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儒教3千年2

「孟子」盡心篇有如下記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對君王而言這句話非常刺耳。宋朝之後,

子就一直與孔子一起祭祀。而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止

讓孟子與孔子一起祭祀。後來由於臣子的諫言,朱元璋

才下令恢復。但是朱元璋又命人檢查「孟子」一書,削

除其中不利於君王的內容,成為一本「孟子節文」。

秦始皇於西元前213年實施「焚書坑儒」。「焚書」的

對象主要是儒家書籍。同時還下令:「有膽敢談論詩、

書的人,就處死刑,並且將屍體丟棄在市場。此外,有

以古非今的人,就誅殺其家族。」

儒者有儒服----身穿寬鬆的衣服,頭戴圓形的冠,腳穿

方形的鞋子。因為儒家認為「天圓地方」,所以頭戴圓

形的冠,腳穿方形的鞋子。這真是形式主義

「莊子」裡記載一個故事:一天,魯哀公對 莊子說

「我國有許多儒者,可是卻沒有人學老莊。

莊子回答道:「陛下如果下令沒有學儒學卻穿儒服的

,一律處死,就知道了。」魯哀公就照莊子的話下令。

結果大家立刻脫掉圓冠與方鞋,整個國家只剩下一個人

穿儒服

從平民當上皇帝的劉邦也很討厭形式主義。他曾經命令

儒者脫下儒冠,在儒冠裡撒尿

那時劉邦有一位臣子孫叔通孫叔通是一位品德不太

好的儒者,他服侍過秦始皇,還服侍過多位君王。當

孫叔通知道劉邦 在儒冠裡撒尿後,就立刻脫下儒服,

換穿楚服,以迎合劉邦

事實上,孔子在世的時候,儒家就已經出現形式主義

300年後,孫叔通又發揮了儒家的形式主義

皇帝劉邦喜歡率直,所以他的臣子一個個變得粗魯無品。

他們喝酒,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吵架,拿出劍來朝柱子猛

砍。劉邦覺得他的這些臣子必須變得有禮貌才行。善於

察言觀色的孫叔通就向劉邦建議招集魯的儒生,制訂

「朝儀」(朝廷的禮儀)。

劉邦問:「禮儀會不會太繁瑣?」

孫叔通回答:「禮儀可以因時世、人情而刪減

劉邦說:「你試試看吧,但是要制訂得簡單一些,讓我

也能做。

孫叔通就招集30多位魯的儒生,制訂「朝儀」。西元

200年,長樂宮建築完成時,孫叔通就讓群臣實行

制訂好的「朝儀」。以前群臣吵吵鬧鬧,現在實行「朝

儀」後,井然有序。劉邦看了,不禁嘆道:「我今天才

知道做皇帝的可貴!」隨後任命孫叔通為太常禮儀祭

祀官),並賜給孫叔通黃金500孫叔通有100多位

弟子 孫叔通讓他們全部都有官做,並且還把黃金

500斤分給弟子。因此弟子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孫叔

通真是聖人!」孔子地下聽到這句話,恐怕要深深地皺

起眉頭。

漢景帝的皇后竇氏崇拜老子,有一次,竇氏問儒者轅固

生對老子有何看法轅固生回答:「老子說的只是下

僕的話而已!」竇氏聽了,非常憤怒,命人將轅固生丟

到豬圈裡漢景帝看不下去,就拿給轅固生一把鋒利的

刀子,讓他自衛,轅固生才沒有被豬吃下肚子。

漢武帝時,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儒教成了國教儒教中本來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可是

儒教成了國教,進入政治體制中後,就變得很妥協

判精神也逐漸變弱。當上官的儒者都抱著「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的心態。

「十八史略」記載,在堯統治的時代,一位鄉下老人

一邊「鼓腹擊壤」一邊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個故事或許是杜撰出來的,若真是杜撰,那麼杜撰者

