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健康秘訣(1)

健康秘訣(1) 胃腸好的人通常是健康的人。因為胃腸是製造細胞能量的工廠。腸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產生體內酵素。更正確地說,是由腸內的細菌製造體內酵素。 要擁有健康,有兩個秘訣。第一,攝取適當的食物,以補給體內酵素(酶),讓腸乾淨。第二,攝取適當的食物,讓體內酵素不要使用過多。這也是延緩老化的秘訣。 我們體內有60兆個細胞。所謂老化,也可以說是細胞的老化或劣化。 酵素是在體內對物質分解、合成、消化、吸收、輸送、代謝與排泄,這一連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質。 西方有一句格言︰「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你每天吃的食物,形成你的身心。 食物纖維被稱為「腸內的清潔夫」,它不僅可以讓排便順暢,還可以增加腸內細菌的活性。腸內有100種以上的細菌,有好菌也有壞菌。食物纖維可以讓好菌增加,讓腸內環境保持好的狀態。 肉類、酒和香菸都會消耗體內酵素。大腸癌的元兇是息肉。喜歡吃肉類的人則容易產生息肉。攝取過多的肉類,就是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我們的胃腸無法完全分解這些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無法分解的動物性蛋白質,就會進入血液之中,引起過敏反應、特應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潰瘍性大腸炎。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最後以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在排出體外之前,必須先分解成氨基酸。這時血液會呈現酸性,而要中和酸性,就必須有大量的鈣。這個鈣來自於骨頭和牙齒。鈣便和多餘的氨基酸以尿液一起排出體外。換言之,攝取過多的肉類,最後浪費了鈣。而且由於肉類中含有燐,讓鈣更加損失。因為血液中的燐與鈣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燐增加了,就必須從骨頭和牙齒釋出鈣才行。 吃太多肉類的弊害還有一個是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動物性脂肪進入血液,會讓血液變成黏稠狀,增加膽固醇與尿酸。動物性脂肪之所以會如此污染血液,原因是出在動物的體溫比人類還高。人類的體溫約36度,牛和豬的體溫約39至40度。脂肪在低溫時會凝固。因此,原本脂肪在動物體內很正常,到了比較低溫的人體內就會凝固,讓血液變成黏稠狀。 生物吃什麼食物較健康,只要看其牙齒就知道。例如肉食動物的牙齒都是犬齒,以撕裂肉類。草食動物的牙齒都是門齒和臼齒,以咀嚼植物。人類的牙齒總共32顆,臼齒20顆,門齒8顆,犬齒4顆。比例為5比2比1,用來吃肉類的犬齒最少。用來吃穀類、豆類、蔬果的牙齒最多。這是自然界的安排,讓人類攝取比較多的植物,而攝取比較少的肉類。如果反其道而行,攝取比較多的肉類,而攝取比較少的植物,就是違反自然界的安排,對健康有害。 牛奶也對健康有害。很多人以為牛奶中含鈣,應該多攝取。可是美國人已經知道牛奶對健康有害。到美國的超級市場看看就知道,賣牛奶的區域縮減很多。 牛奶之所以對健康有害,是因為牛奶是動物性蛋白質,牛奶的蛋白質比肉類的蛋白質更糟的是,它容易引起過敏性症狀。牛奶蛋白質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kasein),酪蛋白一進入胃,就凝固,很難消化吸收。過敏反應是人體在對抗異物時所產生的免疫機能。因此牛奶過敏性症狀,就是人體對牛奶蛋白質的一種拒絕反應。牛奶過敏性症狀有皮膚癢、蕁麻疹、唇或眼皮腫脹、嘔吐、腹痛、腹瀉。 根據調查,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人,幾乎每天都攝取牛奶、乳酪、優酪乳。不要喝牛奶還有一個理由是,市售的牛奶大多是經過加熱殺菌。酵素很怕熱,加熱48度以上就會破壞酵素,加熱115度就完全消滅酵素。有些牛奶雖然標榜低溫殺菌,但是其加熱溫度為62至65度,因此低溫殺菌的牛奶也喪失了酵素。高溫殺菌的溫度為120至130度,更讓酵素完全消滅。 許多人喝牛奶,容易腹瀉,那是因為他們的體內缺少足夠可以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之故。「乳糖酶」是存在於小腸的酵素。「乳糖酶」的量若不夠,就無法分解乳糖,而造成腹瀉。這稱為「乳糖不耐性」。歐美人因為長期攝取乳製品,很少有「乳糖不耐性」。亞洲人因為較少攝取乳製品,「乳糖不耐性」就較常見。 嬰兒的體內擁有充分的「乳糖酶」,因為他們唯一的營養來源是母乳。成長之後,因為開始攝取其他食物,就不需要「乳糖酶」了。可見成人已經不需要攝取乳製品了。 有些人極力推薦乳製品的主要理由是乳製品含鈣。然而,牛奶的鈣會奪去體內的營養。牛奶含有比母乳多4倍的鈣、多6倍的燐。人體血液中的鈣有一定的濃度,喝了富含鈣的牛奶,血液中的鈣濃度急速上升。為了維持人體的恆常性,就會把過多的鈣從腎臟以尿液排出。這時候,許多礦物質、氨基酸和維生素也會一起被排出。 攝取鈣當然很重要,可是鈣不一定非得從牛奶攝取不可,牛奶之外,也有許多食物富含鈣。例如菠菜、花椰菜、曬乾的蝦子、大豆、大豆的加工食品。要攝取鈣,這些食物就很充分。 喝酒不利於健康。胃腸吸收酒後,血液就會把酒輸送到肝臟去分解和解毒。肝臟內的酵素把酒分解成乙酫。乙酫是毒性很強的物質,會引起嘔吐和頭痛。接著另一種酵素ALDH將乙酫分解成無害的酢酸,最後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問題是這樣的解毒循環不只一次。每次分解和解毒時,都要使用代謝酵素。代謝酵素就會越來越少,直到消失。而且乙酫分解成酢酸時,為了對抗乙酫這個毒性很強的物質,肝細胞就會產生大量活性氧。而為了中和活性氧,又必須使用許多體內酵素。所以有酗酒習慣的人,體內酵素會極端不足。如果再加上肉食與抽香菸,體內酵素會更缺乏。這樣的人容易罹患脂肪肝或肝炎。 過去取得植物油的方法為壓榨法,現在則多用己烷(Hexane)這種化學溶劑,在高溫、高壓之下,抽出油,這種方法稱為「化學溶劑抽出法」。以這種方法抽出的油,含有氧化物質反式脂肪酸,進入體內,會破壞細胞。 (待續) ★為了回台中過年,讀書報告暫停。祝大家新春愉快.萬事如意。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和平主義(6)

和平主義(6) 綜合上述,人道介入主義者訴諸的是「善良撒馬利亞人之法」,在緊急的時候,主張採取「作為」;和平主義者則主張採取「不作為」。在這點,和平主義者似乎屈居下風。因為「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什麼事都不做,也是一種決定。例如,醫生決定對病患中止延命治療(消極安樂死),這也是基於醫學知識,所做的一種處置。這是醫生決定讓病患「自然死亡」的一種「作為」。 飛機上,齒科醫生決定救助緊急病患的行為,雖然值得尊敬,那卻不是醫生的義務。那頂多只能說是「不完全義務」。「不完全義務」與「完全義務」不同,即使不履行,也不會受到處罰。這是一種擁有選擇餘地的自發性義務。如果飛機上,有心臟病的專門醫生,那位醫生就有救助緊急病患的積極義務。義務的範圍隨著行為者的能力而伸縮。因此擁有介入能力的大國,負有積極義務。中美的和平國家哥斯達黎加,對盧旺達的悲劇不負有積極義務。然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就不一樣了。大國就像飛機上的專門醫生。大國如果看見別人的困境,而視若無睹,就違反了義務。 「善行原理」的對象,並不限於民族紛爭,天災或饑荒也包括在內。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因為喝不衛生的水而死亡的兒童數目,每年高達180萬人,遠超過因為武力紛爭的犧牲者數目。盧旺達因為民族屠殺的犧牲者數目為100萬人。180萬人顯然比100萬人多出許多。而且180萬人是「每年」。因此,人道介入主義者只注意民族紛爭,不是正確的態度。 其實,人道介入只是暴力的一種。無論是基於什麼理由,通常,暴力會引來另一個暴力。德國哲學家亞蘭特說︰「暴力會改變世界,最明顯的改變是讓這世界更暴力!」 事實上,阻止侵害人權,不一定要靠戰爭。例如,可以由聯合國總會或安理會,通過指責決議或調停交涉或凍結海外資產。國際社會就曾經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予以勸說和制裁,最後獲得成果。此外,還可以允許獨裁者亡命第三國,或赦免獨裁者所犯的罪。加上,紅十字會等國際組織也可以前往現場,減少侵害人權產生的傷害。 長期而言,治本之道是縮減世界的軍備,以減低暴力的使用。現在很多紛爭國家的武器都由大國提供。美國和俄國的武器輸出佔全世界的三成,這兩國應該受到更嚴厲責備。如果沒有人提供紛爭國家武器,相信情況會改善。有些大國一開始提供紛爭國家武器,後來又人道介入。這只是一種偽善,讓人不恥。 冷戰結束以後,民主陣營獲得了勝利,「民主和平論」(On Democratic Peace)也就成了當前國際和平的主要論述。「民主和平論」認為民主的體制有助於和平,民主國家間將不會發生戰爭。 如果國際紛爭是一種病,勢力均衡和集團安全保障就是一種藥。但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之道或許要等全世界的國家都成為民主國家吧! (全文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和平主義(5)

和平主義(5) 1990年代之後,國際社會發生新的現象。冷戰結束後,大家以為世界秩序從此會很安定。實際上卻非如此。南斯拉夫解體後,發生「民族淨化」的慘劇。非洲的盧旺達也發生「集體屠殺」的慘劇。日本當時有人認為,其他國家發生人道危機時,日本應該與西方先進國一樣,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例如,政治人物小澤一郎便主張日本應該放棄一國和平主義,成為「普通的國家」。具體來說,就是將自衛隊投入戰場,善盡符合日本國力的國際義務。 冷戰結束後,到本世紀初,各國發生的紛爭有116件。其中89件是內戰,20件有外國介入。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想法,認為為了阻止侵害人權,行使武力是正確的。現在我們之所以必須使用暴力,不是為了維持國家主權或安全保障,而是為了阻止他國所發生的侵害人權。這稱為「人道介入」。有時候,沒有聯合國的許可,也軍事介入。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為了阻止南斯拉夫發生的阿爾巴尼亞住民的人權受侵害,沒有聯合國的許可,就於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Serbia)。為什麼沒有聯合國的許可呢?因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與俄國反對介入。 1990年代之後的國際社會,與冷戰時期的國際社會截然不同,和平主義者若像以前一樣固執於非暴力,就無法因應這個新局面。以往針對戰爭與和平的議論,是「進行戰爭可以保衛自己的人民嗎?」現在的新課題是「進行戰爭可以保護其他國家的人民嗎?」或許,和平主義的致命弱點是如何因應人道危機。因此,批判和平主義的急先鋒不是正戰論,也不是現實主義,而是人道介入主義。為了阻止他國發生的侵害人權,光靠非軍事手段行不通,有時必須使用武力。前加拿大自由黨黨主席說︰「當我們的對手是像希特勒、史達林或海珊之類的人物時,無法用和平外交解決問題。」 對和平主義者而言,與人道介入主義者交手,比與正戰論者或現實主義者交手還棘手。 現在,人道介入主義獲得許多政治家和知識份子的廣泛支持,和平主義居劣勢。 人道介入主義者贊軍事介入的理由是「善行原理」。「善行原理」就是對苦難的人必須行善。例如眼前有一個小孩快要溺死,你大概會去救他吧!對他國所發生的侵害人權,我們也是如此。人道介入主義者的出發點就是這種純粹的利他心。 然而,當面臨人道危機時,和平主義者仍舊有貫徹非暴力的理由。那就是,人道介入既然是一種軍事力的行使,必然多少會產生人命的損失。如果我們站在非暴力義務論的觀點,我們應該無條件遵守「禁止殺人」。 和平主義者之所以寧願選擇非暴力,而不是軍事介入,是因為軍事介入和戰爭一樣,都是殺人。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轟炸塞爾維亞,造成許多平民死亡。而且轟炸行動反而使塞爾維亞人加快屠殺阿爾巴尼亞住民。不只是人道介入,所有的戰鬥行為,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都會對平民造成死傷。為了救助無辜人民,卻讓其他無辜人民死傷,造成另一個問題。 可是若不軍事介入,代價也很可觀。例如盧旺達的內戰,只花了數個月,就產生100萬人的犧牲者。 因應人道危機通常會陷入兩難的困境。那就是︰ 甲.由於軍事介入,產生無辜人民的犧牲。 乙.由於軍事不介入,產生無辜人民的犧牲。 如果必須選擇一樣,人道介入主義者會選擇「善行原理」。不是迴避甲,而是選擇乙。相反的,和平主義者會優先選擇「無危害原理」,「無危害原理」就是指禁止殺人。不是阻止乙,而是選擇迴避甲。的確,「必須救人」戒律與「禁止殺人」戒律,都是基本的道德原則,都無法輕易放棄。 對人道介入主義者而言,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兩難困境,那就是「二重結果說」。所謂「二重結果說」,意思是一件為了行善的行為,卻意外地產生惡的副作用,這時產生惡的行為這事可以免責。發生甲的確是不幸的事,但那是為了阻止乙,而產生惡的副作用。因此可以免責。 人道介入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最大的不同,是「善行原理」(救人)與「無危害原理」(禁止殺人),哪一種優先? 聖經「路加福音」10章25-37節記載善良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便是這種想法的由來。例如,飛機上傳來空中小姐的廣播︰「各位客人中有沒有誰是醫生?」因為有一位乘客心臟病發作,需要急救。不巧機內沒有專門醫生。一位齒科醫生便自告奮勇地答應救人。然而卻失敗了。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責備齒科醫生的善意。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誰也不願出來救人,那位乘客必死無疑。 「善良撒馬利亞人之法」就是面臨這種緊急情況的時候,當有人以利他的心態,盡最大力量救人時,即使不幸失敗,也不需要負失敗的責任。如果沒有「善良撒馬利亞人之法」,齒科醫生的行為不但不會獲得稱讚,反而可能吃上官司。 人道介入主義者就像這位齒科醫生,即使不幸發生甲,也不需要負失敗的責任。相反的,和平主義者就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什麼事都不敢做的膽小鬼。就這點來看,非暴力的乙,比軍事介入的甲,罪過更大。 還有一個例子。醫生對罹患絕症,無藥可醫的病患,讓他服食毒藥,使他早點死亡,脫離病痛。這稱為「積極安樂死」。很多國家都不允許有這樣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同樣的病患,中斷延命治療,間接地使他早點死亡,脫離病痛。這稱為「消極安樂死」。這樣的行為就不算違法。為什麼後者被允許,前者不被允許?因為後者「消極安樂死」停留在「不作為」的範圍內,前者「積極安樂死」卻越過「作為」這條線。 由這點來看人道介入主義,甲是作為的結果,乙是不作為的結果。作為比不作為,罪過更大。因此,面臨緊急情況的時候,迴避甲而選擇乙,比較妥當。就這樣,和平主義者得到與人道介入主義者截然不同的結論。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和平主義(4)

