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日本右派眼中的中國民族性

日本右派眼中的中國民族性
日本右派政治人物池田正之輔(1898-1986)寫了一本書「支那民族性的解明」。我為什麼知道池田正之輔是右派呢?因為他稱「中國」為「支那」。一般民族意識強烈的日本右派討厭稱「中國」為「中國」。因為他們覺得「中國」有一個「中」字,如果稱「中國」為「中國」,那麼日本豈不是「邊陲」?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東夷」。他們可不願如此自貶身價。所以這本書「中國民族性的解明」基本是採取批判中國的立場。部分內容如下︰
儒家思想壓抑想像力。支那民族是徹底的現實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且孔子也絕口不提怪力亂神。因此儒家思想排斥想像力。然而科技的發明是人類想像力的結果。總之,支那民族缺少科學精神。
陳舜臣有一次演講時說︰「中國古代曾經百家爭鳴過,可是從漢朝到現在,2千年間,所有的部門都停滯,原因是想像力被壓抑。儒家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述而不作』,只述說事實,不可以創作。這是事實至上主義,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即可繪畫也不行,在這種儒教精神之下,想像力只好被被壓抑。」
支那古代的教育可說是一種愚民教育,私塾完全不教日常生活必須用到的加減乘除等算術和打算盤。學童一進私塾,先學「三字經」,而且老師不教內容的意思,只要求學童必須死記。接下來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四書」、「五經」。
支那民族有「尚古癖」,這是支那民族性保守、年老的特色。支那人在現實生活上遭遇到問題時,就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找答案。因為支那人認為支那文化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化,它是寶庫,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都可以在這個寶庫裡找到。而且支那人還認為西方學問的根源也在支那文化。他們認為兩千多年前,孔子、老子與諸子百家的時代,支那的思想家已經想出人類所能想的一切學問。
支那人很會穿鑿附會,例如在工藝品或日用品上常使用蝙蝠或鹿的圖形,理由是蝙蝠中的「蝠」和「福」同音,「鹿」則與「祿」同音。
支那人非常殘忍。支那古代的刑裡,有炮烙之刑、剝皮之刑、凌遲之刑、宮刑等,除了宮刑之外,這些刑的目的是要讓受刑者在極大的痛苦中慢慢死亡。支那的判刑還可以「誅九族」,報復心非常強烈。「九族」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子、孫、曾孫、玄孫。
支那的皇帝也非常殘忍。明太祖晚年,效法漢高祖,為了保持子孫政權的安定,陸續殺害建國的文武功臣。有名的有胡惟庸事件、藍玉事件,而且還連坐,殺害其家族相關人士,胡惟庸事件殺害了3萬人,藍玉事件殺害了15千人。
後來燕王(後來的明成祖)舉兵造反,當燕王軍兵臨南京城時,他最信賴的謀臣道衍告訴他︰「南京城內有一位方孝孺,攻陷南京城後,方孝孺必定拒絕投降。但是請千萬不要殺他,若殺了他,天下學問的種子就絕滅了。」
攻陷南京城後,方孝孺果然拒絕投降。燕王想起道衍的忠告,不想殺他。但是想要一代碩學的他寫即位的詔敕,認為這樣更可以招攬天下人心,確定自己帝位的正統性。可是,方孝孺堅持拒絕寫即位的詔敕,最後甚至寫下「燕賊篡帝位!」燕王非常憤怒,命人拿刀伸進方孝孺的嘴裡,一陣亂挖後,關入監獄,並且還逮捕他的所有家族成員、朋友和學生總共873人,一個一個在方孝孺面前殺害。方孝孺自己則被處磔刑(分散肢體的刑罰)。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3月好日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專制主義的時代(3)

專制主義的時代(3
