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儒教3千年3

多明我會被明朝驅逐後,回到歐洲,於1643年向宗教

裁判所告發。1645年,宗教裁判所判定禁止中國的信

徒祭祀祖先與孔子。教宗也在這份判決書上簽字。

在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向宗教裁判

所再上訴。耶穌會傳教士認為中國的信徒祭祀祖先與孔

,那是「追憶」,不是宗教儀式。1656年,教宗亞歷

山大七世同意耶穌會傳教士的主張

後來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被順治皇帝

任命為欽天監(天文台長),可是湯若望遭到楊光先

1597-1669)的忌妒。楊光先向康熙皇帝誣告湯若望,

湯若望被判死刑,幸好經太皇太后的斡旋湯若望才免

於死刑。但是由於這個事件,天主教被禁,所有的傳教

士都被逮捕這些傳教士被送到廣州並且被命令發誓

關於中國的信徒祭祀祖先與孔子一事要同意耶穌會傳

教士的解釋然而有一位多明我傳教士逃出廣州,回羅

馬,展開反對中國的信徒祭祀祖先與孔子運動並且獲

得教宗的支持。當時傳教士顏璫Maigrot 1652-

1730)認為中國的信徒祭祀祖先與孔子是迷信康熙皇

帝就把顏璫叫來與他討論結果發現顏璫認識的漢字

沒幾個當然沒讀過中國的經書康熙皇帝認為不懂

中國的經書卻批評中國的祭祀典禮是迷信就好像

站在別人家門外卻對屋內的裝潢品頭論足一樣於是

顏璫驅逐出境

1715教宗克肋孟Clemens十一世下令禁止中國

的信徒祭祀祖先與孔子本來清朝聽到這個消息應該

會實行禁教。但是康熙皇帝跟許多耶穌會傳教士關係很

好,又喜歡學習西方的學術,所以不願採取嚴厲的對抗

措施。不過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一即位,立刻下令

禁教。鴉片戰爭後,1844年,清朝與列強簽訂「南京

條約」,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教。這是自從雍正皇帝

禁教120年後的事

禁教解禁後中國的信徒不可以祭祀祖先與孔子然而

193912月,教宗庇護Pius十二世針對中國祭祀

典禮的問題修正了梵諦岡的態度認為可以懸掛孔子

的肖像也可以在祖先的墳墓前敬禮還可以參加孔子

紀念堂的儀式

耶穌會傳教士當初認為中國人在祖先的墳墓前敬拜是

一種「追憶」,不是宗教行為。不過如果 追憶時,加

入「祈願」,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宗教行為。

例如我們在去世者的墳墓前垂著頭追憶時,難免不知不

覺求去世者保佑我們平安。因此到哪裡為止是「追憶」,

超過那條線就是宗教行為,要劃出這條線相當困難。

中國人除了儒教之外,還喜歡老莊思想。許多人讀孔孟

的書,卻過著老莊的生活,而且當事人還不知不覺。

「論語」開卷第一頁就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表示孔子 主張多與別人交往。

「老子」則有這麼一段話:

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

這表示 老子認為如果往來頻繁,就容易產生衝突,所

以主張「老死不相往來」。

儒家與道家的主張真是南轅北轍。

古時候的中國人雖然視外國人為夷狄,可是若四夷仰慕

中華文化而前來,中國人會熱心待客。西元607年,日

本派遣小野妹子到中國隋朝。日本的國書如此寫道:

