬利亞的下體,看看她是否是真的處女。而莎樂美因為這個不敬的行為,神讓她手燒灼。她立刻悔改,將嬰兒耶穌抱起,此時,她的手立刻痊癒。
前面提到在古代猶太人社會,處女性不一定是女性的美德,然而「雅各原福音書」為什麼還是如此在乎馬利亞的處女性呢?原因可能是受到異教的影響。例如在「雅各原福音書」寫成時的二世紀,羅馬帝國廣泛崇拜豐收之神Attis,這個神的生殖器化身為植物的果實,讓河神之女娜娜懷孕。還有,宙斯化身為黃金雨,讓女神達那厄懷孕,生下柏修斯。古代人經常傳說卓越的、賢能的人或英雄,如畢達哥拉斯(西元前582-西元前497)、柏拉圖、亞歷山大大帝等,都是借由神聖的力量,從處女之腹出生。
同樣的,舊約聖經外典「索羅門的智慧」(約在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後二世紀之間寫成)的作者深受希臘文化影響。這本書也有同樣的生殖觀。
根據一些文化人類學者的看法,一般處女懷胎的神話有下列三種原因:第一,性的無知。第二,超自然的、例外的懷胎。第三,以社會性的條件,結構性的解釋。基督教的處女懷胎,包含第二與第三兩個原因。因為「處女懷胎」是在家父長的社會,為了維持男性的特權而產生。三、四世紀時,基督教盛行修道主義與禁慾主義,這更加強「處女懷胎」的信仰。事實上,Hieronymus(348-420)和Augustinus(354-430)等初期基督教時代的教父們大力宣傳處女性和純潔比結婚生子還有價值。
431年,天主教召開宗教會議,正式確定馬利亞是「神之母」。這個宗教會議選在有名的處女神Diana神殿的所在地艾裴索斯召開,恐怕不是偶然。當時,聶斯托里教派因為主張馬利亞是凡人耶穌的母親,而被視為異端。
四世紀時,有一個女性團體,專門祭祀聖母馬利亞。她們被天主教會鎮壓,因為對天主教會而言,她們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不該有女性司祭,一個是應該信仰神子耶穌,而不是馬利亞。
胎兒的身體如何形成?在近代醫學尚未發達的西洋,在大約17世紀之前,有三種答案。一種是醫學之祖希波克拉底(西元前460-西元前375)所主張的,由父親與母親的「精液」所混合作用。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西元前322)則認為外貌和精神由父親的「精液」提供,母親只是提供肉體的「材料」。因此,亞里斯多德否定女性的「精液」,強調男性扮演的角色。
將亞里斯多德的主張與希波克拉底的主張折衷的是古羅馬的醫學者Galenos(129-200)。他主張雙親對受胎都有積極的貢獻,但是男性的貢獻優於女性。
這樣看來,基督教認為是聖靈讓馬利亞懷胎的想法,似乎比較接近亞里斯多德的生理學。「聖靈」的角色相當於亞里斯多德主張的「精液」。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3)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3)
在俄羅斯的眾多思想家中,俄羅斯哲學家索羅貝耀夫(1853-1900)很「另類」。他主張希臘正教應該與天主教結合。索羅貝耀夫完全不受「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影響。1874年,索羅貝耀夫如此寫道:「伊斯蘭教完全抹殺人,眼中只有神。西歐文明則眼中只有人,成為極端的個人主義。西歐文明發達了人類生活的外形,可是沒有賦予人類生活的精神內容。他們將兩者分離,可是再怎麼發達生活的外形,如果欠缺活生生的精神,等於已經死亡。」不過,索羅貝耀夫對俄羅斯仍舊有極大的期待。他如此寫道:「俄羅斯的歷史使命是解救歐洲,給予歐洲必要的政治力,讓天主教教會復活。」
貝魯傑夫(1874-1948)的思想更「另類」。他完全不同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天主教思想,也不同於索羅貝耀夫的贊成天主教思想,雖然他給予天主教很高的評價。不過,他和其他俄羅斯思想家一樣,對基督新教不太了解。他於1916年在作品「創造的意義」中,如此寫道:「19世紀與20世紀中產階級的勝利,產生了充滿虛偽的機械文明。機械文明將所有的人平均化、非人格化,降低人的價值。」他又如此寫道:「現代資本主義殺死了神,成為最反宗教的文明。」他又如此寫道:「現代生活的中心由精神逐漸移往物質。支配、調整生活的不再是教會,而是證券交易所。」
貝魯傑夫在作品「俄羅斯的命運」中,如此寫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一樣,對金錢跪拜,而不是對神跪拜。」
貝魯傑夫又如此寫道:「西化派和斯拉夫派都不理解俄羅斯精神的神秘。要理解俄羅斯精神的神秘,必須以第三者的觀點來看。必須超越東方原理和西方原理的對立。神的意圖(理州覺得奇怪貝魯傑夫如何知道神的意圖?)是要俄羅斯成為偉大而統一的東方融合西歐。不過,現在還沒有統一,仍舊是混沌不明的狀態。」他又如此寫道:「斯拉夫主義的終結同時也是西化主義的終結,並且也是東方與西歐對立的終結。」他又如此寫道:「俄羅斯國民的使命在於形成基督教的精神世界。」
以上簡單介紹了幾位俄羅斯思想家的主張。各位應該可以發現幾件事:第一,西歐文化深深影響俄羅斯思想。自從彼得大帝於18世紀初期採取西化政策以來,西歐文化就與俄羅斯密不可分。許多俄羅斯思想家甚至認為西歐是他們的「第二祖國」。對許多俄羅斯思想家而言,西歐文化是又可愛又可怕的東西。想更靠近它,又怕受傷害。一些自尊心強的俄羅斯思想家只好在俄羅斯文化中尋找能夠和西歐文化抗衡的要素。他們最後找到希臘正教。第二,大部分俄羅斯思想家都以希臘正教為榮。這是他們唯一可以維繫民族自尊的東西。第三,有些俄羅斯思想家還找到另一個可以維繫民族自尊的東西。那就是所謂「俄羅斯的使命」。
不過這個「使命」的意識形態暗藏著很危險的要素。西方的白人認為白人有讓全世界進步的「使命」,最後演變成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希特勒認為他有消滅猶太人,以淨化日耳曼民族的「使命」,最後演變成慘絕人寰的民族大屠殺。日本人認為日本有「八肱一宇」(讓全世界統一在天皇的領導之下),最後演變成對外大侵略,讓許多亞洲國家遭殃。
理州認為我們對「使命」這個意識形態,最好小心翼翼。不要為了達成自己的「使命」,而讓別人「喪命」!那就不是「泛道德主義」,而是「泛使命主義」。「泛道德主義」還有可取之處,「泛使命主義」則害人又害己!更正確地說,「使命」必須伴隨著「道德」,否則會鑄成大錯!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2)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2)
西歐文明以為自己具有普遍性,是全人類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強要所有的國家接受自己的文明。俄羅斯作家達尼雷夫斯基(1829-1890)認為這樣的想法沒有任何根據,與事實不合。他認為西歐這樣的主張,只是企圖壓抑其他文明,讓其他國家從屬於自己罷了。
達尼雷夫斯基認為歐洲對俄羅斯與全斯拉夫世界擁有根深柢固的敵對心。達尼雷夫斯基如此寫道:「歐洲認為只要是俄羅斯、斯拉夫獨特的東西,都值得批判。並且歐洲認為滅絕俄羅斯、斯拉夫是文明最神聖的義務。」他又如此寫道:「歐洲認為要建立、擴大歐洲文明,最大的障礙物是俄羅斯!」
俄羅斯哲學家雷恩契夫(1831-1891)是熱烈的愛國主義者。他相信俄羅斯,和達尼雷夫斯基一樣,他也認為俄羅斯擁有特別的文化,屬於特別的歷史類型。1884年,雷恩契夫如此寫道:「俄羅斯將帶給世界新文化。這個新的斯拉夫文明,必然取代即將逝去的歐洲文明。」
雷恩契夫如此寫道:「18世紀以後,全歐洲開始逐漸平等化,經由平等化,邁向所有人都一樣單純的理想境界。但是歐洲在還沒有抵達那個理想境界,就已經沒落了。」雷恩契夫在1875年的論文中如此寫道:「法國大革命究竟產生什麼理想?法國人的國民性獲得更新了嗎?不!完全沒有!不僅沒有變好,反而變壞。」雷恩契夫認為「泛斯拉夫主義無法避免,不過以希臘正教為基礎的泛斯拉夫主義是救濟,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泛斯拉夫主義卻是俄羅斯的死滅!」
著有「戰爭與和平」與「復活」的大文學家托爾斯泰(1828-1910)從來沒被西歐的魅力吸引。他比較接近「斯拉夫派」,相信俄羅斯與斯拉夫有特別的路要走。1857年,29歲的托爾斯泰第一次到歐洲旅行時,在巴黎目睹死刑的執行。他在著作「懺悔」中,如此寫道:「我在當時領悟了——拿現在任何進步的理論都無法正當化其行為。」托爾斯泰在1860年如此寫道:「我不認為俄羅斯應該和歐洲各國民擁有同樣的文明法則,我也不認為文明的發達一定是好事。」他又如此寫道:「我們俄羅斯人不一定要重走歐洲文明的路。」
托爾斯泰認為現代科學是虛偽的科學。因為它為我們解釋一切,只有一樣它沒解釋:如何讓人變得更善良?但是這卻是最重要的問題。(理州認為這個問題是屬於哲學或宗教的領域,和科學應該沒有關係。托爾斯泰以為科學萬能,科學應該為人類解決一切問題。他錯了!)現代科學提供我們許多知識,星星的化學結構、種和人的起源等等,可是科學卻不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也是屬於哲學或宗教的領域。)托爾斯泰認為現代科學正當化目前的社會秩序,接受、容忍所有的醜惡。現代科學無法改善任何一件社會不公平。他於1886年如此寫道:「我們所稱為文化的東西,科學、藝術或增加生活的舒適,都只是在欺瞞人類的道德。」
托爾斯泰的思想特徵可說是「泛道德主義」,換言之,就是道德掛帥。不僅是托爾斯泰,幾乎所有的俄羅斯思想家都有這個個傾向。只是托爾斯泰表現的最徹底,幾乎是狂信。托爾斯泰斷然否定私有財產與貨幣經濟。他也否定戰爭、國家與司法裁判。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卡拉馬佐夫如此說道:「我想去歐洲,但是我想到那兒一看,才知道那裡只不過是個墓園,但是卻是個高貴的墓園。那裡的每一個墓碑都在熱烈訴說自己的勳功、自己的真理、自己的奮鬥與科學。我一定會跪下,向墓碑親吻,在旁邊哭泣。」
陀思妥耶夫斯基熱愛歐洲,他造訪歐洲好幾次,有一次還連續住了四年。不過他對歐洲的印象似乎不怎麼好。他於1868年寫給友人的信中,有如此一段:「在外國生活真是令人厭惡,瑞士人的不誠實、卑鄙、愚蠢、野蠻……等等。如果以前有人對我這麼批評歐洲,我應該會大笑三聲。」在另外一封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寫道:「德國已經江郎才盡,以前有那麼旺盛的精神、那麼先進的科學,現在只相信血、劍與暴力。德國已經沒有未來,它是個已經死亡的民族!」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於1871年如此寫道:「西歐已經喪失耶穌基督,西歐因而沒落。」他又如此寫道:「歐洲現在還有基督徒,只是絕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曲解基督教教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有時讓人覺得他對俄羅斯有幾近病態的誇大妄想症。例如他在1876年如此寫道:「俄羅斯人明白俄羅斯負有偉大的使命,……歐洲的未來取決於俄羅斯!」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神聖的俄羅斯」不是未來的課題,而已經是現存的事實。「斯拉夫派」認為遙遠過去的俄羅斯是「神聖的俄羅斯」,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卻認為現在的俄羅斯正是「神聖的俄羅斯」!這種對俄羅斯的過度美化,很容易變成偏狹的民族主義。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歐洲因為拋棄耶穌基督和祂的教誨之故,人們變得無藥可救的自我、自私。歐洲文化已經鑽入死胡同,找不到出口。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原因是出在天主教之中。換言之,天主教曲解了耶穌基督的教誨。歐洲文化之所以病入膏肓,都是因為天主教把歐洲人與耶穌基督隔絕之故。天主教將耶穌基督的教誨改頭換面成其他東西。相反地,希臘正教沒有曲解耶穌基督的教誨,希臘正教一直保持著耶穌基督真正的教誨,希臘正教沒有天主教那樣充滿愗謬誤與虛偽的教義。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只有希臘正教才保持著自由的真理。他認為在希臘正教裡,所有的人都互相和解,所有的社會矛盾都得到解決,一切生活與教會合為一體。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鼓吹的絕對理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次在演講時,這麼說:「俄羅斯人的使命毫無疑問是全歐洲性、全世界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以為俄羅斯背負著全世界的重責大任。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1)

