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從三國到唐朝

從三國到唐朝
曹操素來被認為是梟雄,但是近年來的史料顯示,他實施了不少善政。他征服黃巾賊之後,並沒有殺他們,而讓他們歸順,納入自己的軍隊。而且曹操還是詩人,寫有「短歌行」,內容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他還寫「苦寒行」,內容如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曹操的長子曹丕,次子曹植也都擅長詩文,可說一家人都是詩人。曹植是魏晉南北朝期間第一流的詩人、文豪,可以和陶淵明、謝靈運相抗衡。曹操很疼愛曹植,宮廷一部分人便有廢掉皇太子曹丕,改立曹植的想法。曹植也不反對這個陰謀,因而引起曹丕的不悅。一天,曹丕對曹植說︰「你如果在走7步之內,無法做出一首詩,就要受罰。」
沒想到曹植真的在走7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內容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做出這首詩的目的,當然是勸曹丕念在兄弟份上,不要太為難他。
三國時候各國的人口分別為︰
魏︰443萬人。
吳︰230萬人。
蜀︰94萬人。
很明顯,魏國勢力最大,因此吳國與蜀國必須聯合起來,才有勝算。
劉備於223年去世,臨死前,他交待諸葛亮,如果皇太子劉禪真的很平庸,不妨讓取而代之,當蜀國的皇帝。這時候,諸葛亮43歲,劉禪17歲。知子莫若父,果然如劉備所預料,劉禪真的很平庸,可是諸葛亮豈是篡位之臣?由於劉禪的平庸,使諸葛亮更加倍努力,讓蜀國不至於被消滅。
歷史上的許多偉人,到了後世,都被人找出缺點,加以批評。唯獨諸葛亮,後人幾乎找不出他的缺點。南宋的學者張栻(11331180)說,諸葛亮是三代(夏、商、周)以來的第一人。連日本最討厭中國的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也說,孔子之後只有諸葛亮而已。
梁王朝的55年間是南朝佛教最興盛的時期。梁武帝下令祭祀時,不准殺生,醫藥品也不准使用葷類。528年,梁武帝進入同泰寺,實行著名的「捨身」。「捨身」就是捨棄身體,進入佛門,皇帝成為佛寺的所有物。失去皇帝的臣子只好趕緊湊鉅款,向佛寺贖回皇帝。這樣的「捨身」,梁武帝前後實行了4次,臣子當然也陪他玩了4次。梁武帝自己還寫諸經註疏百卷,並於同泰寺等佛寺做經的講解,還自稱「皇帝菩薩」、「救世菩薩」、「菩薩天子」。他在日常生活上像個出家人,身穿布衣,不喝酒,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只吃豆汁。
杜牧「江南春」的內容如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可見南朝佛教的興盛。
北朝,尤其是北魏,佛教的興盛,一點也不輸給南朝。北魏孝文帝時,下令禁止殺生。北齊文宣帝時,以僧侶為國師,國家支出的3分之1用在佛教上。當時北齊有4萬間佛寺,3百萬僧尼。不過北周時,周武帝實施排佛,將許多寺廟改為王公的宅邸,強迫3百萬僧道成為軍民。
日本每年除夕夜NHK電視台都有紅白歌唱戰,其實,唐朝時在長安也有分成兩組的歌唱賽,不過不是紅白兩組,而是從中央的朱雀大街劃分,東半與西半進行歌唱對抗。奇妙的是,這個歌唱對抗賽的舉辦者是長安的葬儀社。唐朝的葬儀相當舖張,不僅王侯貴族如此,一般平民也願意花大筆錢在葬儀上。陪葬品數量多,而且大多是昂貴品。葬儀社便趁著歌唱對抗賽時,在會場的廣場陳列陪葬品,彷彿工藝美術展覽會。
景教是天主教的聶斯拖里派(Nestorius)。325年時,天主教宗教會議定耶穌基督與聖母馬利亞具有神性。君士坦丁堡的司教Nestorius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耶穌基督同時具有神性與人性,而聖母馬利亞不具有神性。431年的天主教宗教會議便定Nestorius的主張為異端,將聶斯拖里派剝奪教籍。聶斯拖里派則自己設立東方敘利亞教會,與天主教分道揚鑣。7世紀初,景教傳到中國。唐太宗當政時的635年,波斯人的景教傳教團抵達長安。唐太宗允許他們傳教。唐玄宗當政時的745年,景教的傳教所「波斯寺」改名為「大秦寺」。781年,還有虔誠的信徒出錢在「大秦寺」內設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後來武宗實行排佛時,景教也被禁止,「大秦寺」被拆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被埋在土裡。到了明朝,「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才被人挖出,並且被天主教傳教士介紹給全世界。
唐朝的最大特色是國際性與世界性。但是這種特色不是唐朝才開始出現。從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400年間,便逐漸形成。那時,北方被異民族統治,異民族逐漸被漢文化同化。異民族的血液和文化與漢人融合,讓漢人成為世界人。
到了隋唐,中國人積極吸收外國文化。除了後來的元朝,中國的各朝代中,就以唐朝時,外國人在中國最為活躍。
唐朝的交通,無論是陸路或海路,都四通八達。因此外國文物很容易流入中國,讓中國文化更豐富、更多采多姿。
由於唐朝的文化是折衷文化,因此很容易被周遭的民族接受,像日本、百濟、新羅、契丹、突厥、回紇都大量吸收唐朝的文化,讓國力變強。唐朝中期以後的國勢,明顯變弱,但是唐朝對外國的影響力卻持續很久,這都是因為唐朝的文化具有國際性與世界性之故。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2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