這種迷信是一種「國王教」。如果治療失敗,即使病患去世,國王的擁護者可以說︰「那是因為那些病患的信仰不夠堅定之故,所以治療才失敗。」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是個很節儉的國王,幾近吝嗇。他的施政目標是要讓普魯士與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等列強為伍,因此要盡可能強化普魯士的軍事力量。而要強化軍事力量,首先必須提高財政能力。他任用的政治顧問主要是能幹的企業家。
在他的努力下,普魯士的士兵人數由1713年的38千人,增加到1740年的8萬人,是歐洲各國的第3名。相對於總人口,每25個人民之中,就有1人是士兵。而當時的法國,每150個人民之中,才有1人是士兵。可見普魯士的士兵之多。
腓特烈·威廉一世自己兼任財政部長和大元帥。他以「斯巴達式」對待普魯士的官員和士兵。他命令總監理府的大臣,必須每天早上8點上班(夏天是7點),遲到1小時,必須罰100普魯士幣。如果會議缺席,就停止6個月的薪資,如果缺席2次,就罷免。從1713年到1732年的年間平均支出,軍事費為400萬至500萬普魯士幣。而一般行政費只有100萬普魯士幣。難怪他的外號被稱為「軍曹國王Soldatenkönig腓特烈·威廉一世雖然花大把錢在軍事費上,但是由於宮廷費極度節約,因此他去世時,國庫仍有1千萬普魯士幣。
腓特烈·威廉一世從小接受法國教師的教育,因此一輩子心醉於法國文化。在王子的時代,他就與法國啟蒙主義者伏爾泰有書信來往。1739年,他寫「反馬基維里論」,請伏爾泰修改,並於即位之年,在荷蘭以匿名出版。他在柏林近郊建築一棟洛可可式的漂亮房屋,命名為「無憂宮」,經常住在這裡。他在這裡招待的客人,幾乎都是法國人。人們稱腓特烈·威廉一世為「無憂宮的哲學家」。
父親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1712-1786)接受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的建議,設立「柏林學士院」。但是後來由於腓特烈大帝不喜歡學術,「柏林學士院」荒廢了。腓特烈·威廉一世即位後,立刻復興「柏林學士院」,並且改名為「科學與自由藝術的學士院」。
腓特烈·威廉一世最大的願望是邀請伏爾泰到自己的宮廷任職。伏爾泰也很尊敬這位喜愛哲學的國王,高度評價他是「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的人物」。1750年,伏爾泰終於答應腓特烈·威廉一世的邀請,到波茨坦的宮廷擔任「侍從」。「侍從」只是表面的名稱,實際上是「無憂宮」圓桌談議的主席。不過由於腓特烈·威廉一世與伏爾泰個性都很強,2人之間的友愛便破裂。1753年,伏爾泰諷刺腓特烈·威廉一世喜歡的「學士院」總裁Maupertuis1698-1759),腓特烈·威廉一世非常憤怒,伏爾泰便離開波茨坦。從此2人就再也沒有見面。不過,不久2人又開始有書信來往。
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他的著作「反馬基維里論」第一章如此寫道︰「君主不但不是人民的主人,而且是人民的第一僕人。」伏爾泰在修改時,覺得「僕人」的語氣太過強烈,便在出第二版時改為「官員」。
這個時代,普魯士的政府機構在歐洲各國中,最有能力,貪污腐敗也最少。這些所謂「僕人」的普魯士政府官員每天努力工作,而且不太有保障,一般人民沒有經過審判,不會被判有罪,可是若是官員,除非是高官,否則一旦有上司或檢察官的不利報告,便會被罷免或關入監獄。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1741-1790)很心儀啟蒙思想。他解散耶穌會,將耶穌會的土地分給農民,並於1781年,廢除農奴制,還下達寬容令,宣布信教自由,並且關閉許多修道院,讓教會服從於國家,還解放隸屬於貴族的農民,置於國家的保護之下。這是連腓特烈大帝也做不到的激進改革。可是約瑟夫二世去世後,接下來的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17471792)又恢復賦役制度。這是古代的悲哀,碰到賢能的君主,人民就生活幸福,碰到愚蠢平庸的君主,人民就生活痛苦。