幾位俄羅斯思想家(1)
當俄羅斯接觸到比它先進的西歐文明時,俄羅斯思想家的情緒相當複雜。一方面,他們覺得在物質文明上,俄羅斯落後西歐太多,必須趕緊向西歐學習,引進西歐文明才行。另一方面,有些自尊心較強的俄羅斯思想家則認為在精神文明(尤其是宗教)上,其實俄羅斯不但沒有落後西歐,反而優於西歐。所以在這個領域,俄羅斯不但不是學生,反而應該扮演「老師」的角色。這篇讀書報告就是介紹幾位俄羅斯思想家,看看他們複雜的情緒。
18世紀,俄羅斯對西歐文化非常狂熱,俄羅斯的精神可說成為西歐的「俘虜」。當時俄羅斯政府派遣到西歐的留學生,因為過慣西歐的生活,幾乎沒有人想回俄羅斯。俄羅斯文學家封畢琴(1745-1792)在其小說「旅長」中如此寫道:「我的身體出生於俄羅斯,但是我的精神則出生於法蘭斯王國。」俄羅斯作家博特金(1812-1869)在他的一封信上如此寫道:「對俄羅斯人而言,歐洲所有的東西都具有神秘的魔力。」俄羅斯著名小說家陀斯妥也夫斯基(1821-1881)也曾經說過:「我們俄羅斯人有兩個祖國,俄羅斯和西歐!」
但是同樣在18世紀,俄羅斯對西歐文化出現另一種態度。封畢琴在另外的信中如此寫道:「法國人的神是錢。他們的貪婪慾充斥在所有的階層。連哲學家也不例外。法國人輕視教育。……法國人雖然擁有自由,可是他們其實是活在奴隸狀態中。」封畢琴在另外的信中如此寫道:「我待在法國時期,所發現的『善』比想像中還少。所發現的『惡』比想像中還多。」封畢琴又如此寫道:「一位不幸的人被處死刑。當死刑執行者很順利地吊死犯人時,觀眾們像對喜劇的演員鼓掌喝采一樣,對死刑執行者鼓掌喝采。一個最富同情心與人類愛的國民,居然會如此野蠻,真是難以想像。」這是俄羅斯人對西歐最初的幻滅。
法國大革命也帶給俄羅斯人很大的衝擊。俄羅斯人本來深深認同西歐的歷史樂觀主義以及對啟蒙與進步的信仰,現在由於法國大革命之故,這樣的認同產生動搖。
俄羅斯作家果戈里(1809-1852)和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樣,也認為自己有兩個祖國。不過他的西歐不是當時的西歐,而是德國浪漫主義下的精神世界。他還沒出國就厭惡當時的歐洲。當他到了義大利時,果戈里覺得好像回到「故鄉」。他在信中如此寫道:「你不能看歐洲,你要住在歐洲。」他又如此寫道:「我無論如何都不想住在中歐。」他對德國人評價很低,如此寫道:「德國人很自私,我沒見過這麼醜惡的種族!」他又如此寫道:「我覺得德國人很像蝨子!」
果戈里相信希臘正教才是純粹的基督教,並且希臘正教有完全的自由,可以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而天主教則將人類與基督耶穌隔離。
果戈里認為歐洲的宗教很荒廢,他呼籲歐洲人「懺悔」。不過,果戈里一直是「西化派」。雖然他和許多俄羅斯思想家一樣,相信俄羅斯擁有「特別的使命」。
1840年代開始,出現「西化派」與「斯拉夫派」的鬥爭。這兩派其實在18世紀就已經形成。「斯拉夫派」認為俄羅斯有其獨特性。而這獨特性就在希臘正教之中。這個宗教性觀點正是「斯拉夫派」與「西化派」分道揚鑣的關鍵點。「斯拉夫派」認為西歐的悲劇根源在於精神的內部細分化與精神分裂。「斯拉夫派」反對個人主義,因為個人主義會演變成基督新教或浪漫主義。同時,「斯拉夫派」也反對天主教壓抑個人,剝奪個人自由。「斯拉夫派」與果戈里一樣,在希臘正教中找到俄羅斯的獨特性。「斯拉夫派」的裘切夫(1803-1873)如此寫道:「革命是人類自我的神格化,革命是人與神、教會的分離。人放任自我自由在本質上與基督教對立。革命是基督耶穌的敵人!革命的精神是反基督耶穌的精神!」
格魯茲恩(1812-1870)受法國文化影響很大,尤其是聖西門(1760-1825)。格魯茲恩與果戈里與「斯拉夫派」是同時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結構與他們截然不同。格魯茲恩崇拜德國唯心論哲學家舍林(1775-1854)。他熱愛祖國,同時也熱愛自由的搖籃——西歐。為了呼吸在沙皇尼古拉一世之下呼吸不到的自由空氣,35歲的格魯茲恩前往西歐。
不過格魯茲恩對歐洲的印象很差,他抵達巴黎後寫的第一封中,如此寫道:「法國現在已經完全被低俗、骯髒的小資產階級所掩蓋。」1848年,當他目睹勞工為了爭權益在巴黎街頭被權力者屠殺時,他從「西化派」漸漸轉變成「反西化派」。同時,格魯茲恩過去的理想——對人類進步的信仰,也完全幻滅。他的世界觀染上濃厚的悲觀色彩。這時解救他的是對俄羅斯未來的信仰。1857年,他如此寫道:「歷史正在敲俄羅斯的門,我可以用全身全靈感覺到。」
格魯茲恩認為俄羅斯不應該重走西歐的路,俄羅斯應該走自己的路。他寫道:「歐洲將骯髒的泥土路改成整齊的鋪裝道路,然後又改成鐵路。我們現在只有骯髒的泥土路,但是我們是否要先改成鋪裝道路,然後再改成鐵路呢?」
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讓俄羅斯人看清楚與西歐相比,俄羅斯在科技上與社會上何等落後。1855年,「斯拉夫派」發行「俄羅斯的談話」雜誌時,它的綱領上寫著:「任何一位有教養的俄羅斯人都明白,在自己智慧成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多少西歐文明。但是所有的俄羅斯人也都明白,缺乏宗教的西歐文明,必須經由俄羅斯精神的批判而後引進,才對俄羅斯有益。」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人權思想進步史(3)

人權思想進步史(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和大洋洲還有一些國家沒有獨立,聯合國便於1960年發表「給予殖民地獨立之宣言」。其中第三條規定,不得以政治、經濟、社會或教育上還不充分為藉口,延誤獨立。1960年又被稱為「非洲年」,因為這年有17個非洲國家相繼獨立。
聯合國訂1975年為「國際婦女年」,訂1979年為「國際兒童年」,訂1981年為「國際身心障礙者年」,表示對這些族群的重視與關懷。當時全世界有50億人口,其中5億人是身心障礙者,而且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不是先天身心障礙,而是因為意外事故、公害或戰爭等後天因素導致身心障礙,因此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身心障礙者。1975年,聯合國便發表「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宣言」。其中第二條規定:身心障礙者享有一切權利。第七條規定:政府應該配合身心障礙者的能力,保障其就業。第十條規定:身心障礙者應該被保護不至於被歧視、侮辱或詐欺。
印度於1947年獨立。1949年訂定「印度憲法」。這部憲法被稱為「世界最長的憲法」。因為印度種族、宗教複雜,還有「種姓制度」,如果憲法不寫得詳細一些,面面俱到,很容易引起爭執。雖然印度憲法以英國式的人權為目標,但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大部分印度人還是生活在貧困當中,離「免於匱乏的自由」還有一段距離。「種姓制度」也很難完全消滅。
1981年訂定的「帕牢(Palau)共和國憲法」有一些部分很先進。例如,第四條規定:所有的人民都有權利檢查政府的任何文書。第十三條規定:帕牢不使用、試驗、儲藏、處分核子武器、化學武器、毒氣武器、生物武器、核能發電廠所產生的廢棄物等有害物質。所以,「帕牢(Palau)共和國憲法」又可稱為「非核憲法」。
南斯拉夫的鐵托(Tito 1892-1980)、印度的尼赫魯(1889-1964)和埃及的納賽爾(1918-1970)於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簽署「非同盟(或稱不結盟)各國首腦會議宣言」。這個貝爾格萊德會議為「非同盟」下的定義是:一,與各種不同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存。二,無條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三,為了不捲入冷戰,不加入任何軍事同盟。四,不簽訂與東西紛爭(指美蘇對立)有關的任何軍事條約。五,不讓外國在自己國家境內設置軍事基地。
1970年,奈及利亞加入這個「非同盟」。1973年,阿爾及利亞也加入這個「非同盟」。1976年,斯里蘭卡也加入這個「非同盟」。1979年,古巴也加入這個「非同盟」。1982年,印度也加入這個「非同盟」。此時「非同盟」已經達到97國。
隨著共產國家一一瓦解,冷戰結束,這個「非同盟」也失去意義。不過它在國際和平上的貢獻仍舊值得後人肯定。
科技的發達與人類經濟生活的進步,使地球的自然越來越被破壞,環境越來越被污染。為了讓我們的子子孫孫也有乾淨的地球可住,聯合國於1972年發佈「人類環境宣言」。人類現在不僅考慮自己目前的人權,還考慮子子孫孫的人權。這真是一大進步。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6年訂定的「日本國憲法」,被稱為「和平憲法」。因為這部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國民永久放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不擁有陸海空軍戰力,也否認有交戰權。
這是一部令戰後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和平憲法」。但是由於後來韓戰爆發,以及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的對峙,在美國主導下,日本出現了「自衛隊」。很多日本的知識份子認為「自衛隊」的存在違憲。因為「和平憲法」第九條明明規定:「日本不擁有陸海空軍戰力!」難道「自衛隊」不是「戰力」嗎?理州也認為「自衛隊」的存在違憲,不過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似乎不得已。但是現在共產國家已經一一瓦解,中國早已成為掛羊頭(共產主義)賣狗肉(資本主義)的國家。只剩下北韓在作最後的掙扎。而且這個「掙扎」,看起來似乎持續不了很久。我建議日本廢除「自衛隊」,讓「和平憲法」名副其實,讓「和平憲法」成為世界各國的典範。這是日本所能做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人權思想進步史(2)

人權思想進步史(2)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在他的著作「法意」中寫道:「如果同一個人物或同一個團體同時擁有立法權與執行權,則自由就不存在。」他的「三權分立」想法在1788年訂定的美國憲法中充分展示。不過,美國雖然民主、自由,但在當時這只限於白人,黑人仍舊是沒有人權的奴隸。但是經過南北戰爭,黑人奴隸終於獲得解放。「奴隸解放宣言」便是於1863年宣佈。林肯總統於1863年在蓋茲堡發表的著名演講中提到「……為了不讓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在這世界消滅起見……」。
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憲法也由「近代憲法」演變成「現代憲法」。「現代憲法」的特徵,首先是重視勞工的權利,包括工作條件、組工會的權利、罷工的權利等。其次是重視社會弱勢者的權利,包括生病時有社會保障,年老時有年金可領等。
「現代憲法」的例子有1919年訂定的德國「魏瑪(Weimarer)憲法」、1946年訂定的法國第四共和制憲法、1947年訂定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以及1947年實施的日本國憲法。
1931年訂定的西班牙憲法第六條規定放棄戰爭手段。這真是了不起的規定,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諷刺的是,為了訂定這部憲法,西班牙國內的法西斯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展開爭鬥,發展成西班牙戰爭,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曲。德國和義大利兩個法西斯國家積極支援西班牙的叛軍,而英、法等國卻宣佈中立,對西班牙的民主主義者見死不救。1932年,德國空軍轟炸、掃射西班牙東北部的小鎮赫尼卡(Guernica),鎮民幾乎都死光。畢卡索聽到這個消息,憤怒地畫出名為「赫尼卡」的名畫。西班牙共和國滅亡後,這幅畫移到紐約,直到獨裁者佛朗哥(1892-1975)去世後,這幅畫才於1981年回到民主化的西班牙。
1947年訂定的義大利憲法第11條同樣規定放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方法。人類已經逐漸了解戰爭的可怕和愚蠢。在此之前,1815年瑞士宣佈為中立國。1899年萬國和平會議決定在海牙設置國際仲裁裁判所。
