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生與死(3)

生與死(3) 睡眠影響生命長短,長壽者很少有睡眠障礙。根據美 國的調查,死亡率最低的是每天睡7小時的人。睡眠 時間不到6小時,以及超過8小時的人死亡率都較高。 並不是睡眠時間長就好,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睡眠有 深睡與淺睡2種。深睡時,身體內的細胞恢復疲勞, 並且產生新細胞。腦內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可以 安定精神。如果血清素不足,就會降低睡眠品質。 色胺酸(tryptophan)可以幫助血清素產生。牛奶與雞 肉中便富含色胺酸。 還有,腦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有誘發 睡眠的效果,如果褪黑激素分泌不足,就會降低睡眠 品質。白天若有充分的日光浴,夜晚就會分泌很多褪 黑激素。 睡眠品質低下的原因通常是過勞、心理壓力、運動不 足、生活不規律、酗酒、交感神經緊張等。 瑞士精神科醫生羅斯訪問了數百名末期病患,研究病 患臨死前的心理狀態,而於1966年出版「死亡瞬間」。 這本書現在是全世界從事「末期照顧」人員的「聖經」。 羅斯指出人在無意識中都認為自己不會死亡,因此幾 乎所有的人在知道自己罹患不治之症時,都不願承認 這個事實,也就是「否認」。「否認」是一種在聽到惡 耗時飽受衝擊的自我防衛。不過因為不願承認事實, 有時會放棄治療,精神混亂,妄想,封閉自己。這個 狀態稱為「孤立」。 「孤立」也是一種自我防衛。 當「否認」無法持續下去時,許多末期病患會陷入憤 怒與嫉妒的情緒。憤怒的原因是不願自己被遺忘。自 己快死了,而這個世界卻照常運作。於是他大聲呼叫, 憤憤不平,希望引人注意。他要對世人說︰「我還活 著!不要忘記我!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吧!我還沒 死!」 之後,他會為了延長生命,進行「交易」。「交易」的 對象通常是神。無論有無宗教信仰,一般人都會相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會求神延長他的生命,或 減少他的疼痛。例如女兒快結婚了,他會求神︰「在 女兒還沒結婚前,請別讓我死。如果這個願望得以實 現,我就別無奢求。」但是通常病患不會遵守這個承 諾。一旦這個願望實現,他會得寸進尺,向神要求另 一個願望。 接下來,由於就要永遠離開人世,他會陷入嚴重的憂 鬱情緒。 最後的階段是接受這個事實。他會對周圍的事失去關 心,不願與人談話,睡眠時間越來越長。有些人就此 進入昏睡狀況,然後死亡。 有些人被認為已經死亡,卻還能甦醒過來,並且和別 人談他的死前經驗,這稱為「臨死體驗」。臨死狀態有 時數秒,有時數分,甚至有時數日。根據臨死體驗者 所言,有些人經過一個長隧道,有些人經過一個花園, 有些人回顧一生,覺得後悔,有些人與先前去世的人 相遇,有些人看見神,有些人走了一趟地獄。尤其多 的是看見前面有光,而且被光照射,感覺心情愉悅。 還有些人看見醫生宣布自己已經死亡的畫面。許多臨 死體驗者在甦醒後,人生觀發生大改變。他們對別人 與自己持正面肯定的心態。並且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看 出意義。他們減少了物質欲望。並且不再畏懼死亡。 本來是無神論者卻開始信仰宗教。 ★ 2006年8月21日,我遭遇到意外。我從高處跌到 低處,頭部嚴重撞傷,顱內大量出血。國泰醫院汐止 分院的張志儒醫生雖然幫我成功手術,我還是昏迷了 42天。 這也算是「臨死體驗」吧!在昏迷中,我沒有看見光, 但是甦醒後,人生觀確實發生大改變。一開始我認為 我還能活著是神對我的厚愛,所以我下半輩子一定要 好好行善來報答神,這是我的使命。後來覺得用「行 善」與「使命」這樣的詞彙太自負,因為我的上半輩 子做了太多缺德的壞事。尤其不可原諒的是我居然曾 經讓我妻子意外懷孕,並且讓她去墮胎。我犯了殺人 罪!而且是殺自己的孩子。我的父親呂芳起養了7個 孩子,我的岳父劉英佑養了4個孩子,而我卻連第3 個孩子都養不起。我真是個失格的丈夫,是個差勁、 無能的父親。於是我決定不用「行善」與「使命」這 樣的自負詞彙,而改用「贖罪」與「義務」。這樣的詞 彙比較貼近事實。我下半輩子一定要好好「贖罪」,這 是我的「義務」。 佛洛依德認為人有「死亡欲望」。1939年,佛洛依德 罹患末期癌症,結果他選擇了安樂死,似乎印證了他 的理論。 佛洛依德否定神的存在。他的學生瑞士心理學家榮 格,由於出生於牧師家庭,並不否定宗教。榮格注意 到世界各地的宗教有「死亡與復活」的故事。在基督 教有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3天後復活的事跡。這就 好像太陽從東升起,從西下沉,第二天又會從東升起 一樣。 另一位猶太人心理學家佛洛姆認為人並不是害怕死亡 本身,而是害怕所擁有的東西被搶走。死亡就是意味 目前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與財產完全失去。為了消除 這樣的恐懼,佛洛姆認為應該放棄對任何東西的執 著。佛教、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也有「不執著」的觀念。 但是由於放棄執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人們才很 難掙脫對死亡的恐懼。「愛」可以讓人放棄執著。愛人 與被愛可以讓人思考「生」勝過於思考「死」。愛「生」 的人安於現狀,滿足現狀。幼年時,若能夠從父母或 周遭的人獲得充分的愛,不必刻意教他愛「生」,他自 然會感覺到「生」的喜悅。眼前現存的實例比說教還 重要。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