提到專制時代的文化,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沙龍」(salon)。而提到「沙龍」,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朗布耶侯爵夫人(Rambouillt 1588-1665)。她是出生於羅馬的法國人。1610年,她在巴黎開設「沙龍」,吸引許多文人雅士與貴族。後來「沙龍」在巴黎越來越多,並且普及到其他都市。「沙龍」提高了有教養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些「沙龍」還發展出女權運動。
1725年起在英國住了3年的伏爾泰,回到法國後,在「沙龍」介紹牛頓的新學說。
在英國,與法國「沙龍」類似性質的是「咖啡館」。在18世紀初,光是倫敦就有3千多間「咖啡館」。有地位的倫敦人,都有他們習慣光顧的「咖啡館」。在沒有電視、報紙等媒體的時代,「咖啡館」是最容易取得訊息的地方。安妮女王(Anne,1665-1714)時,商人們取得訊息的最有名的地方是「Lloyd咖啡館」。商人們在這裡獲得船期的最新訊息,以及透過交流,獲得一切交易的建議。Ward1706年出版的「富裕商人」之中,描繪出當時典型倫敦商人的一天︰
5點起床,8點之前到帳房,然後吃吐司與乳酪的早餐。在店裡工作2小時後,到附近的咖啡館,看看有沒有最新的訊息。中午12點時回家吃午餐。下午1點到交易所,3點到「Lloyd咖啡館」談生意。在店裡工作1小時後,再到另一間咖啡館與友人聊天。晚上9點之前回家,吃完簡單的晚餐後上床睡覺。
咖啡館是英國當時社會生活的中心。不過與法國「沙龍」不同的地方是,咖啡館是只有男性聚集的地方。由於丈夫經常到咖啡館談政治、談生意,冷落了妻子,因此妻子們討厭咖啡館,1674年,倫敦出現一張傳單,標題是︰「咖啡館給女性帶來的痛苦」。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2月好日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專制主義的時代(2)

專制主義的時代(2
議會內部的長老派打算與Charles 1世妥協。不過這時議會內部形成比「獨立派」還左的「水平派」。「水平派」主張政府必須基於人民的同意而成立。另一方面,「獨立派」與長老派因為軍隊的薪資問題而對立。Charles 1世看反對勢力起內鬨,便於1647年逃出監禁,逃到長老派右翼控制下的蘇格蘭,並與蘇格蘭締結軍事同盟。各地的王黨派立即起而呼應,成為第二次內亂。這時,「獨立派」與長老派為了對付共同敵人,握手言歡。克倫威爾的軍隊連戰連勝,並且俘虜Charles 1世。1649年,Charles 1世被審判。起訴書說他是「叛逆者」,必須負內亂的一切責任。審判的結果,Charles 1世被判死刑,1649130Charles 1世步上斷頭台,在數千位倫敦市民的注目下被砍頭。
Charles 1世被處死刑後,議會宣布「英國從此是共和國與自由國」。Charles 1世的兒子Charles 逃到荷蘭,並在海牙即位,為Charles 2世。蘇格蘭與愛爾蘭立刻承認Charles 2世為國王。克倫威爾便計劃征伐愛爾蘭。可是軍隊內的「水平派」士兵反對。克倫威爾壓抑「水平派」的勢力,親自率領新型軍,於1649年,征伐愛爾蘭與蘇格蘭。
之後,議會賦予克倫威爾最高統治者而且是終身職的「護民官」。不過,克倫威爾野心太大,與議會不和而解散議會,並且開始獨裁。
克倫威爾的獨裁是基於加爾文禁慾主義。他下令關閉國內所有的酒店與劇場。
1657年,議會很奉承地要賦予克倫威爾王位。可是,克倫威爾拒絕了,因為一旦當了國王,根據「普通法」,國王就必須受法律拘束。這樣克倫威爾就無法繼續獨裁。就在這時候,克倫威爾生重病,並於1658年去世,享年58歲。克倫威爾去世前,指名兒子Richard為後繼者,也就是「護民官」。然而軍隊對此不滿,Richard不得不於翌年辭去「護民官」。
Charles 2世在荷蘭發表宣言,大赦內亂關係者,保障信教自由。議會立即接受這個宣言,並且正式請求Charles 2世回國復王位,還派17位代表到荷蘭請求。於是Charles 2世回英國,當他要前往倫敦時,群眾在沿路熱烈歡迎。
克倫威爾的時代遭到全盤否定,克倫威爾的屍體被從墳墓中挖出,用斧頭砍斷他的頭。