由於直接民主制在技術上施行很困難,各國只好以間接民主制代替。不過一些國家仍舊努力接近直接民主制。例如義大利憲法就規定「公民投票」制度。在天主教影響下,義大利長期以來不允許離婚,因而產生種種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義大利於1970年制定「離婚法」。然而有人反對「離婚法」,150萬人署名要求「公民投票」。結果贊成「離婚法」的人較多。
1958年,在戴高樂(De Gaulle 1890-1970)的主導下,法國修改憲法,戴高樂並且成為修改憲法後的第一任總統。新憲法給予總統長達7年的任期,並且給予總統很大的權力,不僅可以任命首相,而且統裁內閣,還可以解散議會。美國的總統權力已經夠大,這回,法國總統的權力更大,難怪有人戲稱「一當選法國總統,就可以當7年的皇帝!」這個憲法是在「解放法國的英雄」戴高樂的主導下修改的憲法,所以也被稱為「戴高樂憲法」。
戴高樂還繼續於1962年修改憲法,將總統選舉改成直接民選,如此一來,總統就比議會還更處於優勢。然而這顯然會讓執政者輕視議會,對民主主義是一大危機。
為了防止執政者濫權,北歐的瑞典等國設立「巡視官」(ombudsman
)制度,「巡視官」專門負責調查人民投訴,以保障人民權利。由第三者來監視行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基於「賦予自由之敵(納粹)自由,反而喪失自由!」的痛苦經驗,在「波昂基本法」中規定:「人民有義務保護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並且不承認違反這個基本秩序的人有自由和人權。」
由於科技、經濟的進步,人類面臨了許多新問題,例如公害問題。工廠的排煙、排廢水,飛機、汽車、電車的噪音,對我們的生活都構成困擾。因此憲法上的人權,現在也包括有權利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也就是「環境權」。
還有,現在的媒體與人民的生活關係密切,人們對媒體也開始要求有「知的權利」。
跨越國家的框架,設置國際機構,以調解國際紛爭的想法,很早就出現。1517年,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茲馬斯(1466-1536)發表「和平的要求」,179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發表「為了永遠的和平」,都有類似的構想。尤其康德具體寫道:「國際法必須置於自由各國聯合的基礎之上,這可稱為「國際聯盟」。日本的思想家植木枝盛(1857-1892)也提出「萬國共議政府」的構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國際聯盟」,但是由於美蘇兩大國沒加入等種種因素而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則設立「聯合國」,希望這個組織能永遠存在,並且發揮功效,造福人類,尤其造福弱勢國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45年發表「UNESCO憲章」中如此寫道:「戰爭是從人的心中產生,因此必須在人的心中建築和平的堡壘。人類由於不了解彼此的風俗習慣,以至於在各國人民之間產生疑惑與不信,而常常引起戰爭。恐怖的大戰爭否認人的尊嚴、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民主主義原則,並且以無知、偏見和人種不平等的思想取而代之。普及文化,並且教育人類往正義、自由、和平的方向,是維繫人的尊嚴所不可或缺。同時,所有國家的人民相互援助、相互關懷是神聖的義務。……」
1948年,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裡面寫道:「無視、輕視人權會招致踐踏人類良心的野蠻行為。所有的人都熱切盼望能享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以及免於恐怖和匱乏的自由。……」
當時,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委員長羅斯福夫人(1884-1962)說:「這個宣言大概會成為全人類的『大憲章』吧!」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人權思想進步史(1)

人權思想進步史(1)
英格蘭國王約翰(在位1199-1216)一即王位,就擴張王權。因此教會、貴族、商人聯合起來對抗國王,要求他於1215年簽署「大憲章」。「大憲章」雖然沒有確立民主主義或基本人權,可是在限制王權上,卻取得很大的成果。例如第12條規定:沒有一般評議會的允許,國王不得向人民課征援助金或軍事費。第39條規定:沒有經過合法的裁判,不得逮捕、監禁人民。因此「大憲章」被稱為「英國人自由的守護神」。
13世紀英國的政治家Bracton(?-1268)說:「君主雖然不立於任何人之下,但是卻立於神與法律之下。」表明法律高於君主的思想。英國的判例法(common law)的效力漸漸高於王權。
對人而言,最基本的權利是生命被不能被不法地剝奪,以及身體不能被不法地監禁或傷害,還有,不能被不經過審判就任意被逮捕。相反地,對掌權者而言,對付自己討厭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剝奪對方的生命。就這點,「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可說是人權思想的一大進步。1341年,英國議會分成貴族院與庶民院。不久,都市商人與自耕農所代表的庶民院勢力漸強。1603年,伊莉莎白女王的時代結束時,庶民院的勢力已經可以和國王相抗衡。查爾斯一世(1600-1649)因為主張「君權神授」,議會就要求國王再度確認「法治」,也就是法律的效力高於王權。法學者Coke(1552-1634)便起草「權利請願書」。但是查爾斯一世決定此外不召開議會。之後的11年間就成為「無議會政治」。這個國王與議會的對立最後演變成1642年的「清教徒革命」。
在封建時代,「國家的財政」和「國王的財產」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國庫通王庫」的情形常常見到。因此,國王為了增加自己的財產,時常巧立名目課稅,或沒收領地。但是這常常侵犯了貴族或教會的權利。因此他們就產生一種想法:當國王要課征新的稅時,必須得到他們的同意。後來就確立「租稅法律制度」。也就是說,課征稅時,關於課征的對象、比率和方法,都必須在議會訂定法律,才可實施。
後來,英格蘭與蘇格蘭爆發戰爭。針對戰爭的費用,國王與議會又發生對立。由於國王使用武力,演變成內亂。最後因克倫威爾(1599-1658)率領的鐵騎兵善戰,議會獲得勝利。由於議會的主要勢力是清教徒,這場革命就被稱為「清教徒革命」。1649年,國王查爾斯一世被處死。英國產生了短暫的共和制(1649-1660)。查爾斯一世的兒子詹姆士二世(1633-1701)在「清教徒革命」時,逃到國外,王政復古後才回國。可是詹姆士二世是天主教徒,想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因此又與議會發生對立。議會因而驅逐詹姆士二世,以承認「權利章典」為條件,迎接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瑪麗及其夫婿威廉公回英國當君王。從此以後,英國的君王就成為「君臨而不統治」的名目君王。這場革命由議會獲得壓倒性勝利,而且沒有流一滴血,所以被稱為「光榮革命」。
思想家洛克(Locke 1632-1704)為了對抗「君權神授」說,亡命荷蘭,「光榮革命」後,再回到英國,在政府機構中任職。他認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互相獨立。」他也認為「財產是神聖勞動的成果,具有不可侵性。」他還認為「為了防止權力集中,應該分散權力。並且宗教與政治應該分離。」
「光榮革命」之後,瑪麗及其夫婿威廉公雖然回英國當君王,但是議會擔心若兩人沒有生子,或兩人年紀輕輕就去世,王位的繼承會成為問題。因此,議會便於1701年制定「王位繼承法」。根據這個「王位繼承法」,法官的身份受到保障,法官一旦被任命,只要不犯罪,這項職務就持續下去。而且法官的薪資不變。法官的審判也獨立。換沒有言之,英國此時已經達到「司法獨立」。1742年,Walpole內閣雖然得到國王的信任,但是因為失去下議院的支持,而不得不辭職。從此以後,英國就確立「責任內閣制」。首相不是對國王負責,而是對議會負責。
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後,歐洲人就陸續移民到美洲。英國在北美建造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設立自治政府,他們討厭來自祖國英國的干涉。
在英國,沒有議會的同意,就不能課征新的稅。因此他們有一句話:「沒有民意代表,就沒有課稅!」可是英國長駐軍隊在北美,需要資金來維持軍隊的開銷,因此必須向13個殖民地課稅。然而,13個殖民地沒有推自己的民意代表參加祖國的議會,這就違反「沒有民意代表,就沒有課稅!」的原則,讓13個殖民地很不滿。這埋下了美國獨立的導火線。
1776年,13個殖民地代表在佛吉尼亞(Viaginia)開會,發表「佛吉尼亞人權宣言」。其中,
第一條,所有的人生來自由而獨立,擁有一定的與生俱來權利,那就是取得和擁有財產的權利、追求和獲得幸福與安寧的權利、享受生命與自由的權利。
第二條,所有的權力在於人民。行政官受人民所託,為人民之公僕,對人民負責。
第三條,政府是為了保護人民、國家與社會的利益而樹立。任何政府若違反這個目的,或沒有充分達到這個目的,社會的多數人有改良、變更、廢除這個政府的權利。
第四條,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必須分離。
這個「佛吉尼亞人權宣言」的精神,被同年,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所繼承。所以兩者的內容大同小異。
13個殖民地以「沒有民意代表,就沒有課稅!」對抗英國議會,可是英國議會卻很霸道地通過「在任何情況下,英國議會都擁有拘束殖民地的立法權!」
在18世紀末期封建舊體制的法國,第一身份(僧侶)的人口是13萬5千人,第二身份(貴族)的人口是40萬人,第三身份(農民)的人口是2千3百萬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是特權階級,可是他們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2,卻騎在第三身份頭上。
法國路易13世時期的名宰相Richelieu(1585-1642)曾經說:「農民好比騾馬,已經很習慣背重的東西,不能讓他們休息太久!」
因此在這種極不公平的社會制度下,很必然的於1789年爆發大革命,並且產生「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第11條規定,自由表達思想與意見是人最貴重的權利之一。
法國大革命雖然在人權進步上有很多收穫,但是還並不很完全。例如,女性沒有選舉權,只有25歲以上的男性,而且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稅金,才有選舉權。如果要取得被選舉權,也就是成為候選人,那就必須繳納50倍的稅金。這是典型的「限制選舉」。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全盛期在1550年左右。當時土耳其人入侵歐洲不到200年,那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是Suleyman一世(在位1520-1566)。他的統治領域中包括古代許多有名的都市,如巴比倫、亞歷山大城、雅典、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巴格達和布達佩斯。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一地後,便在該地選拔基督徒少年,讓他們改信伊斯蘭教,並且將他們洗腦成願意為伊斯蘭的擴張而犧牲生命的伊斯蘭教狂信者。這些少年不怕死,因為他們認為死是通往天國的入口。這些少年簡直是可怕的戰鬥機器人。由於他們的存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得以打敗許多敵人。
對伊斯蘭教徒而言,世界可分成兩個,一個是伊斯蘭支配的世界,另一個是非伊斯蘭的戰鬥地區。伊斯蘭教徒必須對後者不斷發動「聖戰」,將它納入伊斯蘭世界!世界最後應該只剩下一個伊斯蘭教國家。
伊斯蘭教徒不像基督徒對傳福音那麼熱衷,他們從來沒有發生過「審判異端」之類的宗教激進行為。他們甚至很驚訝巴爾幹半島住民所顯示的宗教狂熱。希臘正教徒比異教徒還憎惡天主教徒。在伊斯蘭統治之下,不管是希臘正教徒、天主教徒或猶太教徒,只要繳納稅金,就可以過自己的信仰生活。
