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和平主義(4)

和平主義(4) 近代政治的現實主義之祖是馬基維里(Machiavelli 1469-1527)。他在「君主論」裡寫道︰「人類社會無情而現實,因此若要避免戰爭,追求和平,訴諸正義或道德,沒有用。尤其國際社會講究的是赤裸裸的力量,責備別人侵略或殺人根本無濟於事。若要和平,不能靠講話,要靠實力。」 對現實主義者而言,主張放棄戰爭與不擁有武力的和平主義者,雖然崇高但卻只是虛幻。他們認為各國都想擴大自己的權益,處在這樣的世界,自動拋棄武力等於是自殺行為。和平主義者看到的是空想的世界,不是實際的世界。 現實主義者雖然批評和平主義,但絕不是贊美戰爭。現實主義者也深深憂慮戰爭的悲慘,希望盡可能避免戰爭。雖然有時候現實主義者認為戰爭很難避免,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喜愛戰爭,勝過於和平。現實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一樣,都希望和平。只是現實主義者主張為了達成和平,不得不採取暴力手段。 現實主義者的思考邏輯如下︰ 1.世界上沒有中央政府,處於無政府狀態。 2.在這個無政府狀態的世界,國家最重要的目的是生存下去。 3.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力量」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手段。 國家處於國際社會,和個人處於國內社會,截然不同。我們處於國內社會,生命受到保障,遇到歹徒可以報警,也可以告上法院,因為有政府作你的後盾。然而在國際社會,卻沒有世界政府,遇到暴力,無法報警。因此,現實主義者認為在國際社會上必須自助。在國際社會,談善惡、正義不正義,都無濟於事。 這種現實主義在當今國際社會相當有說服力。可是從和平主義的觀點來看,還是有一些疑問。第一個疑問是「國家最重要的目的真的是安全保障嗎?」第二個疑問是「力量真的是追求安全保障時必要的手段嗎?」 首先來談第一個疑問。美國的現實主義者Morgenthau (1901-)認為「想要生存的衝動、繁殖的衝動、支配的衝動」都是人類共同的。國家也是如此。對國家而言,生存就是道德。Morgenthau反對將國際社會分成自由主義對極權主義,這種善惡二元論。Morgenthau國際關係就是各國為了安全保障,展開的權力鬥爭。他寫道︰「美國的對外政策,不能是想要把某種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或是保護某種政治制度,對抗邪惡。美國的唯一目的是國家的安全保障。」 現實主義者認為「若是希望和平,就做好戰爭的準備!」因為各國若做好戰爭的準備,任何國家都無法輕易對其他國家動手。這樣就會達成某種和平。雖然大家會製造武器,但卻不使用。對現實主義者而言,這種勢力均衡的狀態就是和平。但是為了防衛自己而增強,有時會成為他國的威脅。甲國增強力量,刺激乙國,乙國也跟著增強力量。結果,甲國無論如何追求安全,永遠也無法獲得保障。這是依賴暴力手段來達成安全保障的悲劇。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是因為預定用來防衛的力量,以及預定用來攻擊的力量,從他國看來,無法區別之故。 1990年左右,出現新的國際關係論「構成主義」。「構成主義」主張影響國家行動與形成國際關係的主因,不是力量,而是觀念或印象。例如美國增強軍力,雖然會對古巴產生威脅,卻不會對加拿大產生威脅。為什麼?因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有互相不攻擊的信賴關係。 對現實主義者而言,和平主義者太過樂觀。1938年,希特勒為了擴張德國的權益,要求捷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英法兩國為了避免歐洲發生戰爭,便在慕尼黑會談時答應希特勒的要求。然而這個懷柔政策並沒有讓希特勒的野心稍減,反而鼓舞了希特勒繼續對外侵略的野心。結果慕尼黑會談一年後,納粹德國侵略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用這個歷史經驗可以充分批評和平主義。讓步無法阻止希特勒的野心。必須以暴力來對抗暴力。在任何時代都有「無賴國家」。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演講道︰「我明白甘地和金恩牧師的信念太天真。身為國家元首的我,在就任總統時,就宣誓要防衛國家。我不能靠甘地和金恩牧師的信念引導我。我面對的是現實的世界。當美國人民受到威脅時,我不能視若無睹。這個世界存在著邪惡。非暴力運動無法阻止希特勒的軍隊。」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主義者也曾經構想過更徹底的世界政府或世界聯邦。這是限制各國的主權,成立更高的權威。 羅素、愛因斯坦、湯川秀樹等人都贊成世界聯邦運動。1948年,芝加哥大學校長等人也擬定世界憲法草案。 但是,現在聯合國都還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談世界聯邦或世界憲法,或許言之過早。 和平主義者提議當國家遭受實際侵略時,可以採取「市民防衛」。「市民防衛」的主角不是軍隊,而是市民。「市民防衛」不是在境外擊退侵略軍,而是在境內擊退侵略軍。具體的方法有示威遊行、非暴力抗議、抵制,以及讓侵略軍感到被輕蔑和被厭惡,讓侵略國覺得佔領是一個成本很高的政策。事實上,納粹德國佔領歐洲各國時,許多國家就採取「市民防衛」。例如,丹麥知道用軍事力量打不過納粹德國時,便一方面投降,一方面在國內進行不合作運動。挪威也採取非暴力抵抗。 但是「市民防衛」若要成功,必須有幾個條件。1.國內必須團結。2侵略國必須遵守戰爭規則。3. 必須覺悟時間可能拖長,要長久忍耐下去。 甘地曾經建議瑞士解除武裝。人家問他︰「如果他國派軍隊侵略,怎麼辦?」甘地回答︰「由男女老幼築成人牆,讓侵略者踏著這些男女老幼的屍體前進!」但是要人民做這麼大的犧牲,畢竟不太可能。 1991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引起灣岸戰爭。當時日本援助130億美元給英美等多國籍軍。日本以憲法禁止自衛隊到國外活動為由,不參加直接的軍事活動。結果引起同盟國的不滿,嘲笑日本此舉是「支票外交」。日本國內因而有人認為明示「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讓日本在進行國際貢獻時,綁手綁腳,是否應該考慮修改?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