由於Charles 2世沒有兒子,Charles 2世去世後,1685年,便由他的弟弟繼位,就是James 2世(1633-1701)。不過,由於James 2世在法國長大,是位熱心的天主教徒,採取反動政策。議會便請求在荷蘭James 2世的女兒Mary的丈夫Willam1650-1702),為了英國人民的自由與新教,對James 2世發動武力。Willam便率兵登陸英國,James 2世趕緊逃亡法國。WillamMary被議會推載為國王。由於這是一場沒有流血的革命,因此被稱為「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WillamMary即位之後,在議會提出的「權利章典」上簽名。大致內容為︰
1.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能停止法律。
2.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能徵收金錢。
3.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能維持常備軍。
4.議員的選舉必須自由。
5.議會內的言論必須受到保障。
6.為了救濟貧苦人民與修改法律,議會必須經常召開。
從此英國確立議會的權力優於國王。當時一位法學者說︰「英國的議會除了不能將男人變成女人,以及不能將女人變成男人之外,其他一切都辦得到。」
「朕即國家」這句話最能表達典型專制君主路易14世的治國理念。有一天,為了抗議政府新訂的苛刻財政法令,法國貴族集會。這時,17歲的路易14世剛好打獵回來,對他們說︰「朕能了解你們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對朕發出的法令提出意見。但是,沒有朕,就沒有國家。國家就是朕!」
1661年,才23歲的路易14世開始親政。他一即位,立刻召開重臣會議,並且在會議上宣布兼任宰相。
路易14世任用庫伯特(Colbert 1619-1683)為財務總監。庫伯特採取一種極端的重商主義。他認為國家的富強完全看擁有貨幣的多寡而定,為了增加國內的貨幣,就必須從其他國家賺取。因此必須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此外,為了促進貿易,必須建造商船,而為了保護商船隊,必須增加軍艦。1661年,法國只有18艘軍艦,到了1683年,竟然大幅增加到276艘軍艦。
此外,為了保持法國產品的品質,政府對產品有詳細規定。當時威尼斯的駐法使節向本國報告說︰「現在全世界品質最好的製品是法國產品。」為了提高法國的競爭力,庫伯特還下令強迫全國的孤兒、流浪者與政治犯必須去工作。此外,為了讓法國的工業產品價格低廉,庫伯特便採取低穀價政策,犧牲農業。當時法國的人口中,90%是農民,為了讓法國的工業產品增加出口,他們就被犧牲了。
當時歐洲經濟最強的國家是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是國家商業的心臟,阿姆斯特丹的股市是17世紀的華爾街,當時全世界的商品價格幾乎都是由荷蘭的市場決定。但是,庫伯特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必然要和荷蘭起衝突,果然1672-1678年,法國和荷蘭發生戰爭。法國雖然沒有獲得決定性勝利,但是卻提高了路易14世在國際上的聲望,也確立了大國法國的威信。
當蘇格蘭軍要將Charles 1世交給英國議會軍時,在沿途的群眾觀看中,發生一件奇妙的事。許多病人拿著金銀幣,上前靠近Charles 1世,伸長脖子,請求Charles 1世摸他的頭。如果問他們為何要這麼做,他們肯定如此回答︰「你不知道嗎?我患了『國王病』,只要國王摸我,這病就會痊癒。」國王以前雖然不愁沒錢,但是現在是囚犯之身,因此他們拿著金銀幣,要送給國王,作為「治療費」。所謂「國王病」,就是一種頸部淋巴腺腫傷。
Charles 1世被處死刑後,這回換他的遺物,尤其是沾上他的血的手帕,據說有奇蹟的力量。
到了Charles 2世(1660-1685)時,這種「奇蹟」信仰更加茂盛。Charles 2世從荷蘭回國後,民眾非常狂熱。在光是Charles 2世在任的最後一年,湧入宮殿大客廳的病患,就多達6610人。而且病患之中,不只是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還有一半以上來自北美洲新大陸。
在路易14世時代的1657326,有一張傳單,內容是︰國王將在復活節於皇宮,早上10點起治療「國王病」。
路易13世時,剛好市內流行傳染病,可是病患仍舊蜂擁而來,請求治病。當時還是孩童的路易13世,很不高興,抱怨地說︰「他們以為國王不會罹患傳染病,他們以為我是撲克牌上的國王!」(待續)