的意圖很明顯----不希望受到統治者的干涉。中國的

統治者自古以來,當然就會干涉人民。不過,自從儒教

成了國教之後,就更加干涉人民了

詩人陸游(1125-121020歲時與美女唐琬結婚。可是

結婚後,婆媳合不來。在母親的命令下,陸游只好與唐

琬離婚離婚後,兩人都各自再婚。10年後,31歲的

陸游在一個名叫「沈園」的公園見到了前妻唐琬唐琬

對她的丈夫說:「那個人是我的前夫。」唐琬的丈夫就

送給陸游一些酒菜。經過40多年,74歲的陸游想起這

件事,就寫了一首詩「沈園」:

夢斷香消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弔遺蹤一泫然

詩中的「稽山」是指會稽山山上有墓園。詩中最後兩

句的意思是說:即使我將來去世,埋骨會稽山想起妳

的蹤影我仍舊會哭泣

古今中外男女兩人相愛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分

,有情人卻不能成眷屬。有很多這種例子,羅密歐與

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如此。在以「孝」為最高

道德的中國,這種事情尤其多。陸游的這首詩,讓人讀

起來,感慨萬千。後世批評儒教的人,常拿陸游的這個

例子,說他是「禮教的犧牲者」。

曾國藩(1811-1872)在討伐太平天國時,宣布「討粵

匪檄」。在裡面,曾國藩很謹慎地避免使用「勤王」二

字。本來呼籲大家一起來平亂時,使用「勤王」二字很

正常,可是當時中國的君王是滿洲人,使用「勤王」二

字,恐怕引不起人民的共鳴。因此曾國藩避免使用「勤

王」二字,以「保衛中國的禮教」來代替。

他寫道

中國數千年來的禮義人倫、詩書典則,盡都掃蕩於地,

這豈是唯我大清之變,此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也

我孔孟九泉之下痛哭……

名教」就是儒教。呼籲大家一起平亂,不說「保衛王

朝」,而說「保衛儒教」。曾國藩判斷這麼說,比較有

效果。因為很多人會認為清朝可以倒,儒教卻不能被破


太平天國這邊雖然用「妖魔」、「醜賤」、「犬豚」等

惡毒字眼罵滿清政府,卻也絕不批評儒教。但是卻批評

佛教說:「你們拜祭的菩薩偶像是蛇魔、妖怪的鬼

卒。」太平天國信仰天主教,所以立場上應該反對儒教

可是基於戰術考量,太平天國避免批評儒教太平天國

的檄文之中,還呼籲「名儒學士」奮起。儒教幾乎就是

等於中國曾國藩、李鴻章(1823-1901)呼籲「保衛

儒教」,就是呼籲「保衛中國」。

中國與天主教接觸是始於唐朝時景教(聶斯托里派基督

教)傳入中國。但是由於後來唐朝禁教,景教就消失了。

16世紀時,葡萄牙人來到中國。後來,耶穌會傳教士

也來中國。

在日本,禪僧的社會地位很高耶穌會傳教士以為中國

也是一樣,便剃光頭髮,穿上袈裟,扮成「西僧」模樣,

開始傳教。但是後來他們發覺在中國禪僧並沒有像

在日本一樣受到人們尊敬,反而受到一些人輕視。於是

耶穌會傳教士趕緊留長頭髮,換穿儒服,從「西僧」變

成「西儒」。事實上,儒教主張的道德,與天主教主張

的道德並不矛盾。然而,儒教卻有宗教的要素----祭祀。

這就與天主教有衝突了。

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戰略與在日本一樣,先以領

導階層為目標。耶穌會傳教士認為中國的領導階層是官

員和讀書人。但是要讓中國的官員改信天主教,卻有一

個大障礙----祭祀。中國的官員必須 祭祀天地、祖先、

孔子。中國的官員每個月的1日和15日,必須到孔廟

祭祀孔子。如果官職有調動,也 必須到孔廟報告。對

中國的官員而言,到孔廟報告是擔任新官職的必要手續

如果禁止他們到孔廟祭祀,那就很難讓他們改信天主教

於是,耶穌會傳教士決定允許中國人祭祀祖先與孔子

因此,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很順利

不過耶穌會的競爭對手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採取

「嚴格主義」,他們認為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方

式是「異端」,而向教宗告發。當時多明我會掌握天主

教的宗教裁判所,他們當然不會同意讓中國人祭祀祖先

與孔子。結果明朝政府於1637年驅逐了多明我會與方

濟各會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