「日出處之天子,致書日沒處之天子,無恙否……

隋煬帝看了,非常不高興,對負責外交的大臣說:「蠻

夷的國書非常無禮,以後不要再收了。」

不過,當小野妹子要回日本時,隋煬帝派了裴世清陪伴

小野妹子要回日本,以盡送客之禮。蠻夷雖然不懂禮貌,

但是賓客是賓客,不能失了待客之禮。

到了清朝1793年英國使節馬嘎爾尼,1816年英國使

節阿美士德要見清朝皇帝,都沒有成功。因為清朝要求

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拜」禮儀,英國使節拒絕了。

由此可見,隋朝時,中國展現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

亦樂乎。清朝時,中國展現的是「雞犬聲相聞,民老

死不相往來。」

春秋時代是「諸子百家」的時代。楊子沒有著書,不過

「孟子」盡心篇上有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

天下,不為也。」

可見楊子似乎是個徹底的個人主義者,與主張兼愛與利

他主義的墨子剛好相反。

不過「淮南子」中有介紹楊子,說楊子的立足點是不受

外界的干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

這麼說來,楊子主張的並不是單純的利己主義,而是

立強韌的自我。從掌權者看來,這樣的人很麻煩。因為

中國的掌權者喜歡干涉人民,如果有許多人民不願被干

、不受外界影響,那麼對掌權者而言,就是相當嚴重

的問題了。楊子的著作之所以沒有傳世,或許全部被掌

權者燒毀了。焚書坑儒並不是秦始皇的專利。

孔孟老莊雖然也有反體制的成分,但是墨子與楊子的反

體制成分更明顯、更強烈。楊子姓楊名朱,莊子的姓名

是莊周。「莊周」的發音有點像「楊朱」,因此有人說

楊子與莊子是同一個人物

到了清末民初,一些中國知識分子認為儒教阻礙了中國

的現代化。在漢代時,儒者把自己賣給體制,完全保守

化了。那樣的儒者的確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因此興起

反儒運動,五四運動時,「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響徹雲

霄。「戊戌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寫了一本書「孔子改

制考」,於1897年出版。

「論語」裡面有一句孔子的話很有名:「述而不作」。

孔子最仰慕周公,因此說周公創設了禮樂與儒教孔子

自己只不過是「闡述」而已。然而康有為認為孔子不只

闡述者,禮樂其實都是孔子創設的孔子為了要改

,就借用周公的權威,說禮樂都是周公創設的。因此

儒教的先師孔子不但不是保守者,還是改革者。

如果孔子是改革者,那麼儒家的文獻就有許多記述與

改革者孔子的形象不合。康有為就另外寫了一本書「新

學偽經考」。「新」是王莽所創的王朝康有為認為王

莽為了將自己篡奪皇位的事蹟正當化,便叫學者劉歆偽

造種種經書。所以康有為認為我們不能全盤相信儒家的

文獻。其實這種想法不是康有為所獨創,廖平(1852-

1932)早就提出這種想法。後來錢穆認為康有為的「新

學偽經考」剽竊了 廖平的著作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張新

的共和國必須有新的教育理念。清朝的教育基本法「欽

定教育宗旨」以「忠君」、「尊孔」為兩大主軸。共和

國沒有君主,所以不需要「忠君」。至於「尊孔」,由

於違反信仰自由,也不需要

在當時,取消「忠君」,沒有人反對,但是 取消「尊

孔」,就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清朝的學校,從最高學府國子監到地方的書院,都祭祀

孔子。蔡元培便主張「廢孔祀」,可是遭到保守派在報

紙大肆攻擊,

他們認為難道蔡元培打算毀壞數千年來的道德、學術、

倫理嗎他們認為蔡元培是「反儒」的罪魁禍首。不過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倒是講了一句公道話,他在雜誌「古

今」寫道:「如果談蔡元培的思想,他才是真正的儒

家。

「廢孔祀」問題刺激了保守派他們成立了「孔教會」、

「孔道會」,推動尊孔運動。企圖當皇帝的袁世凱,認

為這個尊孔運動有利於他的野心儒教進入體制後,2

千多年來,都是在為歷代王朝服務,儒教的體質與帝制

很搭配

1913年,四川省都督尹昌衡打電報給袁世凱,說恢復

了「祀孔典禮」,4天後,袁世凱下令「尊崇孔聖」。

不久,「孔教會」向總統袁世凱請願「定孔教為國教」。

曾經留學英國的嚴復、曾經以考察大臣隨員的身分出國

的夏曾佑,以及大名鼎鼎的梁啟超,都是「孔教會」的

成員「孔教會」後來選出康有為擔任會長「孔教

會」並且在北京國子監舉行「祀孔典禮」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儒教3千年2

「孟子」盡心篇有如下記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對君王而言這句話非常刺耳。宋朝之後,

