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明朝那些事兒(33

劉瑾奪了天下,自己要去哪裡?能

去哪裡?朱厚照說:「去抓他!」

119年前,寧王朱權幫燕王朱

天下。還許諾,一旦成功取得

天下,就一人一半。事後把這

個許諾忘得一乾二淨。下令

權去南昌。朱權沒有反抗,乖乖去

了。但是他囑咐子子孫孫,不要忘

記自己受過的恥辱。

仇恨的種子代代相傳,而讓它化為

果實的是朱宸濠。朱宸濠發現他沒

兵,於是想想出一個方法----

聘。招聘的對象包括強盜、小偷、

地痞流氓。反正能鬧事就行了。這

種兵匪一體的模式決定了作戰方

----邊打邊搶。

朱宸濠差一點成功,如果沒有王守

仁。王守仁仕途順利,因為有兩人

在暗中支持他,一個是楊一清,另

一個是兵部尚書王瓊。王瓊第一次

看到王守仁時,就說出他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在烽火連天的2年間,王守仁找到

了一樣工具----「知行合一」。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一個中國哲

學史上的根本問題。其實這個問題

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問

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有人認為

知難行易。

比如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此刻,

王守仁站出來大聲說:「懂得道理

是重要的,但是實際運用也是重要

的。」

20多年後,有2個人先後讀了他的

書,也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

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看

懂。看懂的那個人是張居正,沒看

懂的那個人是海瑞。400年後,一

個人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

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據此改名----

陶行知。

王守仁在訊問土匪時,找到土匪背

後的靠山----寧王朱宸濠。

問題嚴重了。王守仁立刻去找江西

巡撫孫燧。孫燧:「兄台你現在才

知道!」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而言,是

一個死亡之地。

(待續)

2020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明朝那些事兒(32

然而站在一邊的楊廷和準備出來

講話,他已經發現這個計畫的致命

漏洞。可是就在他準備站出來時,

一隻手從背後拉住他的衣襟。楊廷

和回頭,看到了沉默的李東陽。

朝散了。楊廷和問李東陽:「你剛

才為何拉住我?」

李東陽露出神秘的笑容:「你剛才

為何要說話?」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劉瑾的軍師張彩問他:「這件事為

何不先商量?」

「這是好事,還商量什麼?」

「我總覺得這件事有點問題。楊一

清這個人不簡單,你要小心。」

劉瑾總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整理

軍屯看似簡單,實際上根本實行不

了。那些佔據土地的都是軍閥。

寧夏都指揮使何錦義憤填膺,準備

反抗,正好朱寘也有此意,兩人便

發動叛亂。他們的叛亂理由是:殺

死劉瑾,為民除害。

劉瑾趕緊找李東陽、楊廷和商量。

李東陽、楊廷和告訴劉瑾,要想平

定叛亂,只要楊一清出馬就可以

了。

按照明代規定,凡軍隊出征必須有

一個監軍,而這次擔任監軍的人是

張永。劉瑾將在這對黃金搭檔的幫

助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張永對朱厚照說:「陛下,我有機

密奏報!」

朱厚照打開那封楊一清起草的文

書,上面羅列劉瑾的許多嚴厲罪

狀,包括企圖謀反。

朱厚照說:「這些事情改天再說

吧!」

張永突然脫掉帽子,向朱厚照磕

頭,說:「今日一別,臣再也見不

到陛下,請陛下保重!」

朱厚照說:「你到底想說什麼?」

「劉瑾有罪!」

「有何罪?」

「奪取大明天下!」

然而張永又大吃一驚,因為他聽到

這樣的回答:「天下任他去奪!」

有一個回答可以挽救一切!

「天下歸了劉瑾,陛下準備去哪

裡?」

朱厚照這才意識到了一樣自己絕

不能不要的東西----生命。

(待續)

2020年好日   贖罪者

理州上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明朝那些事兒(31

王守仁隱約感覺到自己已經接近那

個疑團的謎底。但是老天爺在將真相

透漏給王守仁之前,還要給他一次沉

重的打擊,考驗他的承受能力,以確

認他是否有資格獲知這個最大的秘

密。

這就是六部九卿上書事件。南京的言

官戴銑上書被廷杖,大家都上書去

救,由於劉瑾太強勢,許多人的奏摺

只敢談從寬處理。唯獨王守仁不但救

人,還在奏摺中稱劉瑾為「權奸」。

劉瑾氣壞了,不但打了王守仁40

廷杖,還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

丞。

王守仁就此落到人生的最谷底,可是

還有一場更嚴峻的生死考驗在等他。

劉瑾並不就此甘休,他找來殺手,

準備在王守仁赴任途中殺掉他。

可是王守仁早就料到劉瑾不會放過

他,便在經過杭州時,把自己的帽子

和鞋子丟進錢塘江,還留了一封遺

書,大意是我因為被人整得很慘,

所以投江自盡了。殺手聽說王守仁

已經自盡,就回去交差了。

王守仁前往貴州龍場驛上任,在那

裏,他將經受有生以來最沉重的痛

苦,並最終獲知那個祕密的答案。

到了龍場驛,只看到一位老頭,王守

仁問:「此地可是龍場?」

「回王大人,這裡確是龍場。」

「驛丞在哪裡?」

「就是我。」

「那驛卒呢?」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沒有其他人,只有我。」

老頭又說:「王大人,如果你在這裡

碰到了漢人,千萬要小心!」

「為什麼?」

「這裡地勢險惡,要不是流竄犯,或

是窮凶極惡之徒,誰肯到這裡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他們的基本問題都內部解決。」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不懂漢話啊!」