和平主義(4) 近代政治的現實主義之祖是馬基維里(Machiavelli 1469-1527)。他在「君主論」裡寫道︰「人類社會無情而現實,因此若要避免戰爭,追求和平,訴諸正義或道德,沒有用。尤其國際社會講究的是赤裸裸的力量,責備別人侵略或殺人根本無濟於事。若要和平,不能靠講話,要靠實力。」 對現實主義者而言,主張放棄戰爭與不擁有武力的和平主義者,雖然崇高但卻只是虛幻。他們認為各國都想擴大自己的權益,處在這樣的世界,自動拋棄武力等於是自殺行為。和平主義者看到的是空想的世界,不是實際的世界。 現實主義者雖然批評和平主義,但絕不是贊美戰爭。現實主義者也深深憂慮戰爭的悲慘,希望盡可能避免戰爭。雖然有時候現實主義者認為戰爭很難避免,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喜愛戰爭,勝過於和平。現實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一樣,都希望和平。只是現實主義者主張為了達成和平,不得不採取暴力手段。 現實主義者的思考邏輯如下︰ 1.世界上沒有中央政府,處於無政府狀態。 2.在這個無政府狀態的世界,國家最重要的目的是生存下去。 3.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力量」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手段。 國家處於國際社會,和個人處於國內社會,截然不同。我們處於國內社會,生命受到保障,遇到歹徒可以報警,也可以告上法院,因為有政府作你的後盾。然而在國際社會,卻沒有世界政府,遇到暴力,無法報警。因此,現實主義者認為在國際社會上必須自助。在國際社會,談善惡、正義不正義,都無濟於事。 這種現實主義在當今國際社會相當有說服力。可是從和平主義的觀點來看,還是有一些疑問。第一個疑問是「國家最重要的目的真的是安全保障嗎?」第二個疑問是「力量真的是追求安全保障時必要的手段嗎?」 首先來談第一個疑問。美國的現實主義者Morgenthau (1901-)認為「想要生存的衝動、繁殖的衝動、支配的衝動」都是人類共同的。國家也是如此。對國家而言,生存就是道德。Morgenthau反對將國際社會分成自由主義對極權主義,這種善惡二元論。Morgenthau國際關係就是各國為了安全保障,展開的權力鬥爭。他寫道︰「美國的對外政策,不能是想要把某種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或是保護某種政治制度,對抗邪惡。美國的唯一目的是國家的安全保障。」 現實主義者認為「若是希望和平,就做好戰爭的準備!」因為各國若做好戰爭的準備,任何國家都無法輕易對其他國家動手。這樣就會達成某種和平。雖然大家會製造武器,但卻不使用。對現實主義者而言,這種勢力均衡的狀態就是和平。但是為了防衛自己而增強,有時會成為他國的威脅。甲國增強力量,刺激乙國,乙國也跟著增強力量。結果,甲國無論如何追求安全,永遠也無法獲得保障。這是依賴暴力手段來達成安全保障的悲劇。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是因為預定用來防衛的力量,以及預定用來攻擊的力量,從他國看來,無法區別之故。 1990年左右,出現新的國際關係論「構成主義」。「構成主義」主張影響國家行動與形成國際關係的主因,不是力量,而是觀念或印象。例如美國增強軍力,雖然會對古巴產生威脅,卻不會對加拿大產生威脅。為什麼?因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有互相不攻擊的信賴關係。 對現實主義者而言,和平主義者太過樂觀。1938年,希特勒為了擴張德國的權益,要求捷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英法兩國為了避免歐洲發生戰爭,便在慕尼黑會談時答應希特勒的要求。然而這個懷柔政策並沒有讓希特勒的野心稍減,反而鼓舞了希特勒繼續對外侵略的野心。結果慕尼黑會談一年後,納粹德國侵略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用這個歷史經驗可以充分批評和平主義。讓步無法阻止希特勒的野心。必須以暴力來對抗暴力。在任何時代都有「無賴國家」。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演講道︰「我明白甘地和金恩牧師的信念太天真。身為國家元首的我,在就任總統時,就宣誓要防衛國家。我不能靠甘地和金恩牧師的信念引導我。我面對的是現實的世界。當美國人民受到威脅時,我不能視若無睹。這個世界存在著邪惡。非暴力運動無法阻止希特勒的軍隊。」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主義者也曾經構想過更徹底的世界政府或世界聯邦。這是限制各國的主權,成立更高的權威。 羅素、愛因斯坦、湯川秀樹等人都贊成世界聯邦運動。1948年,芝加哥大學校長等人也擬定世界憲法草案。 但是,現在聯合國都還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談世界聯邦或世界憲法,或許言之過早。 和平主義者提議當國家遭受實際侵略時,可以採取「市民防衛」。「市民防衛」的主角不是軍隊,而是市民。「市民防衛」不是在境外擊退侵略軍,而是在境內擊退侵略軍。具體的方法有示威遊行、非暴力抗議、抵制,以及讓侵略軍感到被輕蔑和被厭惡,讓侵略國覺得佔領是一個成本很高的政策。事實上,納粹德國佔領歐洲各國時,許多國家就採取「市民防衛」。例如,丹麥知道用軍事力量打不過納粹德國時,便一方面投降,一方面在國內進行不合作運動。挪威也採取非暴力抵抗。 但是「市民防衛」若要成功,必須有幾個條件。1.國內必須團結。2侵略國必須遵守戰爭規則。3. 必須覺悟時間可能拖長,要長久忍耐下去。 甘地曾經建議瑞士解除武裝。人家問他︰「如果他國派軍隊侵略,怎麼辦?」甘地回答︰「由男女老幼築成人牆,讓侵略者踏著這些男女老幼的屍體前進!」但是要人民做這麼大的犧牲,畢竟不太可能。 1991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引起灣岸戰爭。當時日本援助130億美元給英美等多國籍軍。日本以憲法禁止自衛隊到國外活動為由,不參加直接的軍事活動。結果引起同盟國的不滿,嘲笑日本此舉是「支票外交」。日本國內因而有人認為明示「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讓日本在進行國際貢獻時,綁手綁腳,是否應該考慮修改?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和平主義(3)

和平主義(3) 決定開戰的人,幾乎自己都不上戰場。然而,大多數人民雖然認為戰爭很不划算,卻不得不上戰場。 因此,歸結主義者為了實現和平主義,認為必須讓人民的聲音反映在政治上。他們認為一切事物中最危險的戰爭,如果沒有全體人民的贊成,絕對不能進行。戰爭對人民既然弊多於利,如果人民有決定權,一定會慎重判斷。因此和平優先主義者認為民主主義的政治體制是世界和平的關鍵。這稱為「民主和平論」。 1946年,日本共產黨議員野坂參三對首相吉田茂質詢時說︰「戰爭有2種類型,1種是非正義的戰爭,日本帝國主義者於918事變後發動的一連串侵略戰爭就是非正義的戰爭。被侵略的國家,為了防衛自己的國家,而進行的戰爭,可稱為正義的戰爭。因此,中國、英、美和其他同盟國所進行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 這是典型正戰論的思考模式。正戰論者認為不應該否定一切戰爭。因為侵略戰爭固然不對,但是也有被侵略國所進行的自衛戰爭。例如,西方人認為打倒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戰爭」。以最近來說,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後,有60位美國知名知識者共同宣佈與恐怖份子的戰爭是「正戰」(Just war)。 正戰論的起源是基督教。耶穌基督主張「愛你的敵人,為迫害你的人禱告」,基於這種徹底非暴力的精神,初期的基督徒在嚴厲鎮壓下,仍舊堅持殉教的態度。然而這個特徵在基督教普及後,逐漸喪失。後來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羅馬帝國面臨危急存亡之秋。基督徒能否當兵打仗成為一大問題。奧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張有些戰爭可以被允許。他試圖在基督教非暴力的教義,與羅馬帝國人民必須當兵,之間取得平衡點。 18至19世紀的時候,人們認為由於沒有國際判定者來判斷某個戰爭是否正義,因此出現無差別戰爭觀。 國家的滅亡是否與個人的死亡同類?答案是「否」。假設甲國侵略乙國。乙國是自衛國。 第一,乙國並不是乙國人民權利的唯一保障。侵略國甲國並不是要消滅所有的乙國人民。甲國可能只是要顛覆乙國政府,趕走領導人而已。因此乙國人民可以轉而請求甲國保護他們。 第二,自衛國乙國並不一定是乙國人民的最佳保護者。一開始乙國人民或許依賴乙國,但是如果乙國政府不顧人民可能蒙受的傷亡與損失,強行對甲國進行自衛戰爭,那麼乙國人民可能會考慮投降,而非自衛。法國的人權宣言明白指出︰設立國家的目的是要保全個人不會被消滅的自然權。若是如此,那麼政府為了防衛領土與主權,而要求人民犧牲,就違反了當初設立國家的目的。 我們怎麼知道這場戰爭是自衛戰爭?因此它是正戰?通常交戰國雙方都宣稱︰「自己是侵略的被害者,自己只是正當行使自衛權而已。」 這種情形一直煩惱正戰論者。戰爭的正或不正,如何判斷?例如,1982年的福克蘭島紛爭,交戰國的英國與阿根廷都說對方侵略。福克蘭島位於阿根廷東方近海,雖然1833年之後就被英國支配,但是阿根廷一直主張領有權。阿根廷當時的軍事政權搖搖欲墜,為了讓人民的不滿轉移對象,便強行派兵佔領福克蘭島。英國立刻展開反擊,在短期間內就打敗阿根廷。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阿根廷先侵略,英國行使自衛權。但是福克蘭島離英國非常遙遠,卻是英國的領土。這顯然是殖民地時代的遺產。對南半球各國而言,這不是愉快的事。中國和蘇聯也支持阿根廷。 像這樣子,兩國互相主張自己是正當時,現在的國際社會有沒有裁判不偏不倚的判斷是非?如果聯合國能扮演這個角色,那是最理想,可惜現在的聯合國還沒有這個能耐。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國際社會上,任何人看了都知道是侵略戰爭,可是政治領導人卻強詞奪理說那是「自衛戰爭」,欺騙人民。在近代的民主國家,一國的戰爭必須獲得輿論的支持。然而問題是,我們對戰爭的資訊,只能間接地透過媒體或政府得知。政府可能誤解敵國的意圖,可能隱瞞對自己不利的資訊,可能對紛爭問題缺乏正確的歷史認識。 政府操作輿論的手法有下列幾種︰ 1.我們不想戰爭。 2.但是敵人想戰爭。 3.敵人的政治領導人像惡魔。 4我們不是為了領土或霸權而戰,我們是為了偉大使命而戰。 5.我們或許因為犯錯而損失,但是敵人卻施展殘暴行為。 6.敵人使用卑鄙的武器與戰略。 7.我們的被害小,敵人的被害大。 8.藝術家與知識份子都支持這場正義戰爭。 9.我們的立場正義而神聖。 10懷疑這個正義的人是背叛者。 政府一旦決定開戰,就開始操作資訊,正當化自己。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納粹德國也是採取這種手法,強調自己的正當性。美國打越戰時,以和南越集團自衛權的名義參戰。美國於1981年干涉尼加拉瓜,以及於1983年侵略格林納達的藉口都是行使集團自衛權,或保護在國外的美國人。前者被國際法庭認定違反國際法,後者被聯合國決議強烈指責。伊拉斯莫斯(Erasmus 1466-1536)說︰「有誰不認為自己站在正義這邊?」 要區別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很困難。至少一般人很難判斷。如果要把這個問題交給專家判斷,我們怎麼知道專家的判斷沒有錯誤?而且過去的許多不正義的戰爭,都被偽裝成正義的戰爭。 美國的神學者尼伯(Niebuhr1892-1971)原本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但是,後來他看到當時的基督教和平主義者支持美國的孤立政策,對英國見死不救,非常憤怒,轉而強烈主張對自由與文明之敵納粹德國採取軍事行動。 和平主義者之所以迴避暴力,是因為不願沾污自己的手,想潔身自愛、獨善其身,而不是為了社會,因此,尼伯認為「非暴力是沒有責任感」。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和平主義(2)