子就一直與孔子一起祭祀。而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止

讓孟子與孔子一起祭祀。後來由於臣子的諫言,朱元璋

才下令恢復。但是朱元璋又命人檢查「孟子」一書,削

除其中不利於君王的內容,成為一本「孟子節文」。

秦始皇於西元前213年實施「焚書坑儒」。「焚書」的

對象主要是儒家書籍。同時還下令:「有膽敢談論詩、

書的人,就處死刑,並且將屍體丟棄在市場。此外,有

以古非今的人,就誅殺其家族。」

儒者有儒服----身穿寬鬆的衣服,頭戴圓形的冠,腳穿

方形的鞋子。因為儒家認為「天圓地方」,所以頭戴圓

形的冠,腳穿方形的鞋子。這真是形式主義

「莊子」裡記載一個故事:一天,魯哀公對 莊子說

「我國有許多儒者,可是卻沒有人學老莊。

莊子回答道:「陛下如果下令沒有學儒學卻穿儒服的

,一律處死,就知道了。」魯哀公就照莊子的話下令。

結果大家立刻脫掉圓冠與方鞋,整個國家只剩下一個人

穿儒服

從平民當上皇帝的劉邦也很討厭形式主義。他曾經命令

儒者脫下儒冠,在儒冠裡撒尿

那時劉邦有一位臣子孫叔通孫叔通是一位品德不太

好的儒者,他服侍過秦始皇,還服侍過多位君王。當

孫叔通知道劉邦 在儒冠裡撒尿後,就立刻脫下儒服,

換穿楚服,以迎合劉邦

事實上,孔子在世的時候,儒家就已經出現形式主義

300年後,孫叔通又發揮了儒家的形式主義

皇帝劉邦喜歡率直,所以他的臣子一個個變得粗魯無品。

他們喝酒,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吵架,拿出劍來朝柱子猛

砍。劉邦覺得他的這些臣子必須變得有禮貌才行。善於

察言觀色的孫叔通就向劉邦建議招集魯的儒生,制訂

「朝儀」(朝廷的禮儀)。

劉邦問:「禮儀會不會太繁瑣?」

孫叔通回答:「禮儀可以因時世、人情而刪減

劉邦說:「你試試看吧,但是要制訂得簡單一些,讓我

也能做。

孫叔通就招集30多位魯的儒生,制訂「朝儀」。西元

200年,長樂宮建築完成時,孫叔通就讓群臣實行

制訂好的「朝儀」。以前群臣吵吵鬧鬧,現在實行「朝

儀」後,井然有序。劉邦看了,不禁嘆道:「我今天才

知道做皇帝的可貴!」隨後任命孫叔通為太常禮儀祭

祀官),並賜給孫叔通黃金500孫叔通有100多位

弟子 孫叔通讓他們全部都有官做,並且還把黃金

500斤分給弟子。因此弟子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孫叔

通真是聖人!」孔子地下聽到這句話,恐怕要深深地皺

起眉頭。

漢景帝的皇后竇氏崇拜老子,有一次,竇氏問儒者轅固

生對老子有何看法轅固生回答:「老子說的只是下

僕的話而已!」竇氏聽了,非常憤怒,命人將轅固生丟

到豬圈裡漢景帝看不下去,就拿給轅固生一把鋒利的

刀子,讓他自衛,轅固生才沒有被豬吃下肚子。

漢武帝時,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儒教成了國教儒教中本來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可是

儒教成了國教,進入政治體制中後,就變得很妥協

判精神也逐漸變弱。當上官的儒者都抱著「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的心態。

「十八史略」記載,在堯統治的時代,一位鄉下老人

一邊「鼓腹擊壤」一邊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個故事或許是杜撰出來的,若真是杜撰,那麼杜撰者

的意圖很明顯----不希望受到統治者的干涉。中國的

統治者自古以來,當然就會干涉人民。不過,自從儒教

成了國教之後,就更加干涉人民了

詩人陸游(1125-121020歲時與美女唐琬結婚。可是

結婚後,婆媳合不來。在母親的命令下,陸游只好與唐

琬離婚離婚後,兩人都各自再婚。10年後,31歲的

陸游在一個名叫「沈園」的公園見到了前妻唐琬唐琬

對她的丈夫說:「那個人是我的前夫。」唐琬的丈夫就

送給陸游一些酒菜。經過40多年,74歲的陸游想起這

件事,就寫了一首詩「沈園」:

夢斷香消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弔遺蹤一泫然

詩中的「稽山」是指會稽山山上有墓園。詩中最後兩

句的意思是說:即使我將來去世,埋骨會稽山想起妳

的蹤影我仍舊會哭泣

古今中外男女兩人相愛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分

,有情人卻不能成眷屬。有很多這種例子,羅密歐與

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如此。在以「孝」為最高

道德的中國,這種事情尤其多。陸游的這首詩,讓人讀

起來,感慨萬千。後世批評儒教的人,常拿陸游的這個

例子,說他是「禮教的犧牲者」。

曾國藩(1811-1872)在討伐太平天國時,宣布「討粵

匪檄」。在裡面,曾國藩很謹慎地避免使用「勤王」二

字。本來呼籲大家一起來平亂時,使用「勤王」二字很

正常,可是當時中國的君王是滿洲人,使用「勤王」二

字,恐怕引不起人民的共鳴。因此曾國藩避免使用「勤

王」二字,以「保衛中國的禮教」來代替。

他寫道

中國數千年來的禮義人倫、詩書典則,盡都掃蕩於地,

這豈是唯我大清之變,此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也

我孔孟九泉之下痛哭……

名教」就是儒教。呼籲大家一起平亂,不說「保衛王

朝」,而說「保衛儒教」。曾國藩判斷這麼說,比較有

效果。因為很多人會認為清朝可以倒,儒教卻不能被破


太平天國這邊雖然用「妖魔」、「醜賤」、「犬豚」等

惡毒字眼罵滿清政府,卻也絕不批評儒教。但是卻批評

佛教說:「你們拜祭的菩薩偶像是蛇魔、妖怪的鬼

卒。」太平天國信仰天主教,所以立場上應該反對儒教

可是基於戰術考量,太平天國避免批評儒教太平天國

的檄文之中,還呼籲「名儒學士」奮起。儒教幾乎就是

等於中國曾國藩、李鴻章(1823-1901)呼籲「保衛

儒教」,就是呼籲「保衛中國」。

中國與天主教接觸是始於唐朝時景教(聶斯托里派基督

教)傳入中國。但是由於後來唐朝禁教,景教就消失了。

16世紀時,葡萄牙人來到中國。後來,耶穌會傳教士

也來中國。

在日本,禪僧的社會地位很高耶穌會傳教士以為中國

也是一樣,便剃光頭髮,穿上袈裟,扮成「西僧」模樣,

開始傳教。但是後來他們發覺在中國禪僧並沒有像

在日本一樣受到人們尊敬,反而受到一些人輕視。於是

耶穌會傳教士趕緊留長頭髮,換穿儒服,從「西僧」變

成「西儒」。事實上,儒教主張的道德,與天主教主張

的道德並不矛盾。然而,儒教卻有宗教的要素----祭祀。

這就與天主教有衝突了。

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戰略與在日本一樣,先以領

導階層為目標。耶穌會傳教士認為中國的領導階層是官

員和讀書人。但是要讓中國的官員改信天主教,卻有一

個大障礙----祭祀。中國的官員必須 祭祀天地、祖先、

孔子。中國的官員每個月的1日和15日,必須到孔廟

祭祀孔子。如果官職有調動,也 必須到孔廟報告。對

中國的官員而言,到孔廟報告是擔任新官職的必要手續

如果禁止他們到孔廟祭祀,那就很難讓他們改信天主教

於是,耶穌會傳教士決定允許中國人祭祀祖先與孔子

因此,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很順利

不過耶穌會的競爭對手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採取

「嚴格主義」,他們認為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方

式是「異端」,而向教宗告發。當時多明我會掌握天主

教的宗教裁判所,他們當然不會同意讓中國人祭祀祖先

與孔子。結果明朝政府於1637年驅逐了多明我會與方

濟各會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儒教3千年1

儒教很重視祭祀天地和祖先。祭祀時要有祭品,這個

祭品稱為「薦」。魯迅(1881-1936)到日本留學,剪

掉辮子,決定參加民族革命時,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

麼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軒轅就是中國人的始祖黃帝

換言之, 魯迅想用自己的血(生命)來作為祭品

祀始祖黃帝

祭祀祖先時,擺好祭品後,要朗誦祭文。祭文的最後一

個詞彙是「尚饗」。「尚饗」就是請祖先盡情享用祭品。

這是相信靈魂不滅,所以儒教的確是一種宗教。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儒家重視的是現世的道德,而非來世,