歐洲人對蘇丹Selim一世(在位1512-1520)的印象是「殘忍無比」,他是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敵人。Selim一世不僅對基督徒殘忍,對同樣是伊斯蘭教徒,只要宗派不同,一旦逮捕,便斬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域在Selim一世南征北討下,一下子擴大了兩倍。Selim一世雖然對敵人殘忍,卻是個一流的詩人。他統治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藝術達到頂點,學術也盛極一時。
蘇丹的後宮和中國一樣,有宦官。大部分的宦官在少年時被奴隸商人切除外部生殖器。5、6歲的少年,100人中,有90人會在手術時死亡。由於死亡率高,因此這種宦官的價格高。
宦官的價格是一般奴隸的4倍。蘇丹後宮的宦官全部都是黑人。除了蘇丹的後宮之外,一般家庭也喜歡使用宦官,因為他們經過去勢之後,性格變得從順,成為忠實、理想的僕人。
伊斯蘭對被征服的人民,要求穿規定的服裝,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哪裡人。例如,基督徒穿黑色服裝,亞美尼亞人戴有紋路的頭斤和穿紅色的鞋子,猶太人戴紅色的帽子。被征服人民的房屋也不准比旁邊伊斯蘭教徒的房屋高。被征服人民的祭禮行為必須保持安靜。教會不准敲響鐘。葬儀時不准放聲哭。被征服人民不准擁有馬。不准在公共場所展示十字架。被征服人民必須讓座給伊斯蘭教徒。這些規定可說是「人種歧視政策」。還有,被征服人民如果與伊斯蘭教徒發生性關係,他本人和他的家人會被處死或者淪為奴隸。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免除這些命運,那就是改信伊斯蘭教。
改信伊斯蘭教有很多好處,可以免稅,可以享受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權利,還可以擺脫屈辱的少數者地位。換言之,要活得像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改信伊斯蘭教。
在教宗登高一呼下,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三國結成神聖同盟。他們幾乎每年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俄羅斯與波蘭結成同盟後,俄羅斯也成為土耳其的敵人。這個神聖同盟的目的只有二個。獲得到地中海的出口與支配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戰略位置比世界任何一個都市還重要。
土耳其與俄羅斯幾乎是世仇。1774年,土耳其將克里米亞半島割讓給俄羅斯,土耳其損失慘重。一直到19世紀末期,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發生了14次。
Mahmut二世(在位1808-1839)是第一個想要推動改革的蘇丹。他努力西化。他聘請法國教師為土耳其設立培養醫生的教育機構。他還派遣學生到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地去留學。他也創立報紙。國內的保守派,對他的改革很不滿,罵他是「異教徒蘇丹」。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一項值得讚揚的社會福利措施。那就是設立給貧窮人用餐的免費食堂。光是在首都君士坦丁堡,這樣的食堂就有101所。每所食堂每天有3萬貧窮人在此用餐。他們吃麵包和含有羊肉的料理。
俄羅斯沙皇尼可拉一世(在位1825-1855)於1853年和英國大使會談時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現在是博斯普魯斯的病人!」尼可拉一世提議分割這個瀕死的病人。10個月後爆發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以保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希臘正教徒為藉口,其實是想將達達尼爾海峽置於自己的管理下。
1920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遭到各國分割,君士坦丁堡國際化,達達尼爾海峽非武裝化,置於國際委員會的管理下。
蘇丹Abdulhamit二世(在位1876-1918)雖然於1876年發佈憲法,但是不久就以俄土戰爭為理由,停止立憲政治。1908年,Abdulhamit二世被廢,新蘇丹Mehmet五世(在位1909-1918)只是「青年土耳其政府」的傀儡。Mehmet五世去世後,他的弟弟Mehmet六世(在位1918-1922),也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末代蘇丹,即位。1922年,土耳其國民議會宣告廢除Mehmet六世的蘇丹位。蘇丹制度到此劃下句點。這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末代蘇丹於1926年去世於義大利。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3)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3)
蘇丹Mehmet讓君士坦丁堡人在其總大主教之下,成立一個自治共同體「米雷特」。蘇丹Mehmet並且答應總大主教他個人的不可侵性、免納稅、不會被免職和行動的自由。這些特權並且由他的後繼者永遠持有。
不過,基督徒必須穿一定的服裝,也禁止攜帶任何武器。蘇丹鼓勵土耳其人移住君士坦丁堡,政府援助這些移住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人建店舖。如果有希臘人願意留在君士坦丁堡,政府也會援助這些希臘人。
在蘇丹Mehmet於1481年去世之前,君士坦丁堡已經恢復繁榮、生機勃勃的原貌。君士坦丁堡淪陷以來,人口增加了四倍。不到一個世紀,人口增加了50萬。
1453年6月9日星期六,克里特島的居民聽到君士坦丁堡已經淪陷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一座修道院的書記如此寫道:「這個恐怖的事件是空前,也是絕後!」在西方,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預料到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即使是消息靈通的威尼斯人,也和天主教教宗一樣,以為君士坦丁堡的防衛可以撐到援軍抵達。
威尼斯商人向蘇丹Mehmet要求恢復以前在拜占庭帝國時享受的特權,並且釋放被土耳其士兵逮捕的威尼斯人。
蘇丹Mehmet的軍隊雖然征服大部分希臘正教的國家,但是只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俄羅斯。俄羅斯驅逐匈奴人之後,改信希臘正教,並且以拜占庭教會為榮。不過,俄羅斯逐漸壯大,現在它已經比拜占庭帝國還強大。如今,君士坦丁堡淪陷,拜占庭帝國的皇帝被殺害。俄羅斯人認為這是拜占庭帝國企圖與西方教會達成「合同」所得到的懲罰。俄羅斯人認為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俄羅斯的皇帝才是希臘正教帝國的繼承人。1458年,莫斯科的首都大主教如此寫道:「君士坦丁堡因為放棄正教信仰而淪陷,可是俄羅斯卻因為其信仰之故,繼續存在。這世界上唯一真正的教會是俄羅斯教會。」
俄羅斯人認為現在維持基督教的使命落在俄羅斯身上。這樣看來,因為君士坦丁堡的淪陷,而得到利益的只有俄羅斯。雖然君士坦丁堡的居民期待俄羅斯有一天會來解救他們,但是蘇丹Mehmet一點也沒把俄羅斯看在眼裡,因為俄羅斯太遠了,蘇丹Mehmet比較關心眼前的事。
西方基督教各國沒有援助拜占庭帝國,充分顯示出只要沒直接危害到自己的利益,他們極不願為自己的信仰而戰。君士坦丁堡這個偉大而有歷史性意義的都市被異教徒佔領,為這件事感到哀傷的只有教宗和少數的學者,以及浪漫主義者。
西歐對拜占庭文明原本就有嫉妒心,加上為了除去「見死不救」的罪惡感,一些人故意企圖忘掉拜占庭帝國。但是還有一些人無法忘掉西歐文明從古希臘文明獲得的恩惠。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2)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2)
不到三個月,烏魯半就製造出一尊巨砲。接著蘇丹Mehmet二世(1430-1481)要烏魯半製造出兩倍大的巨砲。一個月後完成。砲身長26英呎8英吋,厚8英吋。砲彈的重量為1344磅。要移動這尊巨砲,需要30頭牛來拉。試射時,隨著巨大的聲響,砲彈竟然射到2萬公尺遠的地方!Mehmet二世非常高興,派遣200位壯丁,鋪平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並且補強沿途的橋樑。三月,60頭牛拉著這尊巨砲邁向君士坦丁堡。
每一位穆斯林士兵都深信誰要是能夠第一個衝進這個基督教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預言者穆罕默德就會為他在天國安排一個特別的位置。拜占庭帝國皇帝於1452年秋,緊急派遣使者赴義大利求援,可是對方完全沒有回應。皇帝另外派遣使者赴威尼斯,可是威尼斯的元老院說:「我們對東方的處境很痛心,如果教宗和各國有所行動,我們樂於協助。」根本在互踢皮球。
羅馬天主教教宗Nicolaus(在位1447-1455)雖然想伸出援手,可是在還沒有確定達成「教會合同」之前,他不想介入太深,而且沒有得到威尼斯人的首肯,他也一籌莫展。
君士坦丁堡被包圍14天後,威尼斯的小艦隊才於4月17日慢條斯理地啟程。教宗Nicolaus對威尼斯的慢動作早就有些焦慮,他已經自掏腰包,買一些武器和糧食,裝上三艘熱那亞的船,運到君士坦丁堡。
不過也有人願意為君士坦丁堡一戰。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居留地,向拜占庭帝國皇帝保證將不惜一切,提供任何援助。還有一些熱那亞人對自己政府小心翼翼的態度,覺得很丟臉,因此主動地前往君士坦丁堡援助。他們自掏腰包,購買裝備,率領700名武裝士兵,於1453年1月29日抵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皇帝很高興他們的到來,答應如果擊退土耳其的話,就送雷穆諾斯島給他們。
2月26日夜晚,克里特島的6艘船與威尼斯的1艘船,總共7艘船,搭載著700位義大利人,偷偷地從金角灣出港。這是臨陣脫逃。對君士坦丁堡的防衛是一大打擊。
拜占庭帝國皇帝命秘書官調查君士坦丁堡內,包括修道士在內,能夠拿武器作戰的男性一共有幾人。秘書官調查的結果,能夠派得上用場的男性,希臘人只有4983人,外國人只有2000人。皇帝聽了這個數字,心頭涼了半截,趕緊對秘書官說,不可對外公佈這個數字。蘇丹有8萬大軍,而這個偉大城市君士坦丁堡,能夠拿武器作戰的男性居然不到7千人!真是前途暗淡。
復活節是慶祝救世主耶穌復活的節日,這一天,通常每位基督徒都興高采烈。可是,1453年,星期日,君士坦丁堡的復活節卻沒有人高興得起來。
4月12日,土耳其人開始砲擊,持續了六星期以上。烏魯半的最大巨砲,操作較為困難,因此一天只能發射7枚砲彈。不過這7枚砲彈的破壞力卻非同小可。一旦命中城壁,城壁就化成粉灰。守備兵嘗試用皮革和羊毛塞入袋子裡,吊掛在城壁,以減少砲彈的撞擊力,但是幾乎沒有效果。城壁已經有多處崩塌,很難修補。不過君士坦丁堡的男男女女仍舊趁著黑夜,從市內搬厚板、木桶和砂包來。
君士坦丁堡的糧食越來越缺乏。皇帝因而向教會與個人招募基金,購買糧食,並且組成一個委員會,監視糧食能夠平均分給每一個人。
如果糧食不趕緊從外部運來,饑餓的士兵和民眾大概不久會投降。皇帝召集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請他們派一艘快速船於1月26日從金角灣港出發,前往威尼斯。可是完全沒下文。
在君士坦丁堡內部,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互有反感,互相指責戰敗都是對方的責任。威尼斯人甚至指責熱那亞人與蘇丹的陣營接觸,有通敵之嫌。
拜占庭帝國皇帝眼看雙方越鬧越大,便召集兩邊,說:「我們要應付城門外的戰爭已經夠累了,請你們不要再吵,好不好?」
蘇丹對拜占庭帝國提出和談條件:君士坦丁堡無條件交給土耳其人,蘇丹可以保證住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拜占庭帝國皇帝則可以隱退。可是拜占庭帝國不願接受這樣的和談條件。
拜占庭帝國皇帝的周遭有人主張皇帝應該設法逃出君士坦丁堡,從君士坦丁堡外面攻擊土耳其人。可是皇帝拒絕這個建議,他認為如果自己逃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守備體制可能會崩潰。萬一君士坦丁堡淪陷了,他要與君士坦丁堡共存亡。
一天,一顆重200磅的砲彈命中一艘裝滿高價絲綢的熱那亞商船,將它擊沉。這艘商船屬於培拉地區的一位貿易業者所有。那位貿易業者立刻派使者去向蘇丹抱怨。因為培拉地區一直採取中立政策,卻招此橫禍!蘇丹的宰相對使者說,砲手怎會知道那艘船是商船,還是前來援助敵軍的「海賊船」?可是如果船主若能證明他說的話屬實,蘇丹就會在佔領君士坦丁堡之後,充分賠償船主的損失。