理州上  20132月好日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專制主義的時代(1)

專制主義的時代(1
1573年,法國出現了一本書「Frank Gallia」,作者是加爾文主義者奧德曼。奧德曼認為古代日耳曼就有自由制度,人民可以選出自己的國王。國王是共同社會的代理者,是人民的受託者,因此代表法國人民的「三部會」可以牽制國王的權力。「三部會」才擁有絕對的權力。
這本書出現之後,陸續出現幾本攻擊國王非法專制的書。其中一本是由以筆名「Brutus」出版的「對抗暴君擁護自由」。這本書主張國王的統治權是基於由人民與國王簽訂的「服從契約」。國王只不過是「皇冠的管理者」。國王負有實行公共福祉的義務。此外,國王與人民都必須對神負責,因此國王如果違反神意,人民也不需服從國王。高等法院的法官以及全國的官員都必須獨立於國王的專制權外,擁護人民的自由與利益。
17世紀初,在Henri 4世(1553-1610)的時候,一位法學者羅洼索指出這50年來,法國增加了5萬多的新官職,導致都市居民的一半都是官員。1614年召開的「三部會」,第三身份的代表,幾乎都擁有官職。事實上,當時法國的官職可以買賣。
13世紀時的路易9世(1214-1270)因為很賢能,有人建議教宗頒給他「聖」號,成為「聖王路易」。可是教宗拒絕,理由是︰「路易公然租出官職。」事實上,租出官職並不是從路易9世開始,在之前就有這種慣例。
官職的租借漸漸變成官職的買賣。14世紀至15世紀時的百年戰爭時代,這個傾向更明顯。
在封建時代,原則上,國王必須從自己的財產(例如農田)中所獲得的收入,用來支付國家的開支。但是碰到戰爭時,由於開支龐大,光靠國王自己的平常收入根本不夠。這時,國王必須召開「三部會」,獲得「三部會」的同意,從國王的直轄領地以外徵收「臨時收入」。這一開始時是臨時的,但像百年戰爭那麼漫長的戰爭狀態,就成為制度化。「臨時收入」越來越多,徵稅機構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官員。與13世紀比較,15世紀時國王的官員增加了好幾倍。官職的買賣也越來越盛行。歷史學家Commines1445-1509)指出當時的法國人熱切希望買到官職,有人以800埃居(ecu 當時的金幣)買沒有薪資的官職,有人以該官職15年份薪資的代價買官職。
已經擔任官職的人,還可以辭職,將自己的官職賣給別人。想要購買官職的人,隨時注意保有官職者的健康狀態,一旦保有官職者生病去世,各方就展開官職爭奪戰。有時候太過急躁,保有官職者去世後,還活過來。有時候官職爭奪者還會因此而互相告上法院。有時候國王不小心,將同一個官職分給複數的人。
最熱心買官職的人是中產階級,對他們而言,買到官職,不僅可以獲利,而且還是名譽,象徵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僧侶和貴族也會參加官職爭奪戰。
根據羅洼索所言,第一個賣官職的國王是路易12世。他為了籌措義大利戰爭的費用,而賣財務官。為了正當化自己的行為,路易12世還說︰「朕如果增加新稅,會讓貧窮的老百姓痛苦,因此賣官職,讓有錢人獲得名譽。」下一任國王Francois1494-1547)時,還於1522年設立「臨時收入局」,負責收取賣官職所獲得的收入。官職的買賣還採取拍賣的方式。
詹姆士1世(1603-1625)是被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 I15331603年)處死的「血腥瑪麗」(Mary I15161558)的兒子。在歷任英國國王之中,詹姆士1世最有學問。他寫了很多著作,最有名的是論文「自由君主政之法」,在這篇論文裡,詹姆士1世主張「君權神授說」。他認為君權是神授予的,所以人世的任何力量都不能拿走國王的這個特權。因此王權本來就是專制,國王不必經過議會的同意,就可以隨意發布命令、制定法律。任何對國王權力的限制,都只是國王的恩惠,因此國王可以隨時取消這個限制。有人說「國王被法律限制」,其實是國王為了做人民的模範,基於善意,自願被法律限制而已。詹姆士1世之所以主張「君權神授說」,是因為當時「耶穌會」站在擁護教宗的立場,主張「暴君放伐論」,展開一種人民主權論之故。
