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到共產中國之路(3)

到共產中國之路(3)
1948年三月,人民解放軍攻陷吉林等東北、華北重要都市。1948年八月,中國共產黨成為華北人民政府。1948年秋,國民政府軍在東北、華北遭受決定性的敗北,喪失了最精銳的美式裝備部隊30萬人。這個大敗北,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而言,是個致命性的打擊。國民政府軍開始從東北撤退。結果,人民解放軍完全控制整個東北。
人民解放軍在華北的勝利也非常快速。1948年九月,攻陷山東省的濟南。十二月,攻陷戰略位置上非常重要的徐州。1949年一月,人民解放軍正式進入北京(當時還稱為北平)。
蔣介石眼看軍事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便於1948年十一月,請求美國杜魯門總統緊急軍事援助。十二月,請夫人宋美齡赴華盛頓作同樣的懇求。可是當蔣介石知道美國無意援助時,只好於1949年一月二十一日宣佈辭去國民政府的總統職位。由李宗仁代理總統。李宗仁雖然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和平談判,但是和平談判破局。和平談判破局的第二天,毛澤東便下令人民解放軍總攻擊。人民解放軍很快地渡過長江,進入南京。接著,攻陷上海。很明顯,國民政府的路已走到盡頭。國民政府由南京逃到廣東,再逃到重慶,再逃到成都,最後於12月9日逃到台北。中國共產黨則於10月1日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回顧這段國民政府軍兵敗如山倒的歷史,心中不禁興起一個疑問:「國民政府軍擁有精良的美式裝備,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悽慘?」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國民政府軍軍紀差,每個官兵腦中想的是「如何發戰爭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態?日本當時負責與中國交涉日軍投降事宜的今井武夫少將(1898-1982),後來寫了一本書「支那事變的回想」。書中,今井武夫寫道:「中國那邊非常關切日軍所擁有的兵器、軍需品、設備與財產的接收問題。他們再三要求要完全接收這些東西,並且一再要求不得將這些東西交給命令系統以外的份子。後來中國進駐後,果然很多糾紛都與接收問題有關。有些沒有接收權限的部隊堅持向日軍接收。這邊若拒絕,對方就出言恫嚇。即使是正規的接收者,除了正式接收名單上所列的接收物之外,也要求接收名單上沒有列的物品。或者他們若發現某人擁有財寶,即使對方完全清白,也會把對方列為戰犯或漢奸,強加逮捕。這些事都讓國民政府軍聲望失墜。國民政府令人擔憂。……我有機會觀察國共兩軍的軍紀。中共的軍紀嚴明,保護民眾,一旦發現有暴民搶奪日本人的財物,就要回來,還給日本人。這使當時對中共還不太了解的日本人刮目相看。有些日本人甚至預言中共將拿下大陸。」
今井武夫是客觀的第三者,他的證言應該相當可信。此外抗日戰爭中,擔任蔣介石軍事委員長侍從室秘書,後來兼任外交部情報局長的邵毓麟在所著的書「抗日戰勝利的前後」中,如此寫道:「行政機關的接收不太順利,經濟事業機構的接收更是弊端百出,貪污橫行,慘不忍睹。……對於勝利後的接收,別有用心的人,就把『接收』說成『劫收』,所謂『劫收』,對象是『五子』,金子、車子、房子、女子和票子(鈔票),所以別名『五子登科』。由於接收的情形如此腐敗,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早就埋下定時炸彈。」邵毓麟還指出,被接收的大部份工廠,原料和機器一下子就被搶光,剩下空無一物的工廠。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國,讓中共有壯大勢力的機會。
1931年發生「918事變」,日本明顯展露出侵略中國的企圖。可是二個月後,11月27日,毛澤東在江西省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由於堅信「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不把力量擺在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擺在攻擊瑞金政權。1934年10月,在國民政府軍的猛烈攻擊下,紅軍不得不由毛澤東與朱德率領,逃出瑞金,開始有名的「大長征」。
在「大長征」的途中,1935年1月13日,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省的遵義舉行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指導權。同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四川省的毛兒蓋對中國同胞發表「抗日救國宣言」。1936年8月,中國共產黨並且提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然而蔣介石嚴厲拒絕國共合作,12月4日,並且為了下令張學良討伐共產軍,還親自搭飛機到西安。
蔣介石本來計劃讓張學良的東北軍與馮玉祥的西北軍站在第一線,對付共產軍。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眼看自己的故鄉東北被日軍侵略,都很希望跟日軍戰爭,而不希望與同是中國人的共產軍戰爭。共產軍在戰場上就喊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朝日軍!」等動人口號,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完全喪失戰鬥意志。1936年夏,陜北事實上已經停戰。東北軍司令張學良與西北軍司令楊虎城反而要求國民政府實現抗日統一戰線。蔣介石到西安,就是要催促他們趕緊「勦匪」。
結果蔣介石一到西安,反而被張學良軟禁。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在張學良的邀請下,中國共產黨的周恩來也抵達西安,與蔣介石見面。兩人到底說了什麼,不得而知。我猜測周恩來應該是對蔣介石說:如果蔣介石答應「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張學良和周恩來保證讓蔣介石安全離開西安,回到南京。
結果,蔣介石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不得不答應張學良和周恩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後來周恩來對著名美國新聞記者Snow(1905-1972)說:「抗日戰爭開始的第一天,也意味蔣介石失勢的開始。」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呼籲對日全面抗戰。7月15日,蔣介石與周恩來在廬山會談。決定國民政府承認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政府,並且將西北的共產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華中、華南的共產軍則成為新四軍。就這樣,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
據說,「蘆溝橋事變」的幕後導演是當時擔任中國共產黨北方局第一書記的劉少奇。這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從事變發生後只經過數小時,中國共產黨就以嚴厲的語氣,發表「對日抗戰論」來看,起碼可以說:對中日兩國爆發全面衝突這件事,中國共產黨比日本的右派軍人還樂於見到。
7月11日,日本繼續派兵侵略華北。6天後,蔣介石發表著名的演講,指出:「中國現在已經站在生死關頭!」
蔣介石的內心,其實是希望與日本合作,與共產黨戰鬥。因為他知道中日兩國若正面衝突,最後漁翁得利一定是中國共產黨。因此對於日本的侵略,蔣介石一直咬緊牙關忍耐,就是不願讓共產黨撿便宜。但是當日軍於7月28日對華北發動總攻擊時,蔣介石已經完全沒有退路。
從這層意義而言,為了讓中日兩國爆發全面衝突,軍國日本和中國共產黨之間,有一種「奇妙的同盟」。
當中日戰爭從華北擴大到華中、華南時,發生了一些奇妙的現象。首先,中國的農民原本只顧自己的生活,從來沒想過民族或國家這類大事。但是在長達八年日本的侵略與佔領後,中國的農民覺醒了,他們發覺為了生存,必須加入抗日運動。他們開始有了民族主義的意識。這個現象可以說是「農民的動員」。而「農民的動員」的主要推動者就是抗日的先鋒中國共產黨。
第二個奇妙現象是,日軍將國民政府軍趕出的地區,共產軍就前來佔領。換言之,日軍越是擊敗國民政府軍,共產軍的勢力範圍便越擴大。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