由於沒有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來援,拜占庭帝國皇帝只好向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以及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者君士坦丁大帝祈禱。
君士坦丁堡的信徒們抬著聖母的聖畫像(Ikon),在市街遊行,遊行的行列寧靜、莊嚴。可是聖母的聖畫像卻不知何故,從眾人抬著的台上滑落下來。大家趕緊將聖畫像扶回原位。遊行的行列繼續前進,可是突然興起雷雨,並且還下冰雹,眾人幾乎無法站立。雨水氾濫全部的街路,小孩幾乎快被沖走。因此,不得不中止遊行。
凶兆並沒就此結束,第二天,君士坦丁堡發生濃霧,這在5月的君士坦丁堡從未發生過。當天夜晚,濃霧散去後,眾人在聖索非亞大聖堂的圓形屋頂附近發現不可思議的光浮現。這個現象,不只是君士坦丁堡的市民發現,連土耳其軍陣營也看到了。
5月29日星期二早上一點半左右,蘇丹認為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便下攻擊令。
蘇丹的軍隊裡,也包括義大利、德意志、匈牙利出身的基督徒。他們因為獲得蘇丹給的薪資以及蘇丹答應君士坦丁堡淪陷後給的戰利品,而不惜與同樣信仰的拜占庭人戰鬥。他們的後面有拿著皮鞭與鎚矛的「督戰隊」,如果有人作戰不力或混水摸魚,「督戰隊」的皮鞭就會抽打在身上。「督戰隊」的後面還有直屬蘇丹的軍團,萬一有士兵突破「督戰隊」,企圖逃跑,這個軍團就會揮起他們的彎刀往逃兵身上砍。
根據伊斯蘭的傳統,在進行「聖戰」時,如果一個都市自動投降,只要付一些賠償金,就可以免除被士兵掠奪。而且當地的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可以繼續上他們的教堂作禮拜。不過,如果經過一番頑強抵抗才投降,征服者便會要求苛刻的條件。越頑強抵抗,罰金越重。如果征服者強力佔領該地,那裡的居民就沒有任何權利,征服軍可以自由掠奪該都市三天。
蘇丹Mehmet便答應他的部下,君士坦丁堡淪陷後,可以自由掠奪三天。因此當土耳其士兵衝進君士坦丁堡時,大家都拼命尋找戰利品。土耳其士兵在街路上,碰到人,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殺害。當時的情況可以用「血流成河」來形容。不過這場殺戮很快就平息下來。因為土耳其士兵想起掠奪戰利品比殺人還要有利得多。
當土耳其士兵來到拜占庭帝國最大的索非亞聖堂時,內部正有信徒們在頌唱聖歌。信徒們低頭祈禱奇蹟發生。但是奇蹟沒有發生,土耳其士兵破壞索非亞聖堂的大門,衝進來,當場殺死幾位年紀大的信徒。
土耳其士兵的掠奪持續一整天,他們還衝進修道院和女子修道院。比較年輕的修道女之中,有人因為擔心被性侵,選擇跳井自殺。但是修道士和年紀大的修道女認為希臘正教自古以來,就有從順的傳統,因此完全不抵抗。
在這次君士坦丁堡淪陷的過程中,君士坦丁堡的士兵和平民總共死了4千人。
蘇丹Mehmet在傍晚時,由親衛軍護衛,進入君士坦丁堡。他騎著馬,來到索非亞聖堂前,下馬,彎腰拾起一把泥土,撒在自己的纏頭巾上,表達對神的謙遜。
第二天,蘇丹Mehmet命令士兵將獲得的戰利品擺在自己面前。從這裡面,他先挑身為總指揮的他應得的份,然後再為因為執行任務而無法參與掠奪戰利品的士兵,挑選應該有的戰利品。
6月21日,君士坦丁堡現在已經成為廢墟。沒有任何人煙,建築物因為大火而被燻黑。蘇丹Mehmet騎著馬,在街上巡視時,看到眼前殘破的景象,不禁熱淚盈框,喃喃自語道:「我們怎麼把一個都市破壞、掠奪成這個樣子?」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1)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1)
背景: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因為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西元前7世紀時,希臘人在此建殖民都市),因此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它的版圖大概是今日的土耳其與巴爾幹半島。拜占庭帝國在宗教上以希臘正教為國教。並且認為與羅馬的天主教相比,自己的希臘正教才是正統。在文化上,拜占庭帝國維持了古希臘學問的傳統,他們的公用語是希臘語。拜占庭帝國持續了大約1千年才滅亡。
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 在位527-565)時,是帝國全盛期。為了徹底實行法治主義,查士丁尼大帝命人編纂「羅馬法大全」(又名『查士丁尼法典』),並且從中國獲得蠶卵,興起養蠶和絲織業。在宗教上,他將首都的總主教置於皇帝權之下,確立皇帝教宗主義。可是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後,國家財政急速惡化,北義大利被倫巴第族奪走。到了七世紀,伊斯蘭帝國的阿拉伯人又奪走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亞美尼亞。
到了八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希臘正教與西方教會的對立越來越嚴重,終於在1054年發生「東西教會的分離」。加上800年時,天主教教宗Leo三世(在位795-816)為法蘭克國王Karl(在位768-814)戴皇冠,承認他是羅馬帝國皇帝。拜占庭帝國皇帝終於放棄統一東、西兩羅馬帝國的夢。
西方於13世紀初發起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時,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還被十字軍佔領,建立拉丁帝國(1204-1261)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伊斯蘭教徒佔領。拜占庭帝國不得不遷都小亞細亞的尼西亞。1261年,拉丁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帝國才得以還都君士坦丁堡。
14世紀,拜占庭帝國各地內亂頻頻發生,帝國越來越衰弱。威脅拜占庭帝國的塞爾柱土耳其雖然於14世紀之後衰退,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故事開始:1400年降誕祭當天,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在位1399-1413)在宮殿宴客。賓客是拜占庭帝國皇帝Manuel二世(在位1391-1425)。當時在西歐,雖然有一些人認為Manuel二世是不折不扣的羅馬人皇帝,不過多數人還是稱呼他為「希臘人皇帝」。Manuel二世的身份雖然如此高貴,但是當時迎接他的英格蘭人卻不免以同情的眼光看他。因為拜占庭帝國正被異教徒(伊斯蘭教徒)包圍,而Manuel二世正是來英格蘭請求援救拜占庭帝國。在一些刻薄的人看來,此時的Manuel二世簡直和上門乞討的乞丐沒有兩樣。
拜占庭人長久以來雖然以身為基督徒的身份,對西方的十字軍戰士擁有同樣的感情,但是他們基於政治經驗,認為應該對異教徒寬大,容忍其存在。因此對西方人進行的「聖戰」,拜占庭人認為那既危險也不現實。
但是雖然拜占庭帝國皇帝想要抑止十字軍戰士的狂熱,伊斯蘭教徒卻不領情。另一方面,十字軍戰士對拜占庭帝國皇帝的冷淡態度非常憤慨。
東、西羅馬帝國之間的教會本來就對立,誰也不服誰。現在再加上政治對立,情況越來越嚴重。對拜占庭帝國的為政者而言,帝國的生命若想延續下去,無論如何都必須得到西方的援助。如果希臘正教會必須向羅馬天主教會屈服,才能得到西方的援助,那就應該屈服。但是,天主教的君主們一直把拜占庭人視為「離教者」,他們會來救拜占庭人嗎?他們或許會把拜占庭受到土耳其人的侵略視為對「離教」理所當然的懲罰。
在拜占庭帝國,為政者與知識份子雖然贊成東、西兩邊教會合同,但是修道士和下級聖職者卻堅決反對。他們以自己的信仰與各種傳統為榮。他們忘不了在拉丁帝國支配下時,父祖所遭受到的苦難。而這些修道士和下級聖職者的想法,比為政者與知識份子,更能夠影響民眾。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皇帝都很難大膽去和東方教會合同。
14世紀末期,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憂愁瀕臨死亡的城市。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郊外有100萬人口,現在只剩10萬人,而且還在繼續減少。
拉丁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時,因為太窮,便將首都的大部份聖遺物賣給聖路易王。之後還以兒子當抵押品,向威尼斯人借錢。還拆掉屋頂的鉛板,換錢。他的任何一位後繼者都沒錢修復屋頂。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新任蘇丹(皇帝)Murat二世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變強大了。
拜占庭帝國皇帝Manuel的長子Johannes8世認為只有向西方求援,才能救拜占庭帝國,便無視亡父的忠告,決定與羅馬天主教會合同。因為只有羅馬天主教會能夠整合西方各國的武力,來解救拜占庭帝國。
在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看來,拜占庭人拒絕與羅馬天主教會合同,是頑迷固陋的自殺行為。可是在修道士的影響下,純樸的民眾認為一切未來自有神會安排。他們深信自己的教義、典禮和各種傳統。他們認為放棄這些東西,就是一種罪。拜占庭人認為現世只不過是通往永世的序幕罷了。此外,他們還具有宿命論的傾向。如果有什麼災難降臨自己,那一定是神對自己犯的罪所施予的懲罰。還有,他們也是悲觀論者。長久生活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潮濕陰鬱的風土中,他們失去希臘人原本陽光開朗的個性。甚至在拜占庭帝國的最盛期,人們還在擔心這麼好的時代會持續多久?他們認為拜占庭帝國終究會被異教徒支配。他們也認為與「異端」的西方合同,無法帶來救靈,也無法改變命運。
此外,一些為政者也懷疑東、西兩邊教會的合同,可能產生的效益。他們認為西方不是沒有能力派足夠的兵力來抵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就是根本不願意派軍前來援助。尤其一些聖職者認為「合同」只不過是造成更嚴重的「分離」。
任何一位拜占庭人都認為把自己的身體交給異教徒(土耳其人),會嚴重損傷自己的自尊心;但是把自己的靈魂交給羅馬人,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過,如果走上前者的路,能夠避免後者的命運,那也算是不錯的選擇。他們認為拜占庭帝國與其緊貼在西方世界的邊緣,倒不如在伊斯蘭的統治下,維持統一的民族過活,比較能夠保持希臘人本來的狀態。
拜占庭帝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宰相說:「蘇丹的纏頭巾比樞機主教的四角帽還好!」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哲學家Bessarion(1403-1472)到義大利求援,連他都覺得君士坦丁堡的氛圍很「奇怪、愚蠢且偏狹」。拜占庭帝國Johannes5世於1373年承認蘇丹的宗主權,每年納貢。而且Johannes5世的兒子Manuel還必須送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宮廷,當人質。
1452年夏,一位匈牙利技術者烏魯半到君士坦丁堡見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Constantinus11世(在位1448-1453),說他能夠鑄造大砲。但是Constantinus11世付不起對方要求的酬勞。烏魯半只好轉而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推銷他的點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立刻接見他,並且提出種種詢問。烏魯半說他可以製造出爆破巴比倫城壁的大砲。蘇丹答應付他所要求的酬勞,並且願意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材料。
(待續)
※祝所有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輸入學問的功罪

輸入學問的功罪