所以儒家不是宗教。例如,德國著名社會學者韋伯

1864-1920)就認為古代中國完全沒有神官或神職者

的支配。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殷商的統治者就是典型

的神職領袖priest king)。

在殷商時代,所有的事情都用占卜來決定。用火烤牛的

肩甲骨或龜殼,就會產生裂縫,以裂縫的形狀來判斷吉

。這個占卜由殷商的王來做殷商的王也獨佔了所有

的祭祀權

考古學家在殷墟的墳墓裡發現非常多殉葬者的遺骸。這

證明殷商的王當時被當成神膜拜。而且在祭祀祖先時,

除了用牛、羊、豬當犧牲外,也會以人當犧牲(活祭)。

後來西方部族「周」消滅了這個祭祀國家殷商。周武王

的軍隊來襲時,殷商的士兵完全沒有戰意。或許這些士

兵是奴隸,他們本來注定要在殷商的王去世時,必須跟

殉葬,因此根本沒有效忠心。

「史記」如此記載:「紂王的軍隊雖然多達70萬人,

但是沒有戰意,內心中都期盼周武王的軍隊能夠趕快打

過來。他們倒戈迎接周武王

取代殷商的「周」是比較樸實的政權。在周墓很少發現

殉葬者的遺骸。殷商是神權國家,「周」則是以人為中

心的國家。就到目前為止的考古挖掘所知,「周」沒有

像殷商那麼血腥。「周」的祭祀犧牲都是用一牛、一羊、

一豬,相當簡單。

「周」建國之後不久,周武王就去世,由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周公制定禮樂制度,也簡化了