詹姆士1世既然對國王權力有這樣的看法,當然會和議會起衝突。英國當時有一種「普通法」(common law)。「普通法」的精神在拘束人民與國王雙方,而且承認國王擁有特權。因此在中世紀時,「普通法」可以說是方便國王統治的法律。然而自從詹姆士1世主張「君權神授說」,「普通法」反而變成對抗國王獨裁、保障人民自由的堡壘。
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代國王Charles 1世(1600-1649)繼承父親對國王權力絕對性的信念。可是他娶法國國王Henri 4世的天主教女兒為妃,這讓英國的新教徒憤慨。後來為了與西班牙戰爭,需要戰費,查爾斯1世不得不召集議會。議會認為與其花錢戰爭,不如花錢救濟窮人,因而只答應支出14萬英鎊。Charles 1世不得已,只好發起強制公債,不買的人,若是貧民,就強迫去當兵;若是富人,就關進監獄。不久,英國又與法國發生戰爭,需要戰費,查爾斯1世不得不於1628年召集議會。這回議會向Charles 1世提出「權利請願」。主要內容是︰
1.今後沒有議會的同意,不得強迫人民購買公債或徵稅或捐款。
2.沒有正當的理由,不得逮捕、拘禁人民。
Charles 1世最後不得不承認這個「權利請願」。然而他雖然表面上接受這個「權利請願」,實際上完全無視「權利請願」,依舊不經過議會的同意,就徵收新稅。議會當然反彈,於是Charles 1世於1629年解散議會。之後的11年,他在沒有議會的情況下,實行專制政治。
當時的蘇格蘭,教會的長老主義根深柢固,Charles 1世卻想將英國的國教主義強塞給蘇格蘭。蘇格蘭人為了保護教會的自由,便組織2萬士兵造反。Charles 1世為了鎮壓蘇格蘭的叛亂,不得不於1640年召集議會。然而議會並沒有忘記被解散的仇恨,大肆攻擊Charles 1世。Charles 1世只好又解散議會。這個只召開3星期的議會便被稱為「短期議會」。可是北部各州被蘇格蘭佔領後,Charles 1世又不得不召集議會。這個議會持續到1660年,便被稱為「長期議會」。
不過Charles 1世仍舊和議會不和,1642年,Charles 1世親自率兵前往議會,要以「叛逆罪」逮捕急進派領袖Pym1584-1643)等5位議員。Charles 1世要求議長交出5人,可是遭到拒絕。5人趕緊逃離議會,躲在倫敦市內。這回議會與國王正式決裂。議會為了自衛,要求倫敦給予保護,倫敦市民欣然同意。Charles 1世自知大勢已去,便逃到北部的約克。議會向Charles 1世要求行政與軍事的統治權,事實上等於是議會對Charles 1世的宣戰,雙方因此而展開戰鬥。
1644年,議會軍大敗國王軍。在這場戰役中,克倫威爾(1599-1658)開始露出頭角。克倫威爾廢除過去的民兵,重新組織「新型軍」。「新型軍」無視身分的因素,只重視能力。只要有能力,不是貴族,也可以當隊長,因此「新型軍」的士氣很高。
1646年,Charles 1世看完全沒有勝算,便向蘇格蘭軍投降。蘇格蘭軍便把Charles 1世交給英格蘭議會。(待續)
理州上  20132月好日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從三國到唐朝

從三國到唐朝
曹操素來被認為是梟雄,但是近年來的史料顯示,他實施了不少善政。他征服黃巾賊之後,並沒有殺他們,而讓他們歸順,納入自己的軍隊。而且曹操還是詩人,寫有「短歌行」,內容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他還寫「苦寒行」,內容如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曹操的長子曹丕,次子曹植也都擅長詩文,可說一家人都是詩人。曹植是魏晉南北朝期間第一流的詩人、文豪,可以和陶淵明、謝靈運相抗衡。曹操很疼愛曹植,宮廷一部分人便有廢掉皇太子曹丕,改立曹植的想法。曹植也不反對這個陰謀,因而引起曹丕的不悅。一天,曹丕對曹植說︰「你如果在走7步之內,無法做出一首詩,就要受罰。」
沒想到曹植真的在走7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內容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做出這首詩的目的,當然是勸曹丕念在兄弟份上,不要太為難他。
三國時候各國的人口分別為︰
魏︰443萬人。
吳︰230萬人。
蜀︰94萬人。
很明顯,魏國勢力最大,因此吳國與蜀國必須聯合起來,才有勝算。