最近讀了一本書「輸入學問的功罪」。作者是1949年出生的鈴木直。所謂「輸入學問」就是指「翻譯書」。這本書就是在說日本的翻譯書常常將原文翻譯得艱澀難懂,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其實中文的許多「翻譯書」何嘗不是如此?這本書不怎麼有趣,因為裡面引了很多馬克思「資本論」的翻譯例,而且出現很多德文。所以我不準備詳細介紹。我只介紹書中較有趣的部分,如下:
在日本這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思議地有一種領域的商品脫離市場原理。那就是「翻譯書」,尤其是思想、哲學的翻譯書。買書的人付出貴重的金錢,自然會希望得到與付出的金錢,同樣價值的「效果」。但是在思想、哲學翻譯書的領域,看不出這種市場的選擇。不,這種書籍還是必須接受淘汰的壓力。和往昔相比,艱澀難懂的書銷路的確變得不佳。對於這個現象,無論你大嘆是愚民化的結果;還是慶幸是民主化的結果,畢竟是社會進化的結果。
外來的思想、哲學之所以讓日本很難消化、吸收,一個重要原因是翻譯的方式。它的影響不僅限於書籍的銷路,而且還影響日本現代化整體的品質。因為日本的現代化就是建築在翻譯之上。翻譯的優劣不僅影響思想、哲學,也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機構的用語、法律用語、經濟和政治的議論。
有些翻譯者明明自己翻得艱澀難懂,還強坳說:「看不懂是讀者自己學問不夠!」這種翻譯文根本沒有資格算是「翻譯」。現在還有一些翻譯者在翻譯時,一定對照原文,一句對一句,一詞對一詞地翻譯,幾乎是禁慾式的心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相繼去世。新領導者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大隈重信為了日本的政治體制該以英國為範本,還是以德國為範本,內部意見分歧。最後在明治14年(1881年)發生政變,主張以德國為範本的伊藤博文等人取得政權。主張以英國為範本的大隈重信下野。1882年,伊藤博文赴德國柏林大學學德國憲法學。學成後,伊藤博文主張不能過度傾向於自由主義,要遵守民族傳統與君主權。
1885年,伊藤博文擔任首相後,指名森有禮為文部大臣(教育部長)。1886年,森有禮制定「帝國大學令」。其中第一條就規定:「帝國大學以應國家之需要,教授學藝技術為目的。」顯然這是以德國的大學為範本——大學是為國家而存在。在軍事制度上,也是以德國為範本。1910年,日本發生「大逆事件」,許多社會主義者被逮捕。兩年前,因為「赤旗事件」而被捕入獄的琾利彥即將服刑期滿出獄。他在獄中為出獄後的生計打算。左思右想,他突然想到一個妙點子。他立刻在獄中寫下一篇廣告文案如下:
小生文筆稍為不錯,想要以「賣文」糊口。今日起開始營業。有需求者請聯絡。營業內容如下:
一, 製作報紙、雜誌、書籍的原稿。
二, 翻譯英、法、德、俄國語言。
三, 意見書、報告書、廣告文、書信文,以及其他任何文章的立案、代作與修飾。
賣文社社長 琾利彥
琾利彥將他的公司開門見山地取名為「賣文社」,真是名副其實。
1910年9月,琾利彥開始營業。之後他所寫的「營業內容介紹」,還包括演講文的撰稿、上課的講義等。費用是:英文翻譯成日文,400字50錢;法、德文翻譯成日文,400字60錢;日文翻譯成外文,400字1至2元。
當時日圓的50錢相當於現在的台幣300元至400元之間。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替周刊雜誌「星期天」翻譯小說。也有大學生上門,要求翻譯英文原文書的一部分。還有人上門,要求代寫小學建築落成的祝賀詞。還有人上門,要求代寫畢業論文。甚至有人上門,要求代寫短篇小說。這些「生意」,有的已經涉及違法。不過,琾利彥的感覺很正確,「賣文」的確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由於生意不錯,琾利彥不久就雇用了一位女事務員田島梅子。知名文人大杉榮也接受賣文社的「外包」。
有一次碰到選舉,一位有錢的候選人要求代寫自傳(大約10張稿紙的字數),酬勞是30日圓,現在的台幣2萬元。
30多年前,我(指作者鈴木直)剛到德國時,德國朋友在餐廳告訴我:「日本人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的確,我說話本來就不小聲,尤其與朋友議論時,由於很投入,不知不覺中,聲量就放大了。
我被德國朋友這麼一說,趕緊看看四周,發現這裡的確比日本的餐廳還要安靜。從那以後,我在餐廳時,便會小心自己的聲量。
然而,德國朋友的一席話,卻在我腦海裡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那位德國朋友不說:「你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而說:「日本人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那位德國朋友沒有來過日本,認識的日本朋友非常少。何況他認識的日本朋友之中,應該有說話聲量小的人。為什麼那位德國朋友只憑著極少的資訊,就可以判斷:「日本人……」
我也反省自己。我發現我也以自己極少的資訊,來判斷一般德國人的性格。每次去參加日本留學生的聚會時,便從早到晚談論「德國人如何如何。」
我也曾經說:「德國的店員不太親切!」但是仔細一想,我在德國長期待過的都市只有三個,長則二年,短則只有半年。我去過的超市大概不到10間。而且在那裡工作的店員也絕不是個個都不太親切。很多女店員到了星期五,都會親切笑著對你說:「祝你周末愉快!」現在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會有「德國的店員不太親切!」的負面經驗,應該只有一兩次。
如果我們要判斷「德國的店員是否比日本的店員還不親切」,我們就應該從德國與日本的超市中,隨機抽出相當多的樣本,詳細記錄店員的言行,以此為基準,然後將數據以統計學處理,再下判斷。
日本人有的說話大聲,有的說話小聲。德國的店員有的親切,有的不親切。這種多樣性,只要你在該國住過,應該都會明白。然而在德國生活的一個日本人的行為,或在德國生活的一個日本人所看到的德國人的行為,卻讓這個多樣性的感覺麻痺,而產生刻板的偏見。
我們若看到媒體報導外國人犯罪的新聞,就會強化「外國人的增加讓治安越來越惡化」的印象。然而,就數量而言,有更多的犯罪者是本國人!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輸入學問的功罪

輸入學問的功罪
最近讀了一本書「輸入學問的功罪」。作者是1949年出生的鈴木直。所謂「輸入學問」就是指「翻譯書」。這本書就是在說日本的翻譯書常常將原文翻譯得艱澀難懂,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其實中文的許多「翻譯書」何嘗不是如此?這本書不怎麼有趣,因為裡面引了很多馬克思「資本論」的翻譯例,而且出現很多德文。所以我不準備詳細介紹。我只介紹書中較有趣的部分,如下:
在日本這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思議地有一種領域的商品脫離市場原理。那就是「翻譯書」,尤其是思想、哲學的翻譯書。買書的人付出貴重的金錢,自然會希望得到與付出的金錢,同樣價值的「效果」。但是在思想、哲學翻譯書的領域,看不出這種市場的選擇。不,這種書籍還是必須接受淘汰的壓力。和往昔相比,艱澀難懂的書銷路的確變得不佳。對於這個現象,無論你大嘆是愚民化的結果;還是慶幸是民主化的結果,畢竟是社會進化的結果。
外來的思想、哲學之所以讓日本很難消化、吸收,一個重要原因是翻譯的方式。它的影響不僅限於書籍的銷路,而且還影響日本現代化整體的品質。因為日本的現代化就是建築在翻譯之上。翻譯的優劣不僅影響思想、哲學,也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機構的用語、法律用語、經濟和政治的議論。
有些翻譯者明明自己翻得艱澀難懂,還強坳說:「看不懂是讀者自己學問不夠!」這種翻譯文根本沒有資格算是「翻譯」。現在還有一些翻譯者在翻譯時,一定對照原文,一句對一句,一詞對一詞地翻譯,幾乎是禁慾式的心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相繼去世。新領導者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大隈重信為了日本的政治體制該以英國為範本,還是以德國為範本,內部意見分歧。最後在明治14年(1881年)發生政變,主張以德國為範本的伊藤博文等人取得政權。主張以英國為範本的大隈重信下野。1882年,伊藤博文赴德國柏林大學學德國憲法學。學成後,伊藤博文主張不能過度傾向於自由主義,要遵守民族傳統與君主權。
1885年,伊藤博文擔任首相後,指名森有禮為文部大臣(教育部長)。1886年,森有禮制定「帝國大學令」。其中第一條就規定:「帝國大學以應國家之需要,教授學藝技術為目的。」顯然這是以德國的大學為範本——大學是為國家而存在。在軍事制度上,也是以德國為範本。1910年,日本發生「大逆事件」,許多社會主義者被逮捕。兩年前,因為「赤旗事件」而被捕入獄的琾利彥即將服刑期滿出獄。他在獄中為出獄後的生計打算。左思右想,他突然想到一個妙點子。他立刻在獄中寫下一篇廣告文案如下:
小生文筆稍為不錯,想要以「賣文」糊口。今日起開始營業。有需求者請聯絡。營業內容如下:
一, 製作報紙、雜誌、書籍的原稿。
二, 翻譯英、法、德、俄國語言。
三, 意見書、報告書、廣告文、書信文,以及其他任何文章的立案、代作與修飾。
賣文社社長 琾利彥
琾利彥將他的公司開門見山地取名為「賣文社」,真是名副其實。
1910年9月,琾利彥開始營業。之後他所寫的「營業內容介紹」,還包括演講文的撰稿、上課的講義等。費用是:英文翻譯成日文,400字50錢;法、德文翻譯成日文,400字60錢;日文翻譯成外文,400字1至2元。
當時日圓的50錢相當於現在的台幣300元至400元之間。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替周刊雜誌「星期天」翻譯小說。也有大學生上門,要求翻譯英文原文書的一部分。還有人上門,要求代寫小學建築落成的祝賀詞。還有人上門,要求代寫畢業論文。甚至有人上門,要求代寫短篇小說。這些「生意」,有的已經涉及違法。不過,琾利彥的感覺很正確,「賣文」的確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由於生意不錯,琾利彥不久就雇用了一位女事務員田島梅子。知名文人大杉榮也接受賣文社的「外包」。
有一次碰到選舉,一位有錢的候選人要求代寫自傳(大約10張稿紙的字數),酬勞是30日圓,現在的台幣2萬元。
30多年前,我(指作者鈴木直)剛到德國時,德國朋友在餐廳告訴我:「日本人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的確,我說話本來就不小聲,尤其與朋友議論時,由於很投入,不知不覺中,聲量就放大了。
我被德國朋友這麼一說,趕緊看看四周,發現這裡的確比日本的餐廳還要安靜。從那以後,我在餐廳時,便會小心自己的聲量。
然而,德國朋友的一席話,卻在我腦海裡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那位德國朋友不說:「你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而說:「日本人在用餐時,說話相當大聲耶。」那位德國朋友沒有來過日本,認識的日本朋友非常少。何況他認識的日本朋友之中,應該有說話聲量小的人。為什麼那位德國朋友只憑著極少的資訊,就可以判斷:「日本人……」
我也反省自己。我發現我也以自己極少的資訊,來判斷一般德國人的性格。每次去參加日本留學生的聚會時,便從早到晚談論「德國人如何如何。」
我也曾經說:「德國的店員不太親切!」但是仔細一想,我在德國長期待過的都市只有三個,長則二年,短則只有半年。我去過的超市大概不到10間。而且在那裡工作的店員也絕不是個個都不太親切。很多女店員到了星期五,都會親切笑著對你說:「祝你周末愉快!」現在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會有「德國的店員不太親切!」的負面經驗,應該只有一兩次。
如果我們要判斷「德國的店員是否比日本的店員還不親切」,我們就應該從德國與日本的超市中,隨機抽出相當多的樣本,詳細記錄店員的言行,以此為基準,然後將數據以統計學處理,再下判斷。
日本人有的說話大聲,有的說話小聲。德國的店員有的親切,有的不親切。這種多樣性,只要你在該國住過,應該都會明白。然而在德國生活的一個日本人的行為,或在德國生活的一個日本人所看到的德國人的行為,卻讓這個多樣性的感覺麻痺,而產生刻板的偏見。
我們若看到媒體報導外國人犯罪的新聞,就會強化「外國人的增加讓治安越來越惡化」的印象。然而,就數量而言,有更多的犯罪者是本國人!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到共產中國之路(4)

到共產中國之路(4)
當時日軍在中國控制的是個別都市的「點」,至於都市四周的農村這個「面」,則是日軍將國民政府軍趕走之後,由共產軍前來佔領。
這令人想起1904至1905年時,日軍大敗俄國沙皇的軍隊;1914到1917年,德軍也大敗俄國沙皇的軍隊。結果幫助了布爾什維克奪得俄國政權。如今歷史再度重演,日軍與國民政府軍戰爭,幫助了中國共產黨奪得中國政權。這兩個共產主義革命共通的地方是,外國軍隊徹底破壞舊政權的基礎,結果共產黨與敵國軍隊出現一種「奇妙的同盟」。