祀時的犧牲

王國維(1877-1927)是研究甲骨文的專家,由於殷商

太血腥,王國維甚至認為殷商不是中國的朝代殷商的

人民活在神權下,隨時都可能被殺、因此活得膽戰心驚。

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

殷商以前被認為是架空的王朝。所以如果除掉殷商,就

會如韋伯所說:「古代中國完全沒有神官或神職者

的支配。」韋伯於1920年去世,不久,考古學家就透

過甲骨文知道殷商的實際情形儒教的源流還是必須從

殷商開始談起

「儒」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東漢許慎(30-124)於100

年完成「說文解字」。根據此書解釋「儒」是「柔

軟,術士之稱」。「儒」去掉左邊的「人」旁,右上是

「雨」,右下是「而」。根據清朝文字學的泰斗段玉裁

1735-1815)的解釋,「而」是垂下來的鬍子。如果

是乾的鬍子,容易打結,但如果是被雨淋濕的鬍子,就

很順滑。所以,「儒」就是讓社會順利、沒有衝突的人。

日本漢文學者白川靜(1910-2006)認為「需」是「求

雨的巫祝」。

在殷商,王就是巫祝之長。殷商的建國始祖商湯,討伐

夏的桀王後,連續7年乾旱,商湯自己就當巫祝求雨,

不久,果然下起傾盆大雨

因此「儒」的起源可能是巫祝。後世的儒家之所以重

視祭祀,可說其來有自。

根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在去世前說:「丘,殷

人也。」孔子知道自己的死期近了,由於夏、商、周的

葬儀各自不同,因此他交代子貢,他是殷商人,所以死

後要按照殷商的葬儀辦理。

「史記」孔子世家則記載:「其先(祖先)宋人也」。

周消滅殷商後,將一部分殷商人搬遷到宋居住,讓他們

祭祀祖先。因為那時候的人相信,祖先的靈魂若得不到

子孫的祭祀,就會作祟降禍。周朝的統治者怕殷商祖先

的靈魂得不到子孫的祭祀,會作祟降禍到周朝,便將一

部分殷商人搬遷到宋居住,讓他們祭祀祖先。所以宋人

就是殷商人的後裔

「史記」說殷商的末代王紂「棄其先祖肆祀不答」,也

就是說紂王不祭祀祖先。這也構成周討伐商的理由之一。

然而,現代的考古學家從殷墟挖掘出很多甲骨文,經過

解讀,發現紂王熱心祭祀祖先。不只如此,周公制定的

長子繼承、服喪制度,事實上,在商朝末期就已經存在

了。

周要討伐商朝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吉祥的徵兆。然而周

冷靜分析現況,認為還不是馬上出兵的時候,因此延到

一年後才出兵。一年後要出兵時,經過占卜,結果是大

凶。但是太公望(呂尚)推開蓍草、踐踏龜甲,說:「用枯骨

和死掉的草,如何知道是凶?」

於是,按照原定計畫出兵,結果消滅了商朝。占卜雖然

仍做,但是卻遵循人的判斷力;雖然不會輕視神明的話,

但是卻更重視人的努力。這是孔子的態度,他認為這就

是周朝的文化

商朝末年,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主義開始萌芽,而以

巫祝為主的「儒」開始沒落。巫祝們產生危機意識,尋

求其他跑道。

「論語」雍也篇記載:「敬鬼神而遠之」商朝的人太

靠近鬼神,周朝的人則與鬼神保持距離

「儒」的集團要生存下去,必須以祭祀為專門職業。祭

祀之中,最重要的是喪葬,「儒」就逐漸以喪葬為主要

工作。強烈攻擊儒家的墨家,在「墨子 」一書中如此

批評儒家:「富人有喪,乃大悅喜曰:『此乃衣食之端

也』。

儒家既然以喪葬為主要工作,就要經常出外旅行,因為

家鄉不可能常常有人去世,老是待在家鄉,會餓肚子。

經常出外旅行,自然會增廣見聞。儒家的知識就在一般

人之上,而能夠提供別人寶貴的建議。本來以喪葬為主

要工作(類似現在的葬儀社)的儒家,逐漸轉換跑道,

變成人生處世的顧問

墨家也經常出外旅行墨家的開創祖墨子,又名墨翟

(西元前480-西元前390)。「」是不是姓,不得而

知。有學者認為古代有墨刑(在臉上刺青),以區別奴

隸與自由人。所以墨家是奴隸集團,或是認為人應該像

奴隸一樣努力工作者的集團也有學者認為木匠的工具

,有測量距離後做記號用的「」。所以墨家是木匠

集團

墨家善於築城等防禦工程,他們不是攻擊,而是防守的

專家。中文有一個詞藻是「墨守」,「墨」與「守」擺

在一起,可見兩者關係密切。墨家一聽到哪一個國家很

弱,有被侵略的危險,就會趕過去幫忙變強,而且不收

酬勞。因此墨家經常出外旅行。

中國古書中有一句話「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突」

是指煙囪,「黔」是黑色。整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

孔子與墨子經常到外面為別人解決難題,很少待在家中,

所以孔子的座席沒有暖和過墨子因為很少在廚房煮飯

因此煙囪沒有變黑過儒家與墨家在思想上雖然是競爭

對手,但是 很少待在家中,經常東奔西走卻是共同點。

周朝到了幽王的時候,由於內亂,加上遭到犬戎侵略,

幽王被殺,太子宜臼逃到東邊的洛陽。因此西元前770

年之後,史上就稱為「東周」或「春秋時代」。「春秋

時代」的超級大國晉,後來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從

西元前403年起,史上稱為「戰國時代」。直到西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孔子是 春秋時代的人,所以

儒教產生於 春秋時代。

孔子誕生100年前左右,南方有一個野蠻的軍事超大國

----楚國。當時中原各諸侯只自稱「公」,沒有人稱

「王」。因為周室雖然衰微,畢竟還是王。可是 楚國

的統治者卻自稱「楚王」,而且大言不慚地說:「我

是蠻夷,所以不必遵守中原的規範」這個野蠻的 楚

國還經常北上,威脅中原各國。於是齊桓公就招集中原

各諸侯在殷商的遺民之國「宋」的都城葵丘,開協商會

議,制定共同的法律,這稱為「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得第一條是誅殺不孝子……。後來「

就成為儒教最重要的道德。「春秋左氏傳」也寫道:

「孝,禮之始也。」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日本的神道與佛教2

印度人認為人死後的世界與埃及人認為的死後世界,大

不相同。埃及人認為冥界的審判官是歐里西斯

Osiris),相當於佛教的閻羅王。如果死者的靈魂被

歐里西斯判決有罪,就會立刻被歐里西斯背後的怪物吞

一旦靈魂被怪物吞食死者就再也無法轉生了。對

埃及人而言,這是最恐怖的逞罰。

另一方面,對古代印度人而言,死者再一次轉生到這世

是一種痛苦因為現世是苦界,古代印度人討厭再

一次回到苦界埃及人剛好相反認為現世是樂土

此盼望再一次轉生到這世上兩種想法截然相反

古代印度人將世界分成

天界

人界

修羅界這是魔類的世界

畜牲界

餓鬼界

地獄界這是最痛苦的世界

天界與 人界比較快樂可是在這裡能夠待的時間有限

遲早必須離開,那個時候,還是會痛苦

古代印度人認為人死後,會不斷在這六個世界輪迴轉生。

永遠經歷痛苦,這是非常悲觀的來世觀。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從這個輪迴轉生的世界解脫出來。釋

迦摩尼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是因為人對這個輪迴的世界

執著之故。所以人必須斬斷執著,完全擺脫這個世界。

釋迦摩尼稱此為「解脫」。

釋迦摩尼的「解脫」,與在歐里西斯的審判下,被怪物

吞食的意思一樣同樣是不再轉生可是埃及人討厭這

種結局,釋迦摩尼卻追求這種結局。這種「解脫」的狀

態,佛教稱為「涅槃」。

在神道,人死後的靈魂稱為「死靈」,「死靈」具有

「死穢」。

但是如果子孫祭祀「死靈」,「死靈」就會逐漸淨化。

完全淨化的「死靈」,就變成「祖靈」「祖靈」再

昇華, 就變成「祖先神」。

佛教認為人的煩惱有:

,貪。

二,瞋。憤怒的意思。

三,癡。愚蠢的意思。

這三種煩惱又稱為「三毒」。佛教認為要克服這「三

毒」可用坐禪的方法。

神道認為人死亡會產生「死穢」,而且「死穢」會傳染。

例如,甲家有「死穢」,乙家的人到甲家拜訪後回家

乙家全家人都會被「死穢」汙染。丙家的人到乙家拜訪

那個人雖然會被汙染,但是丙家其他人卻不會被汙染

不過乙家的人如果到丙家拜訪丙家全家人都會被

「死穢」汙染。但是,如果丁家的人到丙家拜訪,不會

被「死穢」汙染。換言之,「死穢」的汙染力,只達到


要去除這個「汙穢」的方法,最常見的是撒鹽。現在日

本人參加葬儀回來,家人習慣在玄關處,為參加葬儀的

撒鹽。

中國的道教,偉人死後會成為神,例如關羽、岳飛死後

都成為神。

日本的神道也是如此。菅原道真(845-903)是一位有

學問的政治人物,但是被奸臣所害,遭到流放而死於當

地。 菅原道真死後,京都天災不斷,朝廷就建天滿宮

祭祀 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現在被認為是「學問之神」。

很多學生在升學考試前,都到天滿宮向 菅原道真祈求

考試順利

除了菅原道真之外,去世後成為神的還有楠木正成、楠

木正行、新田義貞、毛利元就、上杉謙信、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光國、乃木希典、東鄉平八