劉備於223年去世,臨死前,他交待諸葛亮,如果皇太子劉禪真的很平庸,不妨讓取而代之,當蜀國的皇帝。這時候,諸葛亮43歲,劉禪17歲。知子莫若父,果然如劉備所預料,劉禪真的很平庸,可是諸葛亮豈是篡位之臣?由於劉禪的平庸,使諸葛亮更加倍努力,讓蜀國不至於被消滅。
歷史上的許多偉人,到了後世,都被人找出缺點,加以批評。唯獨諸葛亮,後人幾乎找不出他的缺點。南宋的學者張栻(11331180)說,諸葛亮是三代(夏、商、周)以來的第一人。連日本最討厭中國的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也說,孔子之後只有諸葛亮而已。
梁王朝的55年間是南朝佛教最興盛的時期。梁武帝下令祭祀時,不准殺生,醫藥品也不准使用葷類。528年,梁武帝進入同泰寺,實行著名的「捨身」。「捨身」就是捨棄身體,進入佛門,皇帝成為佛寺的所有物。失去皇帝的臣子只好趕緊湊鉅款,向佛寺贖回皇帝。這樣的「捨身」,梁武帝前後實行了4次,臣子當然也陪他玩了4次。梁武帝自己還寫諸經註疏百卷,並於同泰寺等佛寺做經的講解,還自稱「皇帝菩薩」、「救世菩薩」、「菩薩天子」。他在日常生活上像個出家人,身穿布衣,不喝酒,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只吃豆汁。
杜牧「江南春」的內容如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可見南朝佛教的興盛。
北朝,尤其是北魏,佛教的興盛,一點也不輸給南朝。北魏孝文帝時,下令禁止殺生。北齊文宣帝時,以僧侶為國師,國家支出的3分之1用在佛教上。當時北齊有4萬間佛寺,3百萬僧尼。不過北周時,周武帝實施排佛,將許多寺廟改為王公的宅邸,強迫3百萬僧道成為軍民。
日本每年除夕夜NHK電視台都有紅白歌唱戰,其實,唐朝時在長安也有分成兩組的歌唱賽,不過不是紅白兩組,而是從中央的朱雀大街劃分,東半與西半進行歌唱對抗。奇妙的是,這個歌唱對抗賽的舉辦者是長安的葬儀社。唐朝的葬儀相當舖張,不僅王侯貴族如此,一般平民也願意花大筆錢在葬儀上。陪葬品數量多,而且大多是昂貴品。葬儀社便趁著歌唱對抗賽時,在會場的廣場陳列陪葬品,彷彿工藝美術展覽會。
景教是天主教的聶斯拖里派(Nestorius)。325年時,天主教宗教會議定耶穌基督與聖母馬利亞具有神性。君士坦丁堡的司教Nestorius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耶穌基督同時具有神性與人性,而聖母馬利亞不具有神性。431年的天主教宗教會議便定Nestorius的主張為異端,將聶斯拖里派剝奪教籍。聶斯拖里派則自己設立東方敘利亞教會,與天主教分道揚鑣。7世紀初,景教傳到中國。唐太宗當政時的635年,波斯人的景教傳教團抵達長安。唐太宗允許他們傳教。唐玄宗當政時的745年,景教的傳教所「波斯寺」改名為「大秦寺」。781年,還有虔誠的信徒出錢在「大秦寺」內設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後來武宗實行排佛時,景教也被禁止,「大秦寺」被拆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被埋在土裡。到了明朝,「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才被人挖出,並且被天主教傳教士介紹給全世界。
唐朝的最大特色是國際性與世界性。但是這種特色不是唐朝才開始出現。從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400年間,便逐漸形成。那時,北方被異民族統治,異民族逐漸被漢文化同化。異民族的血液和文化與漢人融合,讓漢人成為世界人。
到了隋唐,中國人積極吸收外國文化。除了後來的元朝,中國的各朝代中,就以唐朝時,外國人在中國最為活躍。
唐朝的交通,無論是陸路或海路,都四通八達。因此外國文物很容易流入中國,讓中國文化更豐富、更多采多姿。
由於唐朝的文化是折衷文化,因此很容易被周遭的民族接受,像日本、百濟、新羅、契丹、突厥、回紇都大量吸收唐朝的文化,讓國力變強。唐朝中期以後的國勢,明顯變弱,但是唐朝對外國的影響力卻持續很久,這都是因為唐朝的文化具有國際性與世界性之故。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2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