王守仁,這就是你現在的處境。沒有下屬、沒有翻譯,這裡的人聽不懂你

說的話,能聽懂你說話的人,都不是

好人。

王守仁入深山,找到了苗人,得到他

們的認同,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周圍,

開設書院,教他們讀書寫字。

王守仁終於獲知祕密的答案。

我歷經千辛萬苦,尋遍天涯海角,卻

始終找不到那神秘的「理」。

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答案就一直在

我身邊。

「理」在心中。

天地聖賢之道並非存於萬物,天人本

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

是聖賢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相同的詞語來

描述這一瞬----頓悟。中華文明史上

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有兩個人,劉瑾無法解決。一位是楊

廷和。他12歲就考中舉人。他幫皇

帝講課時說:「皇上應該學習先帝,

遠離小人,親近賢臣。」

這句話從朱厚照的左耳進去,右耳出

來,卻掉進劉瑾心裡。

小人不就是我,賢臣不就是你嗎?

另一位劉瑾無法解決的人是楊一清。

一天上朝時,劉瑾向朱厚照提出建

議:「陛下,應該整理軍屯了。」

所謂軍屯,就是當兵的自己養活自

己,打仗的時候當兵,沒事做的時候

當農民。可是現在已經很難維持下

去。因為想要讓軍屯維持下去,必須

有土地。軍隊的高級腐敗幹部會佔領

土地,所以100多年來,土地越來越

少。劉瑾發現這個問題,便表示要清

查土地,重新劃分,增加國家糧食收

入,改善士兵生活。

朱厚照說:「好主意,你就去辦吧!」

(待續)

*最近在電視上看了電影「真善

美」。我記得小時候,父親呂芳起先

生帶全家去看這部電影「真善

美」,留下美好的回憶。如今父親已

經去世。感謝父親呂芳起先生。

2020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明朝那些事兒(30

朱熹追求的是這個世界最深邃的秘

密。

自古以來,有一群僧人,遵守戒律。

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

年坐著不動,有的甚至鞭打、折磨自

己的身體。他們如此苦行,只是為了

尋找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叫做「道」。

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瞭世

間所有的一切。

對於不同的追尋者而言,「道」有不

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來說,「道」

的名字是「悟」,對於朱熹這種讀書

人來說,「道」的名字是「理」。

關於武者的道,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

明。

按照武術的說法,「一寸長,一寸

強」,但據說五代期間,有一位高手

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出神入

化之後,居然不用劍了,但是卻從未

打敗過。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才相信

小說中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既然道這麼好,那麼怎樣才能悟道

呢?

如果你去問一個已經開悟的和尚,得

到的回答會十分有趣。

守初和尚的答案是:麻三斤。

丹霞禪師的答案是:把佛像燒掉取

暖。

清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來求火。

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賢是挑

糞的(罪過罪過)。

如果你有足夠的悟性,就能從中體會

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的真

意。所謂目中無佛,心中有佛,正是

佛法的精髓之處。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徑就是三個字

----靠自己。

格物窮理這4個字是什麼意思?理無

處不在,而要領會它,就必須「格」。

那麼「格」到什麼時候才能「格」出

理呢?

程頤說:「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

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王守仁回家後,一天,王華發現兒子

在花園看著一枝竹子發呆。王華問:

「你又想幹什麼?」

王守仁回答:「我在參悟聖人之道。」

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幾天幾夜,沒

有得到「理」,卻得了感冒。

在病中,他第一次產生疑問:朱熹的

話是對的嗎?

朱熹的理論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天

理,去人欲」。朱熹認為「理」存在

於萬物之中,但卻有一個大敵「欲」。

朱熹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

「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也

就是為了追求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

的所有慾望。這是一個對後世極壞影

響的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這源於一件

事的發生。

王守仁去一所寺廟,見到一位禪師。

王守仁問:「有家嗎?」

禪師說:「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你想她嗎?」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禪師低下頭,他覺得自己的這個

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分。

王守仁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

地說:「想念自己的母親,沒什麼好

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禪師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

天,他捨棄禪師的身分,還俗回家探

望自己的母親。

王守仁終於領悟了一條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理由,人性都

不會被泯滅,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

間。

正是從那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

可能錯了。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

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種種慾

望,但那是正常的,強行用天理來壓

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可是想要走

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

到最後,也最為關鍵的答案----

「理」。

可是「理」在哪裡呢?

(待續)

2020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