郎等。

有人說地藏菩薩是男性,觀世音菩薩是女性。事實上

在佛教,菩薩沒有男女性之分。如果將菩薩分成男女性,

那麼境界就很低了。

有一次,一位門徒問釋迦摩尼:「我們比丘(男性出家

修行者)如何對待女性?」

釋迦摩尼回答:「不要看她們!」

門徒說:「可是已經看了,怎麼辦

釋迦摩尼回答:「不要跟她們說話!」

門徒說:「可是已經她們說話了,怎麼辦

釋迦摩尼回答:「那個時候就要謹言慎行。」

在這段對話裡,看不出釋迦摩尼有歧視女性的地方。

但是佛教的確有歧視女性的教義。佛教認為女性無法直

接成為菩薩女性必須先轉生成為男性,才有可能成為

菩薩。「法華經」中就有「變成男子」這句話。

古代印度社會,女性的地位很低,這或許是佛教歧視女

性的原因吧

日本的神道就幾乎沒有歧視女性的情形。不只此,神道

中的最高神「天照大神」還是一位女神。不過有一個例

外。日本的神道認為女性的月經是「污穢」,這也算是

歧視女性

日本在每年除夕夜,習慣撞108下鐘。據說撞108下鐘

始自於中國唐朝的禪僧百丈懷海720-814)。

佛教禁止出家人喝酒,不過日本冬天很冷,所以日本佛

教對僧人喝酒,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佛教原本對食物沒有禁忌佛教的僧人靠民眾的布施維

民眾布施什麼食物僧人都必須吃,不能挑三揀四。

古代印度僧人,無論肉類或腥臭食物,一律接受。古代

印度的小乘佛教認為只要出家人不是自己動手屠宰動物,

而由民眾動手屠宰動物,就可以吃這個肉但是在大乘

佛教,即使由民眾動手屠宰動物,也不能吃肉,否則就

違反「殺生戒」。

有些禪宗寺院的門口旁邊會有「不許葷酒入山門」幾個

字。所謂「葷」就是韭菜、蔥、蒜頭、火蔥等有強烈味

道的蔬菜。吃這些食物,容易口臭,在坐禪時,會干擾

其他僧人修行。而且據說吃這些食物,有強精效果,對

男性僧人而言,是增加麻煩,影響修行。

日本人有一種想法是「勞動侍神說」。這種想法是來自

於神道的思想。日本人喜歡勞動。有些人到公司去,什

麼事都沒做,就這樣混過一天日本人稱這種人為「窗

邊族」。許多「窗邊族」並不是自願如此,所以他們在

公司上班時,如坐針氈。

法國人的想法是「勞動懲罰說」。所以對法國人而言

「窗邊族」簡直是住在天國的人。當一位法國人知道日

本的公司有「窗邊族」時,問道:「他們究竟對公司有

多大的貢獻 才能享受那麼優厚的待遇?」

可是,對日本人而言,「窗邊族」卻是住在地獄的人。

換言之,對日本人而言,工作就是侍候神。如果不工作,

就很對不起神了。

這是神道的工作觀。佛教的工作觀如何呢?佛教主張

「出家」,「出家」就是不工作,因此佛教輕視工作

但是傳到日本的佛教,卻受到日本人喜歡工作的影響

也開始重視工作了。事實上,重視工作是從中國的禪宗

開始,只是日本的佛教更加重視工作

江戶初期的禪僧鈴木正三(1579-1655)主張「農作

即佛行」,這不啻是「勞動佛行說」。

在日本,結婚儀式是用神道方式舉行,葬儀則是用佛教

方式舉行(一般台灣人也是葬儀採取佛教方式舉行)。

可是佛教成為舉行葬儀的專家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釋迦摩尼在入滅(去世)前,門徒問他:「世尊入

滅時,我們出家修行者要如何辦世尊的葬儀」釋迦摩

尼回答道:「葬儀就交給在家信徒,你們僧侶專心修

行即可」如果釋迦摩尼地下有知,知道後世的佛教成

為舉行葬儀的專家,一定會嚇一跳。

一般印度人死後不建墳墓。印度教徒死後通常將遺骨放

河流走印度教徒最大的心願是死後自己的遺骨能夠

放進恆河中

釋迦摩尼的遺骨稱為「佛舍利」,放在佛塔裡。釋迦摩

尼入滅200多年後,阿育王打開佛塔,將「佛舍利」分

成很多等分,建了84千座佛塔,擺放這些「佛舍

利」。「84千」這個數字顯然太過誇張!

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為屍體是「污穢」。為了防止死者危

害生者,在埋葬死者的時候,會讓死者抱一塊重石,讓

死者無法離開墳墓,或者埋葬死者後,在墳墓上放一塊

重石。後來重石就演變成現在日本的墓石

隨著火葬的推廣日本人認為屍體是「污穢」的觀念漸

漸稀薄

(全文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