和平主義(2) 和平主義又可分成2種類型,1種是托爾斯泰式具有宗教性質的和平主義;另1種是羅素式具有實利性、世俗性的和平主義。前者可稱為「絕對和平主義」,後者可稱為「和平優先主義」。「絕對和平主義」必須忠實於自己的良心,拒絕服兵役便屬於這種「絕對和平主義」。「絕對和平主義」起源於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因為基督教主張非暴力和不抵抗主義。 「和平優先主義」起源於19世紀,1815年之後,美英兩國相繼設立反戰和平協會。參加這種運動的人是基於世俗動機。「和平優先主義」的第一個起源是自由主義。第二個起源是主張「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家穆勒(James Mill,1773~1836)就說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補償戰爭中的破壞。個人的創造性努力,趕不上戰爭的巨大消耗。繁榮的種子也被侵蝕殆盡。」戰爭是人民幸福之敵,所以功利主義者強烈支持反戰和平運動。 第三個起源是以解決貧困和貧富懸殊問題為目的的社會主義。 非暴力雖然是重要價值,卻不是唯一價值。如果一切價值都能一舉實現,就不需要政治了。政治經常是互不相容的各種價值,通過交涉與妥協之後成立。 對和平主義者而言,反對戰爭的理由很清楚,因為戰爭就是殺人,而殺人就是罪惡。但是有一個疑問︰如果戰爭就是罪惡,那麼文明國家的政府為什麼不立即禁止戰爭呢? 任何文明國家為了禁止殺人,都訂有法律。但是在多數的國家,士兵是一種職業,在一些國家,當兵還是一種義務。國家一方面在國內禁止使用武器,禁止殺人,嚴厲處罰殺人犯,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國家卻拿武器給士兵,容許士兵殺人,獎勵士兵殺人,甚至要求士兵殺人。 羅馬哲學家塞尼加(Seneca)問道︰「我們禁止殺人,卻視戰爭中的殺人為名譽。偷偷殺人,要處死刑,穿上司令官的外套殺人,我們就給予稱讚。」 「為什麼不能殺人?」這個問題有種種答案,其中之一是「因為錯就是錯!」 在判斷這種問題時,有「義務論」和「歸結主義」可供參考。「義務論」就是在判斷某種行為是否正確時,以那種行為本身來判斷。「歸結主義」就是在判斷某種行為是否正確時,以那種行為引起的結果來判斷。在問「為什麼不能殺人?」這個問題的時候,歸結主義者會回答︰「因為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不划算。」義務論者會回答︰「因為殺人就是不對,沒有任何藉口。禁止殺人是我們無條件的義務。」 以下是膾炙人口的小測驗︰ 情況1︰你是路上電車的駕駛員,電車正以時速96公里的速度前進,突然你看到前方有5位工人在工作,你想煞車,卻發現煞車不靈,想到5位工人就要被電車撞死,你心急如焚。突然你看到右側有待避鐵路(待避鐵路就是在只有一條鐵路上行駛的電車,碰到對面有另一輛電車行駛過來時,可以暫時開到待避鐵路,等對方通過。) 可是待避鐵路上有1位工人正在工作,只有1位。你如果將電車開向待避鐵路,那位工人會被撞死,但是5位工人卻會得救。你會怎麼辦? 情況2︰你不是路上電車的駕駛員,而是站在天橋上的旁觀者。你看到前方有電車急駛而來,電車前方有5位工人在工作,你發覺電車無法煞車,眼看5位工人就要被電車撞死,你心急如焚。突然你看到旁邊有一位胖子,你如果將那位胖子推到鐵路上,就可以阻止電車往前進。這麼一來,那位胖子必死無疑,但是5位工人卻會得救。你會怎麼辦?(你太瘦,即使自己跳下去,恐怕也無法阻止電車往前進。)將那位胖子推到鐵路上是正確的行為嗎? 在這2個情況,義務論者與歸結主義者的意見尖銳對立。歸結主義者認為1人死比5人死還好,因此會選擇犧牲1人,救5人。義務論者則認為生存者或犧牲者的數目並不影響行為的評價。即使為了救助5人,犧牲1位無辜的生命,仍舊是殺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贊成義務論。英國哲學邊沁則贊成歸結主義。 哲學家Narveson認為和平主義者具有矛盾,他指出︰ 1.每個人擁有不可侵犯自己生命的自然權。 2.當自己生命受到威脅時,有排除那威脅的權利。 3.然而,和平主義者雖然肯定第一命題,卻否定第二命題。 4.因此和平主義者矛盾。 和平主義者厭惡暴力的心情可以了解,但是避免所有的暴力,就可以尊重人命嗎?有時候,正當防衛也可以尊重人命。和平主義者一邊倡導尊重人命,一邊坐視人命遭受威脅。這在邏輯上講不通。 當他國主動對我國發動戰爭時,在戰場上的殺人可以免責,因為那時候的殺人是國家自衛行為的一部分。 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1991年,以美國為主的多國籍軍,以壓倒性的軍力攻擊伊拉克,並且在短期獲得勝利。聯合國已經判定伊拉克為「破壞和平」,因此沒有人懷疑多國籍軍攻擊伊拉克的正當性。然而戰爭的第一個被害人,並不是伊拉克政府,而是伊拉克人民。一位伊拉克人民,不管他是否選擇這個政權,也不管他是否贊成戰爭,他也可能是戰爭的被害人。 日本的政治學者丸山真男寫道︰「在現代的戰爭,交戰國雙方雖然都以消滅敵國的政府為目的,並且不斷強調不以對方人民為目標,但是實際上,由於用轟炸機空襲之故,政府要人都躲到安全的地方,受害最嚴重的反而是無辜的民眾。」 在戰時國際法中,有「保護非戰鬥員」的想法。這個想法認為戰爭時,故意殺害一般平民是最嚴重的罪惡。例如日內瓦條約51條為「不能攻擊一般平民」「禁止無差別攻擊」。保護非戰鬥員是和平主義者反對戰爭的主要理由,因為在現代的戰爭,幾乎不可避免的,一般平民多多少少都會遭受被害。 為什麼戰爭不符合「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卻還會發生呢?對和平優先主義者而言,主要理由是,大多數人民的聲音並沒有反映在政治上。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和平主義(1)

和平主義(1) 俄羅斯的托爾斯泰與英國的羅素都是偉大的和平主義者。托爾斯泰是虔誠的基督徒,由於發表反戰作品,時常遭到禁止出版的處罰。他主張無政府主義,但是卻不贊成巴枯寧主張的暴力革命。他自始至終主張不抵抗主義。 羅素則是無神論者,他由於倡導反戰和平運動,而失去大學教職。1955年,羅素與愛因斯坦發表廢除核子武器宣言,宣言的簽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學家,其中10人均為諾貝爾獎得主。1967年,羅素控告美國在越戰中的犯罪,這稱為「羅素法庭」(Russell Tribunal)。羅素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一次入獄;因為反對英國的核子政策,而第二次入獄。 古羅馬的正戰論者奧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說︰「就像沒有人不喜歡愉悅一樣,也沒有人不喜歡和平。」 所謂「和平主義」,就是用和平的手段,達成和平的目的。所謂「和平的手段」,就是非暴力手段。即使採取和平的手段,很難解決問題,或是會產生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和平的手段仍舊有其價值。即使敵對者以暴力相向,依然如此。面對暴力,不以暴力反擊,這是和平主義的真諦。在國際關係上,和平主義就是否定戰爭。即使遭受其他國家的侵略,也不以武力反擊,必須盡一切外交努力來解決問題。和平主義者否定自衛戰爭的正當性。 對這種倡導非暴力的和平主義者,典型的批判是︰如果你的家人或情人,在你面前,快要被歹徒攻擊時,你還能堅持你的信念嗎?假如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允許自己以暴力手段攻擊歹徒,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用同樣的理由,為了防衛祖國,而加入戰爭呢? 和平主義有很多種,最極端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採取暴力,包括個人的正當防衛。一般而言,和平主義可分成2種,1種是無條件的和平主義,另1種是有條件的和平主義。主張無條件和平主義的人,必須具有非常強烈的信念才行。這種非常強烈的信念時常以宗教的方式顯現,所以往往可以顯現在基督徒(例如托爾斯泰)的行為。對他們而言,非暴力不是選項之一,而是真理。 耶穌基督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非暴力就是耶穌基督這段話的實踐。 另一方面,非暴力並不是不抵抗,有時也是一種抵抗。透過徹底的非暴力,讓對方產生心理壓力,而改變對方的行為。這種和平主義可以甘地為代表。對甘地而言,非暴力是一種戰鬥的手段。他說︰「非暴力不是對惡者完全屈服,而是以全心全靈抵抗壓抑者的意志。」甘地的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美國的反人種差別黑人領袖金恩牧師。 有條件的和平主義者認為非暴力是原則,但也有例外情形。如果徹底採取非暴力,結果會產生極大的被害時,也容許使用暴力。許多和平主義者都傾向於這種有條件的和平主義。例如,羅素雖然一輩子從事和平反戰運動,卻不是托爾斯泰那種無條件和平主義者。他認為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是必要而且是正當的戰爭。因為讓希特勒為所欲為的罪惡,太過巨大,因此不應該允許貫徹非暴力。羅素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個時候以及後來,我都不認為所有的戰爭都是錯誤。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必要的,因為情況不同。」 無條件和平主義者在和平主義者當中,屬於少數派,他們擁有堅強的信仰。 為了保護家人或情人而武裝自己,屬於私人範疇;為了保衛國家而贊成或加入戰爭,屬於公眾範疇。 和平主義也可以如此分類︰ 1.普遍和平主義︰在私人範疇和公眾範疇都採取和平主義。 2.私人和平主義︰在私人範疇雖然採取和平主義,在公眾範疇則採取非和平主義。 3公眾和平主義︰在私人範疇雖然採取非和平主義,在公眾範疇則採取和平主義。 首先來看普遍和平主義。普遍和平主義是無論對象是什麼,都必須貫徹非暴力,沒有絲毫妥協。.即使自己所愛的人,正要被歹徒攻擊,也不允許使用暴力,對付歹徒。同樣的,即使國家遭到他國侵略,也不允許加入戰爭。例如,托爾斯泰認為國家應該放棄戰爭。個人間的爭執也絕不應該訴諸暴力。因為歹徒也是人,說不定有悔改的一天,若使用暴力,對付歹徒,讓他死亡,便是永遠剝奪了他悔改的機會。對基督徒而言,這就是罪惡。托爾斯泰甚至認為即使歹徒正要攻擊自己的兒子,也不應該殺害歹徒。 再來看私人和平主義。古羅馬的神學者奧古斯丁便是主張私人和平主義。他甚至認為遭受歹徒攻擊時的正當防衛也不應該。 再來看公眾和平主義。公眾和平主義主張當遭受歹徒攻擊時,可以採取暴力,對付歹徒。甘地就是屬於公眾和平主義。 有一次,兒子問甘地︰「父親被歹徒攻擊到快要死亡時,如果自己也在場,應該見死不救呢?還是採取暴力,對付歹徒?」甘地回答道︰「採取暴力,對付歹徒是兒子的義務。」 普遍和平主義者托爾斯泰,基於自己的信念,最後支持無政府主義。對他而言,政府的一切活動,包括警察活動,都是暴力。所以最好能廢除政府。他說︰「真正的基督徒主張破壞國家。」 主張非暴力的基督教,與暴力裝置的國家,永遠不會有交集。對托爾斯泰而言,「基督教國家」這句話,和「黑色的白鳥」、「強迫性自願」一樣,都是矛盾語。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和平主義者都支持無政府主義。主張廢除警察活動的和平主義者還是屬於少數。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歷史和解之旅(7)

歷史和解之旅(7) (昭和天皇是執行長) 美國歷史學家兼大學教授赫爾伯特﹒比克斯(Herbert P.Bix)完成了《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一書。該書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並獲得了2001年普利策新聞大獎中的傳記類獎項。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昭和天皇知道嗎?知道的話,有何反應?由於資料不全,比克斯並未深入探討。他只用推測的語氣寫道︰「近衛文麿政權知道南京大屠殺,昭和天皇應該也知道才對。」 比克斯也認為昭和天皇曾經2次拒絕,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如果昭和天皇能夠接受波茨坦宣言,讓日本早一點投降,就可以挽救許多日本人的生命,當然就不會發生長崎、廣島的悲劇。 戰後,盟軍認為昭和天皇像女王蜂一樣,可以安定日本,因此不追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比克斯在書中將昭和天皇的虛像一張張剝下,露出昭和天的實像。結果顯示昭和天皇不是軍方的傀儡,他擁有自己的意思,並且能夠下重要的命令,可以說昭和天皇就是日本這家企業的執行長(CEO)。但是日本人在戰後拒絕承認這樣的昭和天皇實像。因為,如果不追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日本人民當然也不必負起戰爭責任。 (中國沒有餘力與日本為敵,日本亦然) 由於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又趨向冷淡。在中國國內,有些人認為中國應該超越中日歷史問題,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1951-)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3年陜西省西安的西北大學發生日本留學生的短劇事件,事情的經過是這樣︰ 2003年10月29日晚,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外語文化節閉幕晚會。當時在校的日本籍老師剛田以及包括野田直樹在內的三名留學生有一個表演節目。在之前的排練中,他們的並未有表明將會演出當晚的表演內容。在當晚的表演過程中,他們的胸前佩戴紅色胸罩,並裝有紙屑以在表演中撒出,腹部用繩子系著倒扣的紙杯。有傳言指他們身上貼著「這就是中國人」的字條,並在表演中大喊侮辱中國人的話。直至結束他們的表演維持了5分鐘。 第二天也就是30日早上,大批本校學生圍住留學生公寓。有女學生在該建築牆上貼上表明此事的大字報,校方領導要求該女生撕下大字報遭到拒絕。下午4時,校方開始封鎖校園。校長宣布開除參演的日本老師和學生,但圍住留學生公寓的中國學生要求日本人親自出來道歉,雙方陷入僵局。部分學生更衝入留學生公寓,將攔阻的工作人員拉出來扔進水池。有學生被校方安全人員扣留。同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等校學生得知此事後開始籌備上街遊行活動。 晚上8時,部分西北大學學生上街遊行,向市民派發傳單說明此事。晚上10時學生派出代表,帶著國旗向校方表明他們的行動是出於愛國,再次要求相關日本人當面出來道歉並釋放扣留中國學生。校方拒絕。11時左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聲援學生衝進西北大學,向西北大學校方領導提出同樣要求,遭拒絕後雙方發生衝突。最終中國學生群衝進留學生樓將部分日本人拉出來,但後來日本人在校方保護下離去。西安市的防暴警察也到達現場,情況開始受到控制,當時的陝西省教育廳廳長到場呼籲中國學生返回宿舍,但仍有部分西北大學本校學生滯留。 31日西安各高校封閉,但仍有學生上街遊行。遊行隊伍除了到各高校尋找聲援的學生外,還將長安北路與二環南路交錯的立交橋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的門窗打爛。 時殷弘認為這個事件可能是中日關係的轉機。這個事件顯示出中國社會充滿反日情緒,同時也讓中國的政治領導人認識到反日情緒太高漲的危險性。一直以來,中國的政治領導人對國內問題的批評,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對美國和日本的批評,則予以縱容。因為若對美國和日本的批評予以限制,會被罵沒骨氣。但是中國若想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問題上就必須教育人民。 前中國駐日大使楊振亞(1928 - )接受「中國青年報」訪問時,說︰「必須防止不健全的民族主義。」 當西北大學發生日本留學生的短劇事件時,陜西省政府擔心日本企業今後會不願到陜西省投資。 時殷弘如此寫道︰「如果中日兩國繼續互相憎恨下去,對中國的未來相當危險!」 時殷弘同時也對中國的日本研究者提出批判。他寫道︰「許多日本研究者並沒有將日本的實際情況介紹給人民,也沒有對政策當局提出逆耳忠言,這樣對國家沒有好處。與此相反,美國研究者則貼近現實,會對政策當局提出逆耳忠言,因此他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就遠大於日本研究者。」 時殷弘又寫道︰「一些日本研究者面對國內時,擺出鷹派的臉孔,面對日本時,又擺出鴿派的臉孔。」 江澤民的對日觀是日本不會改變,如果不讓日本反省,日本將來說不定又會侵略中國。日本的首相越是參拜靖國神社,江澤民越是得意地說︰「看吧!我就說日本不會改變。」 但是,時殷弘寫道︰「中國沒有餘力與日本為敵。」 的確如此,不過,可以再加一句︰「日本亦然。」 前幾年,針對亞太歷史問題,於東京召開國際會議時,前南韓外交次長李時榮說︰「歐洲有共同的歷史教科書,亞洲難道不能有嗎?」李時榮的確提出了重要問題,但是以現在的狀況而言,這種構想不可能實現,光是看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就知道這種構想不可能實現。 ★ 我在日本一橋大學留學時,有一次學校校慶,主辦單位舉辦各社團表演節目,我因為是留學生,身分特殊,主辦單位便邀請我擔任裁判之一。有一個社團的表演節目充滿性暗示,相當低俗。表演完畢,主辦單位請我講評。我透過麥克風說︰「這是我到日本留學後,學到最多的一次。」說完,在場學生哄堂大笑。事後,一位日本朋友告訴我︰「你會用日語說笑話,可見你的日語功力非凡。」 我提這件往事的用意,是想說日本學生在諸如校慶這類特別的日子,會胡鬧、脫軌。我們中國人雖然正經八百,也不必對日本學生的胡鬧、脫軌太過認真,笑笑就好。 (全文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歷史和解之旅(6)