毛澤東出生於1893年12月26日。他是湖南省農民毛順生的長男。1918年,毛澤東畢業於師範學校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圖書館。這時他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他以湖南省代表的身份出席。
毛澤東以遊擊戰對抗國民政府的正規軍。他的遊擊戰戰略是:「敵人攻擊,我就後退;敵人駐屯,我就攪亂;敵人疲倦,我就攻擊;敵人後退,我就追擊!」這個遊擊戰四原則是毛澤東在井崗山時代確立的。遊擊戰是政治戰,勝負的關鍵在於能否獲得人心。毛澤東認為遊擊隊是魚,農民是水。為了獲得農民的全力支持,毛澤東下令共產軍不准拿農民的「一針一線」。
毛澤東對國民黨則是採取「一面團結,一面鬥爭」策略。從第三國際回來的王明(1904-1974)反對這個陰險的策略。他認為應該服從國民政府的指揮,共同抗日。結果1938年在延安召開的中央委員會總會上,毛澤東路線獲得勝利。
蔣介石知道中國共產黨才是他的心腹大患。因此他派遣最精銳的部隊封鎖延安。1941年國民政府軍殺死1萬多名新四軍。共產黨則大肆宣傳國民政府不抗日,以反共為優先,這是利敵行為。民心就這樣越來越從國民黨這邊移往共產黨那邊。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接下來任誰都可以預料國民黨和共產黨將爆發一場爭奪中國統治權的戰爭。這時候,誰先接收日軍的武器與佔領區,誰就握有優勢。蔣介石為了討好日軍,便發表「以德報怨」宣言,並且下令阻止共產軍去接收日軍的武器。還要求日軍在國民政府軍尚未抵達前,必須維持現狀。然而,國民政府軍離前線太遠,以至於在接收日軍武器的競賽上,國民黨似乎稍遜一籌。
自從美日戰爭爆發以來,蔣介石就預料到戰後必然要與共產軍打上一仗。因此他刻意保持自己直系軍隊的實力,盡量不使他們受傷。美國為了訓練國府軍而派遣到中國的一些軍人和專家,如Stilwell將軍(1883-1946)知道這個情形,對蔣介石多有批評。Stilwell將軍主張應該把用在封鎖延安的國府軍最精銳部隊投入抗日的前線,並且要求由自己來指揮全中國的軍隊。由於Stilwell將軍如此和蔣介石對立,最後被召回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共爆發內戰。蔣介石打電報給毛澤東,邀請他來重慶和平會談。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毛澤東不來,就可以把內戰的責任推給共產黨。想不到毛澤東在美國特使Hurley(1883-1963)陪同下,飛到重慶。10月10日,在共產黨大幅讓步下,和平協定終於成立。在會議交涉的過程中,重慶的文化界興起一股毛澤東熱。毛澤東寫的詞「沁園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粧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登載在報紙上是興起這股毛澤東熱的一大契機。由於國民黨的長年宣傳,人們一直以為躲在延安動窟的毛澤東是粗魯的煽動者。沒想到真正的毛澤東竟然是一位文學修養、哲學造詣都不亞於自己的文化人。
中國的傳統理念是,一個理想的人物不僅必須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而且必須是個卓越的文化人。
現在重慶的文化界人士似乎對毛澤東的評價比蔣介石還高。在重慶交涉時,毛澤東一步也不肯退讓的是交出軍隊的指揮權與武器。因為他深信「槍桿子出政權」。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4至`5月召開的第七次全國大會上,決定戰後的和平統一綱領是:「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樹立民主聯合政府。」蔣介石拒絕了「樹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提議,他告訴共產黨,把他們的軍隊編入國民政府的軍隊中,他保證給共產黨軍隊合法的地位。可是毛澤東很了解蔣介石的性格,他才不會上這個當。毛澤東的策略是拉攏中間勢力,孤立國民黨。
戰後國民黨的腐敗,連台灣的民眾也受不了。他們說:「走了一隻狗,來了一條豬!」「狗」是指日本人,多少還有看家的功用;「豬」是指國民黨,一點功用也沒有,只會吃!
1945年12月,美國派馬歇爾(Marshall 1880-1959)到中國調停國共紛爭。可是,蔣介石於1946年7月,下令對解放區進行總攻擊。8月,馬歇爾宣佈調停失敗,回調停。當時蔣介石擁有430萬軍隊,其中,200萬是美式裝備的正規軍。共產黨則是裝備落伍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合軍,總共才120萬。共產黨佔領全國四分之一的面積,以及擁有3成的人口(1億5千萬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難怪蔣介石一開始時,發下豪語:「3至6個月消滅中共軍!」
毛澤東則在延安對美國女記者Strong(1885-1970)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我們靠的只有粟米和小槍。但是歷史最後會證明這些粟米和小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上戰車還強!……我們最後一定會獲得勝利,理由是,反動派代表反動,而我們代表進步。」
內戰爆發一年後,國府軍被殲滅的多達112萬人,解放軍雖然也死傷30萬人,但是國府軍被俘虜後,紛紛加入解放軍,因此解放軍的數目反而增加到195萬人。
解放區的農村年輕人也紛紛加入解放軍,因為國民黨如果再來,地主一定再度復活,而對他們報復。1947年10月,共產黨宣佈「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將近1億的農民,不論男女,都可以獲得土地。這讓國府軍中出身於農村的士兵失去戰鬥意志,他們甚至期待共產黨的土地革命也能在自己的家鄉實施。因此他們一旦被俘虜,就很快地變成解放軍。
1946年,國民大會召開,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4月,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李宗仁是副總統。可是當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就宣佈在野黨「中國民主同盟」為違法。「中國民主同盟」在抗日戰爭中,就以反對蔣介石一黨獨裁、反共優先的政策而組成。蔣介石將他們判為違法,等於逼他們向共產黨靠攏。共產黨拼命在製造朋友,國民黨則拼命在製造敵人!
這時,通貨膨脹非常嚴重。物價若以抗日戰爭前夕為基準,日本投降後,漲了1800倍,1947年7月時,漲了6萬倍!加上1946至1947年,華北、華中發生旱災和水災。人民苦不堪言,到處是失業者。聯合國提供的救援物質沒有交到難民手中,而是被不肖官員運到黑市賣掉。
1946年,民主同盟的兩位教授李公樸與聞一多在昆明被暗殺。接下來,一些知識份子和學生領袖也有多人被特務暗殺。1947年,因為長期對國民黨統治的不滿,台北發生「二二八事變」。
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共產黨很快地就轉守為攻。美國提供給蔣介石軍隊的武器、彈藥有百分之80喪失,其中百分之75落到共產黨手中。蔣介石成了解放軍的武器輸送隊長。
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國府軍被解放軍殲滅55萬人。在天津戰役中,國府軍被解放軍殲滅13萬人。在1949年,防守北京的傅作義將軍被共產黨說服,無血開城。這幾個戰役,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勝利,背後都是有民眾在幫忙之故。民眾主動為解放軍運送糧食、彈藥,用擔架抬受傷的軍人到後方。他們雖然因為國府空軍的轟炸,而有人死傷,但是他們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因此毫不氣餒。這個民眾的支援才是國民黨最欠缺的武器。
1949年4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兩黨會談,最後決裂。4月21日,解放軍渡過長江,23日,佔領南京。蔣介石率領50萬軍隊,逃到台灣。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猜那時毛澤東腦中浮現的大概是他寫的那首詞「沁園春」的後半段:……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回顧這段國共爭霸史,國民黨之所以輸給共產黨,有八個字形容得很貼切。那就是「得民者昌,失民者亡!」
台灣的民進黨若想擊敗國民黨,再度取得政權,最好深思這八個字。
(全文完)
※我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在一位中國來的留學生面前背誦毛澤東的「沁園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對方聽了睜大眼睛,驚訝地問:「你怎麼會?」我開玩笑地說:「我們台灣的教科書有教呀!」他知道我在開玩笑,哈哈大笑說:「你騙人!」
這是我的青春回億,永遠留在我的腦海。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到共產中國之路(3)

到共產中國之路(3)
1948年三月,人民解放軍攻陷吉林等東北、華北重要都市。1948年八月,中國共產黨成為華北人民政府。1948年秋,國民政府軍在東北、華北遭受決定性的敗北,喪失了最精銳的美式裝備部隊30萬人。這個大敗北,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而言,是個致命性的打擊。國民政府軍開始從東北撤退。結果,人民解放軍完全控制整個東北。
人民解放軍在華北的勝利也非常快速。1948年九月,攻陷山東省的濟南。十二月,攻陷戰略位置上非常重要的徐州。1949年一月,人民解放軍正式進入北京(當時還稱為北平)。
蔣介石眼看軍事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便於1948年十一月,請求美國杜魯門總統緊急軍事援助。十二月,請夫人宋美齡赴華盛頓作同樣的懇求。可是當蔣介石知道美國無意援助時,只好於1949年一月二十一日宣佈辭去國民政府的總統職位。由李宗仁代理總統。李宗仁雖然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和平談判,但是和平談判破局。和平談判破局的第二天,毛澤東便下令人民解放軍總攻擊。人民解放軍很快地渡過長江,進入南京。接著,攻陷上海。很明顯,國民政府的路已走到盡頭。國民政府由南京逃到廣東,再逃到重慶,再逃到成都,最後於12月9日逃到台北。中國共產黨則於10月1日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回顧這段國民政府軍兵敗如山倒的歷史,心中不禁興起一個疑問:「國民政府軍擁有精良的美式裝備,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悽慘?」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國民政府軍軍紀差,每個官兵腦中想的是「如何發戰爭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態?日本當時負責與中國交涉日軍投降事宜的今井武夫少將(1898-1982),後來寫了一本書「支那事變的回想」。書中,今井武夫寫道:「中國那邊非常關切日軍所擁有的兵器、軍需品、設備與財產的接收問題。他們再三要求要完全接收這些東西,並且一再要求不得將這些東西交給命令系統以外的份子。後來中國進駐後,果然很多糾紛都與接收問題有關。有些沒有接收權限的部隊堅持向日軍接收。這邊若拒絕,對方就出言恫嚇。即使是正規的接收者,除了正式接收名單上所列的接收物之外,也要求接收名單上沒有列的物品。或者他們若發現某人擁有財寶,即使對方完全清白,也會把對方列為戰犯或漢奸,強加逮捕。這些事都讓國民政府軍聲望失墜。國民政府令人擔憂。……我有機會觀察國共兩軍的軍紀。中共的軍紀嚴明,保護民眾,一旦發現有暴民搶奪日本人的財物,就要回來,還給日本人。這使當時對中共還不太了解的日本人刮目相看。有些日本人甚至預言中共將拿下大陸。」