歷史和解之旅(6) (人間地獄盧旺達) 在非洲的盧旺達,1959年由多數族群胡圖族推翻了執政的圖西族國王;1962年告獨立,成立盧旺達共和國。 1962年獨立後,盧旺達充斥着胡圖族和圖西族的衝突。在幾年內,數千名圖西族人被打死,還有近十五萬的圖西族人流亡到周邊國家。更嚴重的是先進國家不承認盧旺達有民族大屠殺,因為一旦承認,聯合國規定的「犯人道罪」,就必須負起處罰的義務。 電視畫面上出現口渴卻沒水喝的小孩哭泣的表情,這真令人心痛,因為不遠的地方就有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淡水湖。 (非洲要求賠償) 2001年,聯合國反人種主義世界會議在南非的德爾班(Durban)召開。推動者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前愛爾蘭總統羅賓遜和非洲許多國家,批判往昔的奴隸貿易是「犯人道罪」,要求西歐各國為此謝罪與賠償。對此,北歐各國表示支持。 西歐各國從事奴隸貿易是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葡萄牙於1440年代在非洲的毛里塔尼亞開始了奴隸貿易。接著,荷蘭、英國、法國也紛紛加入。結果有1100萬非洲黑人被賣到美洲。 羅賓遜說︰「提出這麼久遠的事情,似乎很奇怪,但是我們認為應該將這個時代正式閉幕。而且這個時代的壓榨是犯人道罪,其影響現在還存在。我們應該考慮金錢賠償。」 然而,西歐各國卻強烈反對賠償,尤其是英國。英國政府認為︰「這的確是一場悲劇,但是當時的人卻不認為這是犯罪。以現在的價值觀套在那麼遙遠的過去,然後宣布這是犯罪。這樣很奇怪。」 西歐各國也不滿何以只以他們為標的?他們認為︰「在西歐還沒有從事奴隸貿易以前的1千多年,非洲就已經存在奴隸貿易。阿拉伯商人到非洲買奴隸,然後賣到全世界。事實上,從非洲賣到阿拉伯社會的奴隸數目為1400萬人,比後來賣到美洲的1100萬人還多!因此,尼日利亞應該向沙烏地阿拉伯要求謝罪與賠償。」 「經濟學人雜誌」的一位編輯寫道︰「如果說在奴隸貿易上,誰有資格要求賠償,那就是美國黑人的子孫,如果說誰必須付那筆賠償費,那就是當時將奴隸賣給白人的西非支配者的子孫。」 反人種主義世界會議的推動者最擔心的是,美國是否出席。一些美國黑人團體認為第一位美國黑人國務卿鮑威爾是最佳出席人選。但是布希政權認為,如果反人種主義世界會議以奴隸貿易問題為口實,批判猶太復國主義為人種主義,則美國將不出席。 1998年柯林頓總統到非洲訪問時,在塞內加爾的奴隸出口地發表演講道︰「克服奴隸制度是我們的歷史中最困難的一頁。」他在烏干達訪問時,也說︰「美國人獲得奴隸貿易的果實,是一種錯誤。」布希政權則很不滿柯林頓總統的這種「謝罪外交」。 有些人認為反人種主義世界會議不應該只把標的放在非洲,也必須批判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南美的黑人遭到差別的問題。但是印度政府卻強烈反對把種姓制度列入會議的議題。 烏姆杜爾曼戰役決定了蘇丹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就在烏姆杜爾曼戰役100周年紀念時,有記者問英國駐蘇丹的大使︰「要不要對蘇丹謝罪?」大使回答道︰「當然要謝罪,同時也要對英國為蘇丹建造道路、鋪設鐵路、設立學校、蓋醫院這些事也謝罪才行。」 對非洲各國而言,這種想法應該遭到譴責。 但是蘇丹在伊斯蘭政權成立後,也將1萬2千名黑人基督徒,當成奴隸賣掉。然而,非洲各國卻對此視若無睹。 (美國黑人的賠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2年,美國政府將西海岸的12萬日裔美國人,以「敵性國人」為理由,強迫收容在內陸沙漠地區。後來在日裔美國人鍥而不捨的爭取下,布希政權同意謝罪與賠償(每人2萬美元)。 黑人看到這種情形,也躍躍欲試。1923年,佛羅里達州的黑人居住區,發生由白人發動的集體屠殺。70年後,佛羅里達州政府承認「沒有事先預防,有過失責任」,而對4位生存者,每人賠償15萬美元,同時也賠償遺族的子孫。 1980年代末,黑人成立「全美黑人賠償聯盟」,展開要求賠償運動。 可是黑人賠償運動卻有許多問題。首先,賠償的對象不是被害當事人,而是被害者的子孫。對一般白人而言,為什麼自己要對3代或4代以前的黑人奴隸賠償呢?祖先犯的罪,子孫必須世襲嗎? 還有,賠償對象的基準如何設定?如果是黑人與其他人種的混血兒,也可以是賠償對象嗎? (悲情城市)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獲得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子獎」。「悲情城市」是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國民黨不喜歡這部電影,可以理解;但是民進黨也沒有積極稱讚,就令人費解。朱高正說︰「大概是電影中出現台灣人對不會說台灣話的傢伙(認定對方一定是外省人)一律痛打一頓,顯示出台灣的偏狹排外意識。這點讓民進黨不滿意。」經歷過日據時代的許多台灣人,很懷念那個時代沒有扒手,治安良好。戰爭結束後,日本老師要返回日本時,學生和家長都送日本老師到車站,相當感人。 台灣之所以會發生「二二八事件」,一個原因是台灣人對日本有好感,而與日本抗戰了8年的外省人,則認為台灣人的這種感情是「認賊作父」,而看不起台灣人。雙方對日本的看法南轅北轍,毫無交集之故。 (李光耀看日本) 李光耀的回憶錄「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新加坡的故事1965-2000」出版了。在書中,李光耀認為日本在戰後的經濟發展鼓舞了他,他寫道︰「日本做得到的事情,我們應該也做得到。」 李光耀遇到的日本人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是各界領導人,而是普通日本人。例如擦鞋匠、廚師或飯店的服務人員。他們對工作的敬業態度,讓李光耀深受感動。他喜歡的日本是職匠人的日本。 此外,李光耀也佩服日本人責任感強。日本企業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到新加坡投資。有一次該公司的一位日本員工因為錯估了成本,而讓公司遭到損失,那位員工愧疚而自殺。 李光耀寫道︰「我們對這件事感到震驚,因為新加坡人沒有責任感這麼強的人。」 李光耀也佩服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日本災民處變不驚的態度。李光耀寫道︰「當時日本完全沒有搶劫或暴動,這與1992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時,發生搶劫或暴動,截然不同。日本的公司努力提供災民食物、衣服和避難所,志工也陸續投入救災,連黑社會也助一臂之力。」 因此,李光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本統治新加坡的所作所為,而對日本恐懼,現在則對日本人尊敬與崇拜。 不過,李光耀認為日本的問題在政治,尤其是日本無法妥善因應的歷史問題。日本如果無法好好面對過去,鄭重謝罪,其他國家就會認為日本是一個不認為過去的侵略是犯罪行為的國家。他們就很難贊成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 李光耀對日本首相海部俊樹於1991年在新加坡的演講予以肯定。海部俊樹說︰「日本對過去的行為,深切感到痛心……」李光耀寫道︰「那個演講的內容是出自內心,但是那只是謝罪前一步而已。」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歷史和解之旅(5)

歷史和解之旅(5) 盧卡申科曾說︰「我會全神貫注不讓壞人橫行霸道,我的直昇機每天在空中注意。」又說︰「民眾期待有獨裁者!」還說︰「讓我們再出現一次史達林時代!」 然而盧卡申科的反動政策讓經濟萎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每幾個月派人來視察,每次都失望而返。 (列寧的木乃伊) 據蘇聯官方報告,列寧的死因是動脈硬化,然而有傳言說是梅毒。列寧去世後,他的遺體被做成木乃伊。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他的遺體也被做成木乃伊,放置在列寧旁邊。但是後來赫魯雪夫對史達林展開批判,史達林的遺體就於1961年,遷出列寧廟。當初決定將列寧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人就是史達林。列寧夫人雖然強烈反對,但是無效。史達林或許認為將列寧抬得越高,越有助於自己也搞個人崇拜。 蘇聯共產黨垮台之後,俄羅斯的報紙數次傳出要拆除列寧廟的消息,但是都遭到人民的反對。俄羅斯人對列寧還是相當崇敬。蘇聯時代,每年有150萬人參拜列寧廟,即使是現在,每年也有超過100萬人參拜列寧廟。 1997年,葉利欽說要將列寧的遺體埋葬,共產黨委員長立刻威嚇要動員數萬名黨員到列寧廟前集會抗議,葉利欽只好打退堂鼓。 在遺體上施加防腐劑,讓遺體變成木乃伊,是俄羅斯的專長。「克里姆林生物構造中心」就是負責這項工作的機構。每當全世界有獨裁者去世時,例如北韓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捷克的哥特瓦爾德,「克里姆林生物構造中心」就會幫這些獨裁者的遺體,做成木乃伊。這可稱為「木乃伊外交」。唯一例外的是毛澤東,中國人自己將毛澤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做成木乃伊的代價是多少?據說金日成的時候是30萬美元。 毛澤東去世後,站在毛澤東木乃伊前的衛兵,表情嚴肅,眼睛直視前方,動也不動。現在的衛兵,站的姿勢與眼神都柔和多了,顯示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出現成效。 (曼德拉與戴克拉克) 1989年,白人戴克拉克成為南非總統。半年後,曼德拉出獄。1962年,44歲的曼德拉因為呼籲對白人政權叛亂,而被捕入獄。曼德拉在牢獄中的最初16年,連報紙都被禁止閱讀。可是,每一位去監獄探訪曼德拉的人,都說曼德拉心中沒有絲毫的恨意。 戴克拉克於1985年擔任教育部長時,實施白人大學與黑人大學的徹底分離,因此被認為是人種主義者。 戴克拉克如何轉變心態,決定與黑人共存,不很清楚。不過,戴克拉克曾經向友人透露,1989年,戴克拉克就任南非總統時,有聽到神的指示,因而轉變心態。戴克拉克信仰加爾文教派。就任南非總統時,加爾文教派的牧師告訴他︰「遵守傳統固然重要,但是也必須有開拓新地的勇氣。」戴克拉克聽了之後,流下眼淚。 曼德拉與戴克拉克於1993年,同獲諾貝爾和平獎。表面上看起來兩人友情堅固,其實是互相猜忌。當白人激進派暴動時,曼德拉懷疑戴克拉克是否默認。當黑人激進派暴動時,戴克拉克懷疑曼德拉和他領導的「非洲民族議會」(ANC)是否在背後策動。曼德拉甚至說,過去曾經稱讚戴克拉克是誠實的人,現在很後悔講過這樣的話。一位記者寫出一本書「Chained Together︰Mandera .De Klerk and the struggle to remake South Africa」,書中描繪兩人關係,好像兩名逃獄的囚犯。兩人被鎖鏈綁在一起,兩人心裡都在想︰「要是沒有對方,該有多好?」一邊憎恨對方,一邊又必須同心協力逃向自由。 (正義重要還是真相重要?) 1977年,才30歲就去世的南非黑人領導人比科(Biko)證明是被當時的白人政權拷打而死。「真實和解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指出5位白人警察承認拷打、殺害比科。電影「Cry Fridom」讓比科的名字傳遍全世界。 5位白人警察之所以承認拷打、殺害比科,因為他們知道「真實和解委員會」的基本方針是︰只要說出真相,罪行就可以獲得特赦。但是比科的妻子和家人卻控告「真實和解委員會」違憲。他們認為「既然找出兇手,卻不處罰,這侵害了憲法所保障追求正義的權利。」控告雖然被法院駁回,但是這事卻提出一個重要問題︰為了「真相」,可以犧牲「正義」嗎? 「真實和解委員會」可以說是政治妥協的產物。當時戴克拉克政權主張「不要追究過去,不要處罰任何人!」然而黑人不同意,「非洲民族議會」主張採取紐倫堡大審的模式,審判當年實施人種隔離的領導人。白人也不同意這麼做,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真實和解委員會」。 事實上,像「真實和解委員會」這樣的例子,其他地方也有,例如,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特(1915-)垮台之後,在野黨設立「真實委員會」,來調查皮諾契特時代的侵害人權情形。 比科的妻子和家人想讓兇手得到應有的處罰,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讓真相大白,在道德上也很重要。而且承認罪行的兇手,也會遭受社會制裁,這可說是一種處罰。 南非這種方式今後在國際社會上,說不定會成為一種典範。不過也要看侵害人權的程度,以及處罰之後,是否會危及國家的安定,這些要素都必須考慮。像盧旺達和波斯尼亞,性侵、屠殺超過1萬人,即使兇手承認罪行,人們也不會贊成特赦。 不過,曼德拉這些黑人領導者確實深具智慧,了解和解的路途漫長,而第一步就是要讓真相大白。其實,不要太執著於在「正義」與「真相」選擇一樣,有時候「真相」也會某種程度實現「正義」。而且還有「社會制裁」。但是,「社會制裁」必須以社會良心和民主主義為前提。而為了培育出民主主義,「真相」不可或缺。 (待續) ★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前幾天,北京的磨鐵圖書公司出版我的舊著作「明治維新」。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中國暢銷。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歷史和解之旅(4)

歷史和解之旅(4) 希臘總統在土耳其救災隊回國前,邀請他們到總統府,表達感謝之意。希臘總統說︰「以前我們總認為希臘與土耳其注定要互相憎恨,可是這回經過雙方的協助,已經徹底粉碎這樣的神話。」 希臘長久以來受奧斯曼土耳其支配,1820年才獨立。後來奧斯曼土耳其急速衰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希臘在英國的援助下,佔領土耳其。可是1922年9月9日,土耳其打敗希臘,翌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每逢9月9日,土耳其軍人就會穿往昔的解放軍制服,用刺刀刺扮成希臘兵的人,以及將扮成希臘兵的人丟進海裡。最後是撕破、踐踏希臘國旗,儀式才結束。 不過自從兩國關係因為救災而改善之後,9月9日的儀式已經變成獻花環和吹奏國歌。不只此,希臘外交部長還在歐盟外交部長會議上明言︰「希臘不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 以往土耳其一直希望能夠加入歐盟,但是由於土耳其壓抑言論自由、侵犯人權,尤其是迫害庫爾德人,這些惡行讓歐盟有拒絕土耳其的理由。而且最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就是希臘。如今兩國關係因為大地震而大幅改善,真是始料未及。 (哈薩克斯坦的華僑) 對住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的人而言,流行不是從西邊莫斯科而來,是從東邊中國而來。從阿拉木圖到中國新疆烏魯木齊的飛機經常客滿。乘客大多數是到烏魯木齊採購雨傘、收音機、手錶之類的物品。 哈薩克斯坦有6萬人已經伊斯蘭化的漢人。他們是太平天國之亂的時候,從新疆逃到哈薩克斯坦漢人的子孫,可說是中亞的華僑。 (野狼車臣) 據說有的野狼被陷阱抓住時,會咬斷自己的腳而逃出。因為牠們知道被捕之後,就會被殺死,與其如此,不如犧牲一隻腳,保住生命,較為划算。 野狼始終頑強地拒絕當人類的家畜。北高加索的車臣有崇拜野狼的風俗習慣。1991年,車臣從俄羅斯獨立時,就選野狼當國徽。索忍尼辛在著作「古拉格群島」中寫道︰「集中營裡只有一個民族拒絕隸屬,那就是車臣。」 當車臣宣布獨立時,俄羅斯投入4萬軍隊鎮壓。如果允許車臣獨立,就會讓伏爾加河地區韃靼人的獨立運動加速。俄羅斯罵車臣總統杜達耶夫(1944-1996)為「黑手黨的頭目」、「強盜」。杜達耶夫則向車臣人民呼籲︰「如果要成為奴隸,不如為自由而戰死!」又說︰「如果俄羅斯佔領車臣,車臣就會成為第二個阿富汗!」甚至說︰「不惜發動恐怖攻擊,破壞俄羅斯的核能發電廠!」此外,國際上傳言車臣已經擁有核子武器。 俄羅斯的未來如何,要看民主化與市場化的進展。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伊斯蘭系民族共存共生。 俄羅斯在20世紀,無論在東亞或中亞,都吃了很大的敗仗。1905年結束的日俄戰爭,以及1988年從阿富汗撤退。前者造成帝政俄羅斯的崩潰,後者造成共產黨體制的崩潰。這回俄羅斯鎮壓車臣,可能又是另一次大敗仗的開始。 (庫頁島的韓國人) 1992年起,俄羅斯庫頁島首都的第九中學,開始對一年級學生教韓語。因為這個學區有許多韓裔俄羅斯人家庭。 過去30年來,庫頁島政府對韓裔俄羅斯人推動俄羅斯化政策,不但禁止韓裔俄羅斯人說韓語,還禁止他們唱韓國歌。但是自從戈巴契夫實施改革之後,庫頁島政府不但不再禁止說韓語,還鼓勵學韓語。 庫頁島的人口為70萬,其中只有6%是韓裔俄羅斯人。近年來由於南韓的資本與技術流入庫頁島,韓裔俄羅斯人的經濟力越來越強,引起一些庫頁島居民的嫉妒。庫頁島一位韓裔俄羅斯人教授朴壽鎬說︰「在共產黨時代,俄羅斯人和韓裔都一樣貧窮,所以沒問題。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韓裔必須小心謹慎,不要招來俄羅斯人的厭惡。韓裔賺了錢,應該回饋社會。」 (戈巴契夫——一位樂觀主義者的回憶錄) 在歐美,戈巴契夫的人氣依舊居高不下。前不久,戈巴契夫的回憶錄出版。該書雖然厚達700頁,卻很少提到俄羅斯的歷史。戈巴契夫將自己的「改革」,擺在俄羅斯歷史中什麼位置?從他的回憶錄看不出來。 戈巴契夫喜歡說他是一位樂觀主義者。政治家這個行業沒有一些樂觀主義(換言之,有信心解決問題),根本做不下去。 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嚴厲批評史達林。其實,戈巴契夫在大學時代,和一般俄羅斯人一樣崇拜史達林。1953年3月5日,戈巴契夫在大學校園聽到史達林去世的消息時,和大多數大學生一樣哀傷,認為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戈巴契夫畢業論文的題目是「史達林——我們戰鬥的榮光,史達林——大家青春的歡喜」。這篇論文獲得最高分數。戈巴契夫還曾經一個人去參拜史達林的墓。 不過,戈巴契夫對列寧卻沒好感。他寫道︰「列寧最大的問題是太冷酷。如果俄羅斯能延續二月革命的路走下去,如果俄羅斯能延續當時的政治多元主義,俄羅斯的歷史會截然不同,會光芒萬丈。如果沒有十月革命和列寧,俄羅斯會和歐洲一起邁向未來。」 (白俄羅斯) 在舊蘇聯圈,現在還有一個國家,懸掛蘇聯國旗,小學生讀蘇聯時代的教科書,人們互相稱對方為「同志」。這個國家就是白俄羅斯。白俄羅斯的總統盧卡申科,是世界上有名的獨裁者,而且是反覆無常的獨裁者。盧卡申科崇拜希特勒和史達林。他曾大言不慚地說︰「獨裁有什麼不好?」1994年的總統選舉,盧卡申科提出政見︰「秩序與規律」、「與俄羅斯親善」,獲得選民支持而當選。白俄羅斯第一次民主主義的選舉,卻選出了獨裁者,真是諷刺。 盧卡申科一上任,首先做的事是修改憲法,將總統的權力極端擴大,總統的命令變成了法律。結果外國的資本完全不進來了,因為害怕隨時會被沒收。 都市的知識份子瞧不起他,然而他在農村,人氣卻很旺。因為農村的居民很懷念蘇聯時代的人人貧困但平等,也懷念KGB(國家保安委員會)在的時候,社會的安定秩序。在農村,人們稱才43歲的盧卡申科為「爸爸」。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歷史和解之旅(3)

歷史和解之旅(3) (凡爾登戰役) 1916年,德國攻擊法國的要塞凡爾登。最後雖然法軍把德軍擊退,但是雙方傷亡慘重,德軍傷亡43萬4千人,法軍傷亡54萬2千人。 1984年,法國總統密特朗與德國總理科爾,一起出席在凡爾登舉行的「德法戰沒者共同慰靈會」。德國總理科爾看出旁觀的法國群眾中,有一名他認識的老兵,科爾便走上前,默默地向他敬禮,那位老兵流下眼淚。這就是「和解」! 凡爾登戰役中,率領法軍取得最後勝利的貝當將軍(Petain),成為法國的民族英雄。但1940年任法國總理時,他向入侵法國的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戰後被判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因此在法國看不到貝當的任何銅像。不過最近,在凡爾登的紀念館,開始販賣貝當像的明信片。或許法國人對這位被判重刑的民族英雄,心中有些歉疚吧! (世界杯足球賽) 世界杯足球賽法國代表隊穿10號球衣的席丹(Zinedine Zidane),是從馬賽的貧民窟移民而來。馬賽的貧民窟環境非常惡劣,建築物的牆壁都是塗鴉,燒焦的汽車被棄置在路邊,垃圾堆積如山。席丹從小就愛踢足球,他讀書完全不行,但卻是足球天才。13歲時,席丹就進入職業足球隊。和球隊簽約的那一天,席丹匯了5千法郎給雙親。後來,席丹入選為法國代表隊的選手,並且成為代表隊的靈魂選手。 1998年的世界杯足球賽,在與沙烏地阿拉伯隊比賽時,席丹因為踐踏沙烏地阿拉伯隊的選手,而被裁判舉了一張紅牌。賽後記者問他為何那麼兇悍,席丹沉默不語。但是馬賽貧民窟的球迷都認為那是「柏柏爾的報復」。席丹的祖先是北非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人。7世紀時,被強迫改信伊斯蘭教。8世紀時,阿拉伯人侵略伊比利半島,柏柏爾人被強迫上戰場,但是戰勝後,卻只被分到一些偏僻荒涼地。1992年,阿爾及利亞的軍方奪權成功,但阿爾及利亞卻陷入內亂。柏柏爾人相信阿爾及利亞之所以陷入內亂,背後是沙烏地阿拉伯在興風作浪,因此對沙烏地阿拉伯的仇恨就與日俱增。 另一方面,法國的極右政黨「國民戰線」(該黨主張回復白人天主教的法國、驅逐外國勞工、恢復死刑、反對墮胎等)主席勒龐,主張排斥移民,尤其是阿爾及利亞等北非的移民。勒龐還說︰「世界杯足球賽的法國代表隊應該全部由法國人組成!」 但若真如此,22名法國代表隊選手中,有一半將無法出場比賽,不只是席丹而已。法國代表隊的隊長是西班牙裔,守門員是幾內亞裔,中衛是加納裔,經常得分者是阿根廷裔,因為表現傑出而獲得勳章是義大利裔。勒龐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比賽結束後,席丹回到休息室。接受採訪時,席丹說︰「我總是擔心自己是否確保了正確的位置。」移民們從來沒有確保過正確的位置,席丹的這番話道盡了移民們的感覺。 法國的一家體育用品廠商起用席丹為代言人,在全國各地豎立席丹像的巨大廣告。席丹說︰「父親、我、妻子和兒子都去看那個廣告,由於太巨大,嚇一跳。看到那個廣告,心中覺得很光榮。為什麼?因為那個廣告沒有任何塗鴉。」 勒龐曾經說︰「法國如果不設法阻止蜂擁而至的移民,有一天移民或許會魯莽地闖入你家,不經過許可,就喝起餐桌上的湯!或許會與你的妻子或女兒上床!」 有一次世界杯足球賽時,許多阿爾及利亞裔觀眾拒絕唱法國國歌,反而低聲唱阿爾及利亞國歌。當席丹拿到球時,他們狂熱地為席丹加油,其他球員拿到球時,便罵聲不絕。離球賽結束前10分鐘時,數十位阿爾及利亞裔觀眾衝進球場,使得球賽無法繼續進行。 在法國杯足球賽決戰賽時,布列塔尼隊和科西嘉隊爭奪冠軍。布列塔尼和科西嘉都具有獨立的傾向。因此,唱法國國歌時,雙方都在喝倒彩,坐在貴賓席的法國總統希哈克憤而離席。希哈克下令停止球賽,直到法國足球聯盟會長出面道歉為止。 法國曾經有過民意調查,問題是「你覺得法國的職業足球隊是否有太多外國人球員?」1999年調查時,回答「是」的佔31%。2000年調查時,回答「是」的上升到36%。 以往,法國少數民族的小孩靠踢足球出人頭地,然而前項調查結果,似乎顯示多數民族開始嫉妒這種情形。 (阿爾及爾之戰) Gillo Pontecorvo導演的電影「阿爾及爾之戰」被譽為歷來拍得最好的戰爭片之一,描述阿爾及爾反抗運動,因立場不同而被法國政府禁映達五年之久。1966年,「阿爾及爾之戰」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子獎」。當時除了法國著名導演法蘭索瓦•楚浮 (1932-1984)之外,法國代表團全部退席。對法國而言,要勇敢面對在阿爾及爾的失敗與撤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爾及爾曾經是法國的領土,因此法國政府認為「阿爾及爾之戰」不是「戰爭」,而是「鎮壓暴徒」。 (大地震) 1999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時,最先趕到震災現場的外國救災隊的是希臘救災隊。三個星期後,換希臘發生大地震,這回最先趕到震災現場的外國救災隊的是土耳其救災隊。土耳其與希臘是鄰國。土耳其的電視畫面出現從希臘運來的救援物質堆積如山。電視記者說︰「那裡面有大量輸血用的血,那是希臘人的血。」 在土耳其有一句話︰「土耳其人除了土耳其人之外,沒有朋友。」但是,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時,全世界卻有65個國家派出救災隊到土耳其。 當希臘的電視畫面,出現土耳其救災隊從瓦礫下救出希臘小孩時,希臘全國瀰漫著興奮與感激的氣氛。新聞播報員禁不住說︰「土耳其人救出那小孩。現在土耳其救災隊員正在喝瓶裝的水,那個瓶裝的水是剛才希臘救災隊員才喝過的,這不是愛,什麼才是愛?太美了!太美了!」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歷史和解之旅(2)