今井武夫是客觀的第三者,他的證言應該相當可信。此外抗日戰爭中,擔任蔣介石軍事委員長侍從室秘書,後來兼任外交部情報局長的邵毓麟在所著的書「抗日戰勝利的前後」中,如此寫道:「行政機關的接收不太順利,經濟事業機構的接收更是弊端百出,貪污橫行,慘不忍睹。……對於勝利後的接收,別有用心的人,就把『接收』說成『劫收』,所謂『劫收』,對象是『五子』,金子、車子、房子、女子和票子(鈔票),所以別名『五子登科』。由於接收的情形如此腐敗,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早就埋下定時炸彈。」邵毓麟還指出,被接收的大部份工廠,原料和機器一下子就被搶光,剩下空無一物的工廠。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國,讓中共有壯大勢力的機會。
1931年發生「918事變」,日本明顯展露出侵略中國的企圖。可是二個月後,11月27日,毛澤東在江西省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由於堅信「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不把力量擺在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擺在攻擊瑞金政權。1934年10月,在國民政府軍的猛烈攻擊下,紅軍不得不由毛澤東與朱德率領,逃出瑞金,開始有名的「大長征」。
在「大長征」的途中,1935年1月13日,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省的遵義舉行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指導權。同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四川省的毛兒蓋對中國同胞發表「抗日救國宣言」。1936年8月,中國共產黨並且提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然而蔣介石嚴厲拒絕國共合作,12月4日,並且為了下令張學良討伐共產軍,還親自搭飛機到西安。
蔣介石本來計劃讓張學良的東北軍與馮玉祥的西北軍站在第一線,對付共產軍。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眼看自己的故鄉東北被日軍侵略,都很希望跟日軍戰爭,而不希望與同是中國人的共產軍戰爭。共產軍在戰場上就喊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朝日軍!」等動人口號,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完全喪失戰鬥意志。1936年夏,陜北事實上已經停戰。東北軍司令張學良與西北軍司令楊虎城反而要求國民政府實現抗日統一戰線。蔣介石到西安,就是要催促他們趕緊「勦匪」。
結果蔣介石一到西安,反而被張學良軟禁。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在張學良的邀請下,中國共產黨的周恩來也抵達西安,與蔣介石見面。兩人到底說了什麼,不得而知。我猜測周恩來應該是對蔣介石說:如果蔣介石答應「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張學良和周恩來保證讓蔣介石安全離開西安,回到南京。
結果,蔣介石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不得不答應張學良和周恩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後來周恩來對著名美國新聞記者Snow(1905-1972)說:「抗日戰爭開始的第一天,也意味蔣介石失勢的開始。」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呼籲對日全面抗戰。7月15日,蔣介石與周恩來在廬山會談。決定國民政府承認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政府,並且將西北的共產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華中、華南的共產軍則成為新四軍。就這樣,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
據說,「蘆溝橋事變」的幕後導演是當時擔任中國共產黨北方局第一書記的劉少奇。這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從事變發生後只經過數小時,中國共產黨就以嚴厲的語氣,發表「對日抗戰論」來看,起碼可以說:對中日兩國爆發全面衝突這件事,中國共產黨比日本的右派軍人還樂於見到。
7月11日,日本繼續派兵侵略華北。6天後,蔣介石發表著名的演講,指出:「中國現在已經站在生死關頭!」
蔣介石的內心,其實是希望與日本合作,與共產黨戰鬥。因為他知道中日兩國若正面衝突,最後漁翁得利一定是中國共產黨。因此對於日本的侵略,蔣介石一直咬緊牙關忍耐,就是不願讓共產黨撿便宜。但是當日軍於7月28日對華北發動總攻擊時,蔣介石已經完全沒有退路。
從這層意義而言,為了讓中日兩國爆發全面衝突,軍國日本和中國共產黨之間,有一種「奇妙的同盟」。
當中日戰爭從華北擴大到華中、華南時,發生了一些奇妙的現象。首先,中國的農民原本只顧自己的生活,從來沒想過民族或國家這類大事。但是在長達八年日本的侵略與佔領後,中國的農民覺醒了,他們發覺為了生存,必須加入抗日運動。他們開始有了民族主義的意識。這個現象可以說是「農民的動員」。而「農民的動員」的主要推動者就是抗日的先鋒中國共產黨。
第二個奇妙現象是,日軍將國民政府軍趕出的地區,共產軍就前來佔領。換言之,日軍越是擊敗國民政府軍,共產軍的勢力範圍便越擴大。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到共產中國之路(2)

到共產中國之路(2)
1919年4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會議決定山東省德國的舊權益不交還給中國,而是讓給日本。消息傳來,中國的學生非常憤慨。5月4日,北京各校召開學生代表大會,決定進行示威遊行。當天下午,天安門廣場集合了3千名學生。他們的標語牌上寫著:「誅殺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還我青島!」「不復青島,勿寧死!」「頭可斷,青島不可失!」
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這三人是被認為包括「二十一條要求」在內,與日本交涉的中國主要負責人。
下午4點左右,學生衝進曹汝霖的住宅,這時,章宗祥運氣真差,恰好在這時來訪。學生看到章宗祥,不由分說,就把他痛打一頓。學生把章宗祥打得不省人事。曹汝霖則趁機從後門逃走。學生們放火燒了曹汝霖的住宅,才離去。
這個「五四運動」激起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民族主義與愛國意識。
1921年,一位荷蘭人馬林(1883-?)前來拜訪孫中山。他身負「第三國際」(Komintern)使命,前來中國組織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原本對蘇維埃否定一切私有財產的共產主義持懷疑態度。可是聽了馬林談蘇聯的新經濟政策(NEP)後,覺得和自己正在寫作中的中國產業建設計畫內容相似。
列寧很早就認為發展中國家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援軍。因此蘇聯積極地於1920年創設印尼共產黨、伊朗共產黨,於1921年創設中國共產黨,1922年創設日本共產黨,於1924年創設朝鮮共產黨。
「第三國際」認為中國共產黨應該與國民黨同盟,才可能成功。
1919年,蘇維埃外交官Kapaxah(1889-1937)宣佈:停止義和團事件的賠償金,廢除俄國在中國擁有的一切特殊權益。這個宣言引起全體中國人極大的好感。
Kapaxah與中國外交部長顧維鈞交涉後,宣佈:一,不平等條約無效。二,外蒙古的主權屬於中國。三,北滿鐵路(又稱東清鐵路或中長鐵路)由中俄兩國合資經營。
從1920年開始,北京大學等許多知名國立大學紛紛招收女學生。大學生對新思想的吸收也非常熱心。從巴枯寧、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易卜生、杜威、羅素,到日本的白樺派。中國的進步知識份子在「救國救民」的使命感下,非常饑渴的吸取歐洲這數百年來產生的先進思想,想要找尋其中最進步的成份,作為建設新中國的材料。當然,大家最有興趣的是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自從1918年以來,就在北京大學內,成立非正式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19年5月,「新青年」雜誌推出「馬克思主義特集號」。
1920年,「第三國際」極東部長柏秦斯基(1893-1953)到北京與李大釗見面。李大釗又熱心推薦陳獨秀給柏秦斯基。柏秦斯基便赴上海與陳獨秀見面。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國租界的一間女子學校召開。出席者13人,包括張國燾(後來與毛澤東爭奪共產黨指導權)、陳公博(後來是汪精衛政權的要人)與毛澤東。
1922年,代表「第三國際」的馬林主張中共黨員應該個別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合作。
1923年,蔣介石與張太雷到蘇聯學習蘇聯的軍事組織與政治委員制度。
當年,「第三國際」的數十名軍事顧問與政治顧問抵達廣東。蘇聯援
助武器也陸續到達。
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容共」的基本方針。當選的中央執行委員之中,有李大釗等三名共產黨員。
孫中山派心腹廖仲愷(1876-1925)與蘇聯達成協議:蘇聯提供中國國民黨60萬元的軍官學校設立費,兩個師團份的武器,每個月30萬元的經費,以及40萬元的宣傳費。
於是在這些支援下,黃埔軍官學校在廣州郊外的黃埔成立。校長是蔣介石。黃埔軍官學校向蘇聯學習,很重視學生的政治教育。當時的政治部副主任是共產黨員周恩來。
黃埔軍官學校的訓練很成功,當時的外國人驚訝地說:「第一次看到在槍林彈雨中還勇敢仆仆前進的中國兵。」黃埔軍連戰皆捷。
1924年,段棋瑞呼籲停止內戰,統一中國,並且邀請孫中山北上。孫中山答應段棋瑞的邀請,在北上時,順便到日本神戶做了一場演講。孫中山勸日本人捨棄西洋的霸道文化,採取東方的王道文化。他並且要求日本放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幫助中國獨立。可是孫中山的勸言,日本人無動於衷。
離開神戶,前往天津的船上,孫中山覺得肚子劇痛。到達天津後,孫中山請日本人醫生診斷,才知道已經罹患肝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他的遺囑由汪精衛(1885-1944)寫成,經過孫中山的同意,由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簽名。
孫中山去世後,中國國民黨分裂成親蘇、親共的左派,與反共的右派。1925年,左派的重要領導人廖仲愷被暗殺。
1926年6月,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突然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解除勞工的武裝,逮捕、處死中共黨員和左派份子。這股肅清左派的風潮蔓延到廣東、浙江、江蘇、安徽各省。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國民黨分裂成主張國共合作的左派武漢政府,與主張反共的右派南京政府。
蔣介石想要繼承國民英雄孫中山的政治遺產,但是孫中山的未亡人宋慶齡卻反對蔣介石。這對蔣介石而言,是一大挫折。不過他很快就與宋慶齡的妹妹宋美齡結婚。蔣介石為了與孫中山攀上姻親關係,不惜與原配離婚,並且改信基督教。因此當時的人都說這是「政治結婚」。
1928年,張學良統治的東三省「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張學良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並且加入國民黨。中國再度統一。
1928年7月,國民政府宣佈廢除不平等條約,並且行使關稅自主權。英國立刻將上海黃埔公園惡名昭彰的招牌「華人與狗不准入內!」撤走。
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其實是軍閥混合軍。蔣介石的軍隊,嚴格說起來,也是一種軍閥軍。
1930年,蔣介石的中央軍100萬人,與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軍60萬人,爆發中國近代史上空前的「中原戰爭」。這場戰爭持續六個月,最後張學良率領東北軍,攻擊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軍,蔣介石的中央軍才獲得勝利。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