歷史和解之旅(2) (德國的過去) 柏林有兩種人,舊西德人(Wessies)與舊東德人(Ossies)。當然不只是柏林,整個德國都有這兩種人。只是在柏林,這兩種人的差異與格格不入特別明顯。一位舊東德人說︰「舊西德人養的狗都是軍犬之類兇猛的狗,但是我們舊東德人養的狗都是達克斯獵犬、長毛垂耳狗之類性情溫順的狗。由此看來,舊西德人比較具有攻擊性。」 東西德統一之後,柏林的晚報「Bild」刊出「在床上,舊東德的女人最辣!」的低俗文字,引起舊東德人的不悅。現在在加油站或色情店還擺著雜誌,標題是「勾引舊東德女人的訣竅!」「了解東德女人的一切秘密!」東西柏林之間,現在出現一堵新的圍牆。柏林圍牆早就倒塌了,現在這是舊西德人與舊東德人之間的心靈圍牆。 對舊東德人而言,最無法忍受的是舊西德人高傲的態度。對舊西德人而言,他們必須收拾舊東德共產黨留下的爛攤子,而且他們也覺得舊東德人庸俗,懶惰。這可說是資本主義人與共產主義人的對立。 舊東德人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而且一旦失業,就很難再找到工作。在最近的選舉,舊東德人不是投給舊共產黨,就是投給新納粹。這都是失業問題產生的結果。 1990年,東西德統一,東德消滅了。但是現在舊東德人開始懷念過去。契機是電影「再見,列寧」。這部電影的大致內容是說,柏林圍牆倒塌之前,東德一位母親因心臟病發作而失去意識。那位母親非常忠黨愛國,深信東德共產黨。她昏迷8個月後,甦醒過來。可是在這8個月期間,變化太大,東西德統一了,東德消滅了。從她住的地方窗戶往外看,就可看到可口可樂的廣告。那位母親的兒子擔心她受不了這麼巨大的變化,心臟病會再度發作,便將她的房間布置成舊東德的模樣,並且還雇用小孩子唱舊東德時代的歌曲,還偽造西德人亡命到東德的新聞,放在錄影帶裡,讓她看。這是一部酸甜苦辣都具備的喜劇電影。 現在在柏林有專賣舊東德物品的跳蚤市場,有當時的制服、報紙和傳單等。 東西德統一只是名義上而已,實際上是舊西德合併舊東德。統一之後,舊西德對舊東德投入高達一兆美元的建設資金。但是舊東德的生活水準,和舊西德比起來,仍然很低。在這種情形下,許多舊東德人無法適應統一後的社會。根據調查,認為「在舊東德時代,感覺不自由、受拘束」的舊東德人,在1992年時為60%,2002年時卻降至40%。而且舊東德時代有被美化的傾向。舊東德人回顧過去,會說︰「那個時候,社會很少有犯罪,房租也便宜,最重要的是有工作,精神壓力大概只有現在的8成。」他們對統一後的過多廣告感到厭煩。舊東德時代單純的商品包裝令他們懷念。 統一後,舊東德人成為「孤兒」。培育自己長大的社會,被視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讚美自己的過去,成為一種禁忌。 在這種情形下,許多舊東德人便產生反彈情緒,變得懷念舊東德時代。可是這只是自己騙自己。例如舊東德的易北河。像易北河這樣遭受嚴重污染,發出惡臭的河流很少見。而易北河卻在統一後,再度出現魚群。 曾經擔任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演講稿起草人的迪爾曼斯,出版他的著作「對德下回戰爭論」,引起小小的波瀾。迪爾曼斯認為「德國正以歐洲最大政治勢力的姿態,躍上舞台。德國自己或許沒有感覺,但是近鄰各國卻已經感覺到德國的威脅。尤其是法國。對德恐怖症已經再度出現。」 面對這個嶄新的、強大的、統一的德國,法國還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因應。許多法國人對德國的看法,仍然停留在「經濟大國,政治小國」的印象。 法國一直被認為是「拿二等車的車票,坐頭等車」。在國際政治上,法國一直享受與自己的身分不符合的待遇。例如,法國是核子武器保有國,是聯合國的安保理事國等。當德國要成為競爭對手時,法國就可以拿德國的「前科」來壓抑德國。但是今後可能局面不同了。因為,今後法國需要德國,遠超過德國需要法國。但是法國不願意承認這點。 德國的文化部長納屋曼說︰「英國執著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妄想,全世界只有英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國民的自負!」結果這番談話引起英國媒體的強烈反彈。 在英國,德國一向被描繪成怪物,在柴契爾夫人時代,尤其嚴重,簡直要說新的法西斯政府即將出現在德國,並且征服歐洲。英國太過小看希特勒時代,德國人民所受到的心理傷害。德國社會民主黨黨魁兼財政部長奧斯卡•拉方丹(1943-),被英國的媒體形容為「歐洲最危險的男人」。 可是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這樣,對自己犯的罪徹底反省。德國並不是在意以色列的反應才如此,也不是被美國強迫才如此做。一份英國媒體嘲笑德國人缺乏幽默感,指出一天之中,笑的時間,義大利人為19分鐘,英國人為15分鐘,德國人最少,只有6分鐘。 事實上,英國與德國都仍然是戰爭的囚犯,他們都仍然在與「過去」格鬥。他們都仍然活在20世紀! 瑞士自從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女性總統,而且是猶太人。露特•德萊富斯於1999年成為瑞士女性總統。瑞士的猶太人只有1萬7500人,是極少數。但是許多猶太人在社會上卻從事於有影響力的工作。即使如此,猶太人在政治上卻沒什麼發言權。他們深懂得不要太鋒芒畢露的處世之道。 不過這幾年,猶太人問題卻衝擊瑞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士銀行有許多猶太人的存款,然而這些猶太人卻遭到屠殺,或失蹤,瑞士銀行就把他們的存款據為己有。而且這些瑞士銀行還在戰爭期間協助納粹。美國政府對這點批評尤其嚴厲。美國政府說︰「瑞士的所作所為是歷史上由國家所做的最大的共犯!」美國政府並且要求瑞士銀行必須賠償猶太人。結果2003年,瑞士銀行答應賠償猶太人12億5千萬美元。 但是這件事造成瑞士的形象(和平、人道、中立)很大的傷害。尤其瑞士建國以來,一向標榜「中立」,想不到背地裡卻協助納粹,成為迫害猶太人的共犯。 這回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瑞士,居然會產生一位猶太裔女性總統露特•德萊富斯。看來瑞士正在轉變,今後拭目以待。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歷史和解之旅(1)

歷史和解之旅(1) 1980年代末,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石油運輸船,因為觸礁,漏出石油,嚴重污染海域,大量海鳥因而死亡。當時該公司的經營者,一個星期後才發表談話︰「發生這樣的事故,令人遺憾。」結果引起各界強烈批判,認為該公司的經營者根本沒有道歉的誠意。 1999年,NATO軍誤炸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中國大使館時,美國總統柯林頓雖然道歉,但是卻無法平息中國人的怒火。因為柯林頓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時,是穿著短袖襟套衫,讓人感覺太隨便。 美國人不擅長道歉,中國人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很少承認自己的過錯,即使承認,也不道歉。中國曾經發生過反右派鬥爭、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這些事件造成許多人死亡,然而我們何時看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為此道歉? 天津前幾年出現一種新行業——代客道歉。代客道歉者必須用盡一切方法(包括送禮物),說盡一切好話,讓對方平息怒火,原諒客戶。行情是一次人民幣10元,算便宜。 美蘇冷戰結束後,全世界出現一股「I am sorry.」的氣氛。 老布希總統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強迫將日裔美國人送進集中營一事,而寫信給所有的日裔美國人道歉。納粹屠殺猶太人時,當時的羅馬教宗始終保持沉默,見死不救。後來另一位羅馬教宗也為此事而道歉。 伊利莎白女王為了曾經鎮壓印度錫克教派與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而道歉。瑞士政府曾經明知納粹沒收猶太人的黃金,卻代替納粹保管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據為己有。後來瑞士政府也為此事而道歉,並且成立賠償基金。 現在似乎出現「I am sorry.」的全球化現象。這是因為隨著國與國的境界牆壁越來越低,個人的感情不僅限於國內,也直接影響到國際關係之故。尤其世界的媒體如此發達,被害者的控訴很快就傳遍全世界。 (猶太人問題) 199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其妻子,出席在馬德里猶太教堂舉行的和解紀念儀式。國王頭上戴著猶太教信徒的帽子。紀念儀式也邀請以色列總統哈伊姆•赫爾佐克(Chaim Herzog,1918–1997)參加。 1492年,西班牙國王發佈命令︰猶太人只能有三種選擇,一個是改信天主教,一個是被判死刑,一個是亡命國外。結果有15萬猶太人帶著簡單行李,亡命國外。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則被稱為「馬拉諾」,「馬拉諾」在西班牙語是「豬」的意思。猶太人即使改信天主教,也會被懷疑是偽裝天主教徒。 由於西班牙的猶太人有這一段被迫害的辛酸史,因此許多西班牙的猶太人都希望能聽到胡安•卡洛斯一世道歉,但是他們失望了,胡安•卡洛斯一世並沒有道歉。 柯林頓的女性國務卿歐布萊特(1937-)被爆料是猶太人。「華盛頓郵報」訪問她的故鄉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居民,和散居在世界各地她的親戚,證明她是猶太人。歐布萊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居然說︰「我也嚇一跳。」 歐布萊特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父親是捷克的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捷克變成共產國家,父親就帶著家人亡命美國。父親讓女兒歐布萊特進天主教學校,讓她成為天主教徒,並且絕口不提自己是猶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捷克瀰漫著反猶太的氣氛。歐布萊特的雙親一定很苦惱,不願讓女兒歐布萊特也吃這個苦,因此亡命美國後,就決定讓女兒歐布萊特進天主教學校,讓她成為美國人。 歐布萊特60歲時才被告知自己是猶太人,當時她晴天霹靂。猶太人親戚寫信給歐布萊特,她完全不理會。 有些美國猶太人知道歐布萊特的事情後,覺得很難接受她的態度。他們覺得歐布萊特為何以身為猶太人為恥?他們希望歐布萊特以身為猶太人為榮,抬頭挺胸,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是猶太人。 「911事件」後,以色列人很高興,他們內心想︰「這下子,美國人總算可以體會了!」 以色列建國後,經常處於被恐怖主義威脅之中,這下子,美國人總算也可以體會這種感覺。「911事件」後,法國的「世界報」登出斗大的標題︰「我們都是美國人!」以色列人大概很希望全世界,尤其是美國人,都認為「我們都是以色列人!」 其實,「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讓美國猶太人壓力沉重。世界各地發生新的反猶太主義,美國也不例外。以往的新反猶太主義,例如理光頭的新納粹或三K黨,都是極右派。這回的新反猶太主義,卻是自由主義者、女性人權活動者、環保團體、反全球化活動者等左派。他們雖然批評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鎮壓行為,卻不批評巴勒斯坦的自爆炸彈攻擊。 偏愛巴勒斯坦的知識份子,稱以色列為「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霸權」。這種現象不是始於現在,以色列總理夏隆上台後,美國猶太人之中,就產生反以色列的現象。 歐洲也產生反猶太主義的現象。德國全面禁止對以色列的武器輸出,其他歐洲國家也跟進。 2002年,以色列軍攻擊巴勒斯坦自治區難民營,造成多人死亡時,「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在專欄寫道︰「歐洲的反猶太主義者在內心深處,希望夏隆可以大量屠殺巴勒斯坦人,這樣歐洲人就可以擺脫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惡,他們可以大聲說︰『你們看,猶太人比我們還更惡劣!』」 前幾年在埃及,電視播放40回的影片「錫安長老議定書」。「錫安長老議定書」是帝政俄羅斯時代反猶太主義的偽造文書。內容是指責猶太人企圖征服全世界。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26)

讀書雜記(26) (陶片驅逐) 古希臘雅典政治家Kleisthenes制定「陶片驅逐」制度。因為Kleisthenes推翻了獨裁集團之後,擔心將來又會出現獨裁集團,便制定「陶片驅逐」制度。民眾認為哪一位領導人有獨裁傾向,就可以將他的名字寫在陶片(當時還沒有發明紙,而雅典有很多在製造過程中失敗的破碎陶片,因此是廢物利用)上,陶片達到6千片就算有效投票,陶片最多的領導人,就會被迫離開雅典10年。不過他的財產不會被沒收。這就是「陶片驅逐」制度。這種「陶片驅逐」制度在每年一定的月份舉行。這種「陶片驅逐」制度後來也被其他古希臘城邦國家模仿。這是古希臘時代一個有趣的民主制度。 (提洛斯同盟與雅典帝國化) 西元前478年,古希臘各城邦為防範被波斯,而在提洛斯島締結海軍同盟,稱為「提洛斯同盟」。加盟國在戰爭時,必須提供軍隊和軍船。但是後來許多加盟國就以繳納金錢,來取代軍隊和軍船。而這些錢就讓雅典增強其海軍。 西元前454年,「提洛斯同盟」的金庫由提洛斯島,搬到雅典。從那年起,加盟國必須交貢租給雅典女神。西元前449年,雅典與波斯締結和約,戰爭正式結束。交貢租的理由已經消失,然而其後貢租仍然繼續繳納。顯然,雅典是自肥,雅典帝國化了。 (18世紀荷蘭衰退之因) 在1730年之前,世界商業的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歐洲的貿易與海運幾乎由荷蘭獨佔。但是在1730年之後,荷蘭卻開始衰退。 荷蘭的產業結構是仲介貿易與加工業。但是在18世紀前半,歐洲各國的貿易開始不經過荷蘭,而直接與對方貿易。例如1700年左右,英國的毛織品先運到荷蘭,然後再出口到歐洲各國。德國的麻織品也先運到荷蘭,在荷蘭漂白之後,然後再出口到英國。但是到了1750年左右,英國的毛織品直接運到歐洲各國。德國的麻織品也直接運到英國。 18世紀荷蘭衰退之因,簡單一句話,就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主張人民主權論的馬西留) 中世紀時的思想家馬西留(Marsilius 1330-1390)認為國家唯一的立法者是人民。這是徹底的人民主權論。想不到西方在這麼早就有這麼先進的想法! (文藝復興時的科學) 通常科學有2個面相,1個是合理的、思考的面相,另1個是實驗的、實證的面相。前者若稱為「理論知」,後者就可稱為「技術知」。而文藝復興時的科學,也就是近代的科學,是這2個面相的融合和統一而成立。「理論知」和「技術知」,比喻的話,就彷彿人的頭和手之功能。 在古代西亞地區,科學從實踐性的技術開始。為了測量土地而有幾何學,為了製作曆而有天文知識,為了治病而有醫學。這些都是斷片的、實用的知識的堆積,西亞人並沒有將其體系化,賦予其理論。結果,那只是從一時的日常經驗獲得的個別技術。 在古希臘,思想家嘗試用合理的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這兒首次不只是單純日常的技術,而是思索的科學誕生了。但是那成為純粹知性的科學,相反的,實驗的、實證的面相被輕視。實踐知和創作知被知識份子嗤之以鼻。顯示出古希臘科學的貴族性格。阿基米德(Archinedes 前287-212)因為這種古希臘的學問觀之故,對自己的技術發明,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事實上在當時,製造物品這類日常技術,被認為是奴隸的工作。因此,思想家雖然重視嚴密邏輯的科學知識,卻不關心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應用。科學和技術無法結合。思索性理論是思想家的頭,技術性實踐是奴隸的手,2者沒有交集,涇渭分明。 在中世紀,理論性思索完全是聖職者的工作,而且他們的思索完全放在宗教領域,與現實生活無關。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技術性實踐則是在技匠手裡。但是技匠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只是從師傅那裡學得經驗傳承,只能墨守成規,無法將其合理化、體系化。因此在中世紀,也是人的頭和手之分離——理論性知識與技術性實踐之分離。 然而,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情形有了改觀。在自由都市,人與人的障礙被撤離,知識份子與技匠開始交流。這種交流產生出新品質的知識——合理的且又實踐的科學。這是近代科學的起源。這2項傳統的融合與統一,只有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歐發生。 在中國,學問是士大夫的教養。士大夫的知識是為了考上科舉,努力死背四書五經而獲得。因此其知識只限於書籍,與現實生活無關。另一方面,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技術性實踐則是在下層的技匠手裡。這2者完全沒有交集,涇渭分明。 在同樣高度文明的印度,由於種姓制度之故,知識份子與技匠沒有接觸,完全沒有融合與統一的機會。 這說明了何以近代科學只有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歐發生,而沒有在高度文明的中國和印度發生。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亞里斯多德很早就失去雙親。西元前367年,他17歲時,到雅典入柏拉圖的學園。此時,柏拉圖60歲。亞里斯多德從17歲到37歲的20年間都待在這個學園。可說相當長的修業期間。據說亞里斯多德與老師柏拉圖,因為信念不同而不和,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很能顯示出兩人的關係。 例如,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學」第二卷中,就批評柏拉圖的共產主義。柏拉圖主張解散家庭、廢除私有財產,以達成國家統一。亞里斯多德則認為這樣會破壞國家的自然基礎,反而破壞統一。亞里斯多德並且指出私有財產制度有其優點。可見雙方的觀點針鋒相對,難怪不和。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讀書雜記(25)

讀書雜記(25) (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發生於1688年到1689年。英國國會輝格黨、托利黨信奉新教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瑪麗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國。 1689年,議會向威廉提出《權利宣言》。宣言譴責詹姆斯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准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權利法案》在英國憲政史上是重要文書,其重要性超過「大憲章」。《權利法案》的部分重要內容如下︰ 一,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能停止法律,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也不能徵收金錢。 二,臣民向國王請願是臣民的權利。 三,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能徵集常備軍。 四,議會規定王室費用。 (洛克) 1689年,與瑪麗二世同船回到英國的一位哲學家是洛克。洛克認為在國家還沒有出現之前,人類處於自然狀態。那時候由自然法支配,也就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與財產。人類為了更加保障生命、自由與財產,就將自然狀態中所持有的權力交給統治者。自然狀態變成國家狀態。洛克並且主張為了保障自由,應該三權分立。洛克的三權是立法權、行政權與外交權。後來,孟德斯鳩將外交權換成司法權。三權分立是近代憲法的基本原則。洛克並且認為立法權比行政權還優越。洛克還認為當政府違反人民的信託時,人民有革命權。 現在一般英國人都認為光榮革命比清教徒革命重要。有的歷史學者認為清教徒革命是「失敗的革命」,光榮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伊凡三世) 俄羅斯皇帝伊凡三世(Ivan III 1440-1505)是一位脾氣暴躁的人,有一次,波斯送他大象。由於那大象沒有在伊凡三世面前下跪,伊凡三世就命人殺了那大象。 伊凡三世在俄羅斯史上留下不朽的業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於1549年在俄羅斯首次召開身分制議會(大貴族、下層貴族、商人代表)。伊凡三世也為了對歐洲開一扇窗戶,發動利沃尼亞戰爭(1558-1583),對抗由丹麥-挪威、瑞典王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合組之波蘭立陶宛聯盟所合作的聯盟。然而這場戰爭並不順利。從此以後,伊凡三世陷入嚴重的神經衰弱,而實施遭後世詬病的恐怖政治。 (東正教傳進俄羅斯的有趣原因) 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955-1015)覺得俄羅斯人的宗教很幼稚,必須改信其他宗教。於是邀請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天主教徒到宮廷自我宣傳。伊斯蘭教禁止吃俄羅斯人最喜歡吃的豬肉,猶太教是一群沒有祖國的傢伙信的宗教,天主教則缺乏威嚴,因此這三教都沒被選中。最後,拜占庭的東正教因為有絢爛無比的聖索非亞教堂、豪華的宮廷、莊嚴堂皇的聖職者群,最合基輔大公的意,而雀屏中選。 有許多希臘人聖職者從拜占庭亡命到俄羅斯。其中一位君士坦丁堡的總主教說︰「古羅馬已經被異教徒滅亡,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也被不畏懼神的土耳其人佔領。偉大的俄羅斯正是第三羅馬,全世界只有俄羅斯皇帝才有資格當天主教的皇帝。」 (Nikon的宗教改革) 17世紀時,俄羅斯總主教Nikon(1605-1681)野心很大,對宗教權一直隸屬於皇帝權很不滿。Nikon想要改革俄羅斯的宗教,以提高自己的聲望,便埋首於書庫,翻遍各種文獻。 結果,Nikon的宗教改革,是認為過去用2根手指畫十字為錯誤,必須用3根手指畫十字才行。又執著於聖像的畫法是否為希臘式,類似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Nikon的這種無聊的宗教改革,自然引起反對。可是Nikon以他總主教的權力,嚴厲處罰反對者,Nikon的一位友人甚至被處焚刑。Nikon還搜索莫斯科家家戶戶,沒收聖像,挖去眼睛部分,丟棄街頭,宣稱︰「今後再畫這種聖像者一定嚴厲處罰!」 Nikon這種天怒人怨的宗教改革,最後當然以失敗收場。 (俄羅斯皇帝阿列克謝的西化政策) 野蠻的俄羅斯吹起了新時代的風。俄羅斯皇帝阿列克謝(1629-1676)想要引進西方文化。他自己身穿德國製的衣服,搭乘德國製的馬車,帶著皇后與皇子一起去觀賞芭蕾舞與歌劇,並且讓他的兒子們學習西歐語言。 當時俄羅斯最刻不容緩的問題是軍事技術太落伍了。阿列克謝的父親米哈伊爾時,就產生以英國人Aston為司令官的外國人部隊。米哈伊爾並且讓外國人軍事幹部訓練俄羅斯部隊。在武器方面,一開始是向瑞典和荷蘭購買,因為太貴,便於1632年,讓一位荷蘭人獲得獨佔權,建設兵器工廠。此外又聘請外國技師來幫忙建設、營運鋼鐵廠與玻璃工廠。許多技術人員就這樣從西歐來到俄羅斯工作,並且領高薪。 俄羅斯讓這些外國人居住在莫斯科郊外,稱為「外國人部落」。「外國人部落」也被稱為「俄羅斯裡的歐洲」,在阿列克謝時,「外國人部落」的人口達到1千人,有3所路德教會與1間學校。「外國人部落」的居住者,不斷將西歐文化與生活樣式,傳給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莫斯科的宮廷這時候也開始關心西歐的宮廷生活,命令俄羅斯駐歐洲各國的大使,將該國國王的禮儀和娛樂詳細地報告。 1672年皇子彼得誕生,阿列克謝非常高興,便命令「外國人部落」的市長派人到宮廷演戲劇。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24)

讀書雜記(24) (英國清教徒革命) 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1566-1625)從蘇格蘭來到英國擔任國王,最大的問題是與議會對立。詹姆士一世主張「君權神授」,認為國王完全不需要議會的建議,而制定法律。這種想法讓英國人難以接受。1609年時,詹姆士一世在議會演講道︰「國王應該被稱為神,因為國王在世間擁有像神一樣的權力。國王對任何臣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施以任何處罰。而且除了神之外,不對任何人負責。」 對於詹姆士一世的「君權神授」理論,英國人也有抵抗的理論。那就是英國傳統固有的「習慣法」(或翻譯成普通法,common law)。這是以英國自古以來的習慣為基礎,由法院的判例發展出來的法律。將「習慣法」集大成的是當時最卓越的法學者Coke(1552-1634)。Coke認為「改變英國自古以來的習慣法,是非常危險的事!」同時也認為習慣法是英國的基本法,比國王和議會還優越,國王和議會必須徹底遵守。Coke是中世紀「法的支配」、「法的優越」理念的信奉者。而詹姆士一世認為國王處於法律之上,雙方理念南轅北轍。因此1616年,Coke失去法官職位。當年,詹姆士一世於星室法庭演講道︰「不得侵犯國王的權力,國王的權力也不能成為法學者議論的題目。議論神的所作所為是無神論,大不敬。善良的天主教徒會滿足於神的話、神的啟示。因此對國王的所作所為說三道四,對臣民而言,是僭越、大不敬。」 不過,Coke仍然繼續反抗,繼續主張英國真正的支配者不是國王,而是法律。 不過,Coke仍然繼續反抗,繼續主張英國真正的支配者不是國王,而是法律。Coke因此而成為人民實際上的領導人。 (權利請願書) 詹姆士一世之子查理一世(Charles 1600-1649)與法國公主亨莉雅妲•瑪利亞(Henrietta Maria)結婚。亨莉雅妲•瑪利亞也是天主教徒,而英國信仰英國國教。結婚之後,查理一世對妻子信仰的天主教,與法國的專制君主王權相當嚮往,成為國王和議會不和的原因。 查理一世沒有獲得議會的同意,就擅自成立關稅,並且強迫富豪獻金。 1628年,Coke起草「權利請願書」,經議會通過,向查理一世提出。「權利請願書」的歷史定位,可以和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宣言」匹敵。 「權利請願書」的主要內容為︰ 一,今後任何人,沒有獲得議會的同意,不得發行公債、課稅與要求獻金。 二,任何自由人在沒有充分理由之下,不得被拘禁。 查理一世對議會提出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非常不滿,1629年下令解散議會。他用逮捕、監禁和大量罰金來鎮壓敢於反對他的人。 就這樣,查理一世一意孤行,與國民的距離越來越遠。本來立場與國王一致的貴族和大商人,也成為國王的敵人。人民的不滿加上蘇格蘭問題,更是火上加油。 蘇格蘭教會和英國的清教徒一樣,都是加爾文教派,採取長老制度,與英國國教會的主教制度截然不同。查理一世想要把英國國教會的勢力延伸到蘇格蘭。1637年,查理一世強迫蘇格蘭的加爾文教派接受新的祈禱書。蘇格蘭舉兵反抗,查理一世想要派兵鎮壓,卻沒有經費。只好於1640年召集議會。 議會已經被查理一世停止11年,沒有召開。人民的不滿已經累積很久,因此趁著這個機會,人民的不滿徹底發洩。議員Pym(1584-1643)將人民的不滿事項列成一表,在議會作長達2小時的演講,主張人民的不滿若沒得到處理,議會就不應該允許經費支出。因此這個議會只有3星期就被查理一世解散,稱為「短期議會」。不久,議會軍與國王軍發生武力衝突。 克倫威爾(Cromwell 1599-1658)在學生時代就認為聖經是最好的書籍。英國爆發議會派與國王派之間的內亂時,克倫威爾訓練出一支千錘百鍊的軍隊。在戰鬥的前夜,全軍都跪下禱告。 後來,查理一世戰敗,被逮捕。1649年,議會設立高等法院審判查理一世。審判結果,查理一世被判斬首死刑。一個月後,查理一世被推到處刑台,當劊子手的斧頭落下時,數千位圍觀的民眾發出呻吟聲。 查理一世被處死後,議會廢除君主制,接著也廢除與君主制有密切關係的貴族院,最後再發表共和政宣言。 克倫威爾掌權後,越來越獨裁。 查理一世被處死後,皇太子亡命到荷蘭,並且在荷蘭即位,成為查理二世。蘇格蘭和愛爾蘭立刻承認這個新王。克倫威爾決定征服這個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 1649年,克倫威爾登陸愛爾蘭的都柏林,征服愛爾蘭。這時候,克倫威爾下令「不要饒恕!」屠殺了許多一般平民。用棍棒打碎司祭和修道士的頭。從此,愛爾蘭人對克倫威爾恨之入骨。克倫威爾還對議會宣稱「這是神對野蠻人的處罰!」 1652年,議會通過「愛爾蘭殖民法」,愛爾蘭人的土地被沒收,3分之2的耕地交給英國人。 由於食物不足,每天都有人餓死。挨餓的人不僅吃馬,連墓裡的死馬都挖出來吃。愛爾蘭的人口在1641年時為150萬,到了1652年時大幅減少到85萬。後來一位歷史學者說︰「征服愛爾蘭是英國帝國主義最初的大勝利,也是英國民主主義最初的大敗北!」 查理一世被處死,震驚了歐洲各國,大部分駐倫敦的外國大使都憤慨而紛紛離去。在外國則發生英國大使遭到侮辱的事件。 1653年,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卿。護國卿不但擁有最高的立法權,而且擁有最高的行政權。簡直就是皇帝。為了維持清教徒式的道德,克倫威爾下令禁止賽馬、鬥雞、酗酒、賣春、賭博、對神不敬。清教徒式的禁慾主義,彷彿讓開朗的、生氣勃勃的英國上空突然降下霜來。 1657年,一位倫敦的大商人在議會提案將「國王」的稱號送給護國卿。議會之中,贊成者佔多數。表決結果,以123票對62票通過。護國卿現在成為國王。克倫威爾簡直就是英國的袁世凱。而且就像袁世凱稱帝遭到反對一樣,克倫威爾也遭到反對。反對者是軍方領導人和士兵。克倫威爾眼見反對者是槍桿子,知道事不可為,便辭去「國王」的稱號。而且就像袁世凱稱帝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一樣,克倫威爾也在辭去「國王」的稱號後不久就健康惡化,而於1658年去世。 克倫威爾去世後,其子因為克倫威爾的指名,而擔任護國卿。可是由於軍方反對,克倫威爾的兒子不得不退位。 1660年,查理二世回英國,進入倫敦。一位作家在日記裡寫道︰「街上撒滿了花,鐘聲響起,泉水流的換成是葡萄酒。」 查理二世一邊笑,一邊說︰「我沒有早一點回來,好像錯了。因為沒有任何人不歡迎我回來。」 1661年,克倫威爾的棺材被挖出,他的屍體從早上10點到日落為止被吊著,然後埋在處刑台下面。他的頭則被砍下,放在議會大廳展示。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讀書雜記(23)

讀書雜記(23) (西班牙的沒落) 西班牙由於資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獲得許多殖民地與貴金屬,而成為世界強國。可是因為其頑固的宗教政策,趕走大量有用的猶太人與伊斯蘭教徒,不但造成西班牙經濟的衰退,還逼得荷蘭的新教徒起來反抗,發動獨立戰爭。荷蘭是歐洲毛織品工業最發達的地方。其毛織品是與美洲的銀交易時的必需品。失去荷蘭,西班牙等於失去了一棵搖錢樹。而且由於西班牙派軍隊鎮壓荷蘭的獨立,花了大量戰費,讓西班牙王室破產。最後,西班牙不得不承認荷蘭獨立。歐洲的勢力地圖改變了,西班牙沒落,而新崛起的是英國、法國與荷蘭。 (國際法之父胡戈) 中世紀以前的戰爭,以貴族為主角,他們之間有騎士道的規則。而且戰爭的規模小,所以損害不大。可是到了近代,軍隊的主体是步兵,戰爭也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損害變得非常大,而且由於憎恨的情緒高漲,騎士道的傳統已經蕩然無存。已經投降的敵人,仍然全部殺光,或是屠殺平民。掠奪、性侵是家常便飯。連統治階級對這種現象都很震驚。根據荷蘭獨立戰爭與三十年戰爭(1618年 - 1648年)的經驗,人們深深覺得應該立法,規定如何對待平民和傷兵,並且禁止掠奪、性侵,讓戰爭的損害降到最低。這種法律不是要求個人,而是要求國家遵守,因此稱為「國際法」。 胡戈(Hugo 1764-1844)從小就被視為神童,8歲時,弟弟去世,他用拉丁文作了一首詩來安慰父親。11歲時,就進大學。12歲時,就會用希臘文寫很棒的抒情詩,把周遭的人嚇一跳。14歲時,大學畢業。15歲時,就出版一本深奧的書,震驚學界。同年,擔任首相的隨員,訪問巴黎。法王亨利四世(Henri 4世1553-1610)驚嘆這位少年的才能,說︰「這才是荷蘭的奇蹟!」16歲時,就擔任律師,享有名聲。22歲時,就出版名著「海洋自由論」。 西洋史中出現許多神童,可是像胡戈這樣被稱為「從未經歷過兒童時代的人」,是神童中的神童。他可說是神童紀錄的保持者。 1625年,胡戈寫出「戰爭與和平之法」,他的名字因為這本書而永垂不朽。 胡戈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寫道︰「我目睹即使是天主教各國,也進行連野蠻人都會引以為恥的戰爭。只因為些微的原因,或完全沒原因,就訴諸武力。而且一旦開戰,就不尊重神的法和人的法,簡直是無法無天,犯任何罪都無所謂。」 胡戈將國家間的權利和義務,不是置於神的法之基礎上,而是置於自然法(超越民族和宗教的差異,是全人類普遍的自然法)之基礎上。 「戰爭與和平之法」出版之後,立即獲得廣大的回響,連印好幾版。瑞典王阿道夫(Gustav Adolf 1594-1632)上戰場時,仍攜帶這本書。由於對後世影響深遠,胡戈就被稱為「國際法之父」與「自然法之父」。 這本書之所以永垂不朽,還有其他原因。第一,胡戈的理想主義讓他堅信和平是人類普遍的願望。第二,胡戈的思想不受任何宗教的束縛,自由而理性。 胡戈的思想領先他的時代好幾步。他的和平主義在此後的300年間,不受重視。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覺悟到和平的可貴。這時候,胡戈的思想才顯現出它的價值。 (荷蘭成功的秘訣) 17世紀時,在歐洲各國中,荷蘭最自由。荷蘭像一塊體積雖小,卻是優質的海綿,吸引其他國家的優秀人才。尼德蘭南部的新教徒移居荷蘭,讓荷蘭的毛織品工業更加興盛。被葡萄牙驅逐的猶太人為阿姆斯特丹帶來鑽石加工業。從法國逃來的新教徒;為了逃避三十年戰爭,從德國逃來的難民;為了逃避英國國教的壓抑,而逃來的清教徒,這些人都為荷蘭的工商業做出不小的貢獻。荷蘭可說獲得了漁翁之利,這是17世紀時荷蘭成功的秘訣。 荷蘭在16世紀時出現主張絕對和平的伊拉茲馬斯(1466-1536),在17世紀時又出現主張以國際協調來維持和平的胡戈,荷蘭人雖然經由戰爭,獲得獨立,卻一點也不喜歡戰爭,荷蘭語的「戰爭」,有「分裂」、「分解」之意。在這樣的社會,充滿言論、思想、研究自由和理性精神。近代哲學之祖笛卡爾,為了思想、研究自由,而長期待在荷蘭,並且在荷蘭寫出許多名著。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1637-1677)也婉拒德國大學的招聘,寧願待在祖國荷蘭。 台灣的自由、民主以及和平環境,若能不斷吸引中國的優秀人才前來居住,台灣的未來應該是光明燦爛。 (荷蘭的加爾文教派) 荷蘭信仰基督新教,尤其戰鬥力最強的是加爾文教派。加爾文教派的特徵是重視神的權威的絕對性。人的救贖或滅亡,神在事先就已經決定好了。這種嚴厲的教義稱為「預定說」。善行或功德並不是救贖的要件。英國詩人Milton(1608-1674)聽到加爾文教派的教義時,不禁說︰「我就算掉到地獄,也不會尊敬這種無情的神!」 荷蘭在歐洲各國之中,是第一個不認為解剖屍體是罪惡的國家。17世紀時,當大學進行解剖屍體時,全校都停課,讓學生可以自由前往觀看。校外一般人也可以繳少額錢,前往觀看。經過100年以上,日本醫學者杉田玄白、前野良澤等人於1771年,前往刑場觀看解剖屍體時,發現荷蘭人著作的人體解剖圖非常精確而驚嘆不已。 (吝嗇印象的荷蘭人) 荷蘭人似乎給人吝嗇的印象。「荷蘭式宴會」(dutch party)是指各自帶料理去集會的宴會。「荷蘭式結帳」是指各自付錢。日本人剛好相反,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讀書雜記(22)

讀書雜記(22) 黑格爾認為猶太教重視種種律法與儀式,耶穌基督反對這些,耶穌基督重視的是理性的道德。因此黑格爾寫的「耶穌的生涯」裡面,排除奇蹟、預言等不合理的部分。黑格爾雖然肯定耶穌基督的教導內容,卻認為天主教獲得勢力之後,讓人類失去自由,成為專制政治的時代。為什麼天主教會如此?黑格爾認為原因出在耶穌基督。耶穌基督雖然擁有理性的信仰,但是耶穌基督是猶太人,因此,耶穌基督便把猶太教的傳統,作為自己信仰的基礎。於是,自己就必須成為天父神意志的體現者。在古希臘的自由世界,蘇格拉底的弟子先愛蘇格拉底述說的真理,再愛蘇格拉底。然而耶穌基督的弟子先愛耶穌基督。這點大不相同。 黑格爾認為歷史之中有一個法則,人類無法左右這個法則,這個法則必然朝著它的方向前進。我們無論多麼想實現理想,這個理想如果不適合歷史法則,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功。換言之,我們的理想,如果實現的時機未到,就不可能實現。 黑格爾認為在東方的古代國家,人們不知自由為何物。只有專制君主一個人擁有自由。但是在古希臘,卻一部分人有自由意識。這一部分人的自由是來自於擁有奴隸。在日耳曼各國,才有真正的自由。 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這兩個現代最有力量的思想,影響非常大。甚至實驗主義裡,透過杜威,也間接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杜威自己也承認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 (明治維新的動人事件) 日本在德川幕府即將垮台時,法國公使拜訪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告訴他法國願意提供軍艦、武器和資金,請德川幕府繼續抗戰下去。但是德川慶喜婉拒了。德川慶喜認為還有其他政治妥協的路可走。當時陸軍總裁勝海舟認為德川幕府如果接受法國的援助,與新政府繼續作戰,英國可能會援助新政府,這樣就是讓外國軍介入日本的內亂,造成日本的破滅。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避免走上這條路。 果然,英國公使去拜訪倒幕派的西鄉隆盛,告訴西鄉隆盛,法國現在援助德川幕府,英國也願意援助倒幕派。西鄉隆盛回答道︰「在我國處於政體改變之際,一切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不會依賴外國人。」在百年前的日本,德川幕府即將垮台時,攻擊的這一邊,與防守的那一邊,兩邊的領導人都拒絕接受外國的援助。這是明治維新的動人事件。 反觀孫中山在廣州軍政府時代,為了結束軍閥割據亂象,統一中國,不惜接受蘇聯的援助,包括武器、資金、政治顧問與軍事顧問。這等於引狼入室,讓蘇聯在中國順利培養出共產黨,埋下日後赤化中國的導火線。 同樣是為了打敗敵對勢力,樹立新政權,實現自己的理想,日本人不願接受外國的援助,以免引狼入室,孫中山卻願意冒險一試,結果鑄成大錯。兩者的眼光真有天壤之別。 (橫井小楠被刺) 橫井小楠(1809-1869)有「明治維新十傑之一」之稱。1869年,擔任明治新政府高官的橫井小楠(61歲),下班回家途中,遭到6名攘夷派武士的襲擊而死。根據兇手留下的「斬奸狀」,行兇的理由是他們認為橫井小楠與夷人勾結,尤其在日本散佈天主教更是不可饒恕。 橫井小楠的思想開明,在新政府高官中數一數二。他不懂外文,可是透過漢譯書籍,吸收西方民主主義思想,認為美國的首任總統華盛頓,可以和中國古代傳說上的理想君主,堯、舜比美。對於天主教,橫井小楠雖然沒有這個信仰,但是卻認為天主教有益人心。橫井小楠雖然認為共和制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但是卻也認為再怎麼理想的政治制度,也要看時機和地點實施。可見他相當務實。 然而,攘夷派卻認為橫井小楠想要廢除日本的天皇,以實現共和制。 事件發生後,日本的司法機構和警察機構內部,有許多人同情兇手,反對處罰兇手。從前教過皇后漢字的老師若江薰子,也對高官岩倉具視(也是明治維新十傑之一)提出意見書,認為橫井小楠想要廢除日本的天皇,因此刺殺橫井小楠的人是忠義之士,絕對不能被處刑。 但是由於不久又發生新政府改革軍制的要角大村益次郎(1824-1869)也被武士暗殺,新政府覺得此風不可長,便將所有的刺殺者都處重刑。 橫井小楠這麼思想開明的日本高官卻死於非命,可說是日本,也是全世界的損失。 (瑪麗亞.盧芝號事件的意外副產品) 1872年,祕魯船「瑪麗亞.盧芝號」從澳門載著中國人苦力進入日本橫濱港。其中一位苦力因為不堪被虐待而逃跑,被英國軍艦所救,然後交給日本警方。日本警方訊問船長,船長否認有虐待苦力之事,並且說將來也不會虐待苦力。日本警方便把逃跑的苦力交給船長。可是英國駐日公使Watson調查「瑪麗亞.盧芝號」苦力的悲慘狀況後,向日本的外交部長副島報告,並且建議應該再度訊問船長。美國駐日公使也提出同樣要求。 副島於是將船長交給日本的司法機構審判。最後,中國人苦力終於獲得解放。 瑪麗亞.盧芝號事件有一個意外副產品。那就是祕魯船長在審判時,反擊說日本不是也有藝妓和娼妓之類買賣人口的現象嗎?日本的法官一時無言以對。因此在審判結束後一個月,日本政府就下令解放藝妓和娼妓。 (英國的民主思想) 英國很早就有習慣法(common law)思想。習慣法本來是一種封建思想,但是後來君主專政越來越反動,習慣法就成為批判君主專政的有力武器。可是習慣法思想的本質是傳統思想,以習慣法為武器,雖然可以限制王權,卻無法打倒王權。因此必須突破習慣法思想的界限。提供這種理論的是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思想不是源自於傳統,自然法思想主張人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自然法思想的代表者是Barker和Prynne。(1600-1669)。Barker認為「權力本來是在人民手裡」、「君主權力的泉源是在人民」。因此當國王與議會對立時,當然是議會的權威優越。Prynne也認為「在所有的權力當中,議會的權力最優越。」Milton(1608-1674)也說︰「任何人生而自由。」並主張國王成為專制者時,或者讓他退位,或者將他處死,都是合法。 (待續) 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讀書雜記(21)

讀書雜記(21) (法國社會學者孔德) 孔德(Comte 1798-1857)一生貧困,他的正式名字非常長,那是因為篤信天主教的雙親,希望孔德將來也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將他取一個包含3位聖人名字的名字。可是,孔德後來卻捨棄天主教,信仰自由主義革命思想。 1825年,孔德結婚。後來孔德說︰「這是我的生涯中,唯一一次重大的錯誤!」對方是風塵女郎。結婚之後,孔德陷入17年的地獄生活,直到1842年才分居。在婚姻生活期間,孔德精神異常,甚至一度企圖跳塞納河自殺,幸好被救起。 孔德認為貫穿天主教的歷史觀是墮落觀,不是進步觀。自從亞當和夏娃被趕出樂園後,人類就步上罪惡之路。文藝復興則讓人類從天主教的支配中解放出來。 孔德的時代發生2個重要的革命,1個是法國大革命,另1個是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新關係。新關係可以稱為「平等」或「民主主義」,是解放人類的開始。工業革命則是人與自然的新關係。這新關係也可稱為技術,或稱為工業。總之是人類以科學為武器,征服自然的開始。孔德比較關心工業革命勝過法國大革命。當然他也肯定法國大革命,將人類從舊制度中解放出來的功績。就是因為認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孔德在少年時才會捨棄天主教。孔德批評自由放任,這點和主張自由放任的史賓塞完全對立。 (英國社會學家史賓塞) 史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十九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學家。史賓塞的父親不僅對教會持批判態度,也無視人世的禮儀,他拒絕在友人的名字後加上「先生」。他只信賴科學。他的口頭禪是What is the cause?從1833年到1836年,史賓塞與叔叔一起生活,這位叔叔信仰極端自由放任思想。對史賓塞而言,家庭就是學校,父親和叔叔就是老師。史賓塞從父親獲得尊重科學的態度,從叔叔獲得自由放任的思想。這兩者的結合就形成史賓塞的進化論。 1859年,達爾文出版「種的起源」,因此這可說是正式宣佈進化論的一年。史賓塞的業績之一是在1859年之前便形成development的觀念。史賓塞創造出一句名言︰「最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史賓塞認為不能適應變化的人滅亡,能夠適應變化的人殘存,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史賓塞認為國家不應該干涉這個自然界的定律。史賓塞認為透過生存競爭,衰弱的個人會滅亡,優秀的個人會殘存。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國家不應該干涉這個定律。如果國家干涉的話,反而會讓衰弱的個人殘存,而讓優秀的個人滅亡。 (可蘭經與伊斯蘭思想) 伊斯蘭教徒認為可蘭經是神經由天使加百列的媒介,傳達給穆罕默德的話。 約595年,在一次旅行中,25歲的穆罕默德認識了當時40歲寡婦海迪徹(赫蒂徹,Khadijiah) 。穆罕默德的才能給海迪徹印象深刻,因此她問穆罕默德是否願意娶她為婦。這個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按當時的規矩,年輕的兒子不獲得任何遺產,因此穆罕默德既沒有從他父親那裡又沒有從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但海迪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 610年,40歲的穆罕默德突然獲得神的啟示,穆罕默德領悟到自己是神的使徒。穆罕默德倡導崇敬神、愛鄰人、捨棄利己主義,吸引許多信徒,但是麥加的大商人階級卻對穆罕默德不懷好意,認為他破壞了傳統的信仰,開始迫害他。穆罕默德只好帶著信徒離開麥加。630年,穆罕默德率兵,回到麥加,並且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征服麥加。 穆罕默德去世後,第一任哈里發阿卜杜拉 (573-634)下令編纂可蘭經。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