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有趣的日本史(18

幕府親法派的一人粟本鋤雲(1822-1897)去參觀法國

位於橫濱的軍事設施時,對法國人說:「直到將軍的權

威完全確立為止,我們希望外國軍隊能夠繼續駐屯在日

本。」

粟本鋤雲會說出這番話,真是匪夷所思。最能夠象徵一

個國家還沒有獨立的是,外國軍隊駐屯在該國。幕府親

法派的粟本鋤雲,為了確立將軍的權威,不惜犧牲國家

的獨立,這簡直是「買辦」。

186667日,幕府軍艦開始攻擊長州藩,戰爭爆發。

這場第二次長州征伐,最後是長州藩獲得壓倒性勝利。

但是高杉晉作卻於18674月病死,享年只有29歲。

長州藩獲得勝利的原因是:

第一,長州藩軍隊的裝備比較優越。幕府與各藩軍隊則

穿著古代的盔甲,拿著刀、鎗,或者陳舊的火繩槍,敲

著大鼓,吹著法螺,指揮士兵進退。這樣當然不是長州

藩軍隊的對手。

第二,為了防衛鄉土,長州藩整個藩採取軍事體制。

另一方面,幕府軍沒有戰鬥意志,而且幕府軍駐屯地

的民眾都不支持幕府軍。幕府軍還對民眾搶劫、殺死無

辜者。民眾當然以白眼看幕府軍。

這裡暫時先提出一個問題:尊王攘夷論者的意識形態

本來很狹隘、很膚淺,後來為何變得比較開明、成熟,

而主張開國呢?不只是討幕運動的領導者如此,一般

民眾也逐漸擁有國際觀。為什麼?有一個原因是:

1841年,土佐藩的漁夫中濱萬次郎(1827-1898)遭遇

海難,被美國的捕鯨船救起,送到美國。1852年,中

濱萬次郎回到土佐藩,後來還擔任幕府軍艦教授所的教

授。中濱萬次郎的漂流傳奇故事被寫成好幾本書,有

「中濱萬次郎異國物語」、「漂流奇談」等,都成為暢

銷書。這個現象顯示,處於鎖國體制中的日本人,對外

國、對世界是何等好奇!這個好奇心轉變成對採取鎖國

政策幕府的不滿,最後發展成討幕運動。

1866720日,將軍德川家茂去世,享年只有21歲。

德川家茂去世後,繼任者只有一橋慶喜一人適合。

1866年,德川慶喜(『一橋變成了德川』)就任幕府

15任將軍。德川慶喜最大的課題是,在第二次長州

征伐失敗後,如何強化日漸衰落的幕府權威與權力?德

川慶喜在就任前夕就提出8項幕府的施政方針。

德川慶喜的改革幕政,讓反幕派印象深刻。木戶孝允

就如此寫道:「我們絕對不能小看德川慶喜的膽識,如

果今天喪失挽回朝政的機會,被幕府奪得先機,德川慶

喜就不啻是德川家康再生。」

這時候,朝廷的有些公卿,從尊攘派轉變成反幕派,並

且計劃「王政復古」。這些公卿的領導者就是岩倉具視。

在公卿之中,擁有政治家素質的人,可說只有岩倉具視。

岩倉具視是「策士」,善於施展權謀術數。其他的公卿

不清楚世界局勢、無為無策、優柔寡斷。

不過,岩倉具視因為策畫讓和宮嫁給將軍,所以遭到尊

攘派的憎恨,不得不搬到京都郊外躲藏。但是,岩倉

具視仍然秘密與志士來往,注意時局的變化。1866年,

岩倉具視不斷向朝廷高層建議「王政復古」。

18661225日,孝明天皇突然去世,想年只有36

歲。真巧,這年幕府將軍與朝廷天皇相繼去世。而且,

將軍德川家茂與孝明天皇去世時,都有謠言說兩人都是

被人暗殺。有些歷史學者也認為孝明天皇是被人暗殺。

有些人認為德川家茂是被一橋派暗殺,目的當然是

要讓一橋慶喜早日當上將軍。至於主張孝明天皇是被暗

殺的人,則認為孝明天皇是攘夷論者,這對主張與外國

建立良好關係的人來說,孝明天皇是個大障礙,非除去

不可。另外,孝明天皇反對推翻幕府,所以對主張推翻

甚至有人指名道姓,認為是岩倉具視下手毒殺。當然這

只是猜測而已,並沒有實際證據。

事實上,1862年,岩倉具視策畫讓和宮嫁給將軍時,

就有一封威脅信丟到岩倉具視的住家,裡面如此寫道:

「聽說你打算毒殺天皇,如果你不離開京都,我就砍下

你的頭,丟棄在河岸,並且加害你的家人!」

總之,孝明天皇的去世,對倒幕派有利,是毫無疑問。

然而,孝明天皇應該是病死的。

現在回來談德川慶喜。薩托見了德川慶喜後,如此寫道:

「將軍是我見過的日本人中,容貌最有貴族氣息的人,

他像一位很有教養的紳士。」

對回復幕權派而言,德川慶喜是唯一的希望。

第二次長州征伐時,德川慶喜策動朝廷以德川家茂去世

為理由,命令休戰。接著,德川慶喜又派遣勝海舟前往

長州藩交涉休戰事宜。德川慶喜雖然對勝海舟沒有好感,

可是知道他有能力,而且與長州藩關係不錯。

就這樣,18669月,第二次長州征伐的幕府兵與各

藩兵陸續撤退。

這時候與日本的政局有關的勢力如下:

外國勢力:

法國的政策是強化幕府權力。

英國的政策是支持雄藩,期待出現以天皇為中心的雄藩

聯合政權。幕府成為諸侯之一。而且這個結果最好在和

平中完成。英國不希望雄藩與幕府監演變成武力衝突,

導致大規模內戰。英國希望日本是從上面漸進的改革,

而不是從下面的民眾革命,因為這樣的革命,不符合

英國資本主義的利益。因此整體而言,英國贊成「大政

奉還」,也就是將軍把政權交還給天皇。

宮廷勢力:

天皇沒有意見也沒有能力。可是天皇影響政局的力量很

大,偏偏天皇沒有意見也沒有能力,因此天皇可能被任

何勢力所利用。各勢力拼命企圖將天皇握在自己手中,

很像中國三國演義裡的一句話:「挾天子以令諸侯。」

宮廷內討幕派以岩倉具視為中心,人數很少,與王政復

古派公卿、各藩討幕派攜手合作。

上層公卿大多是「佐幕派」。

還有許多是騎牆派與不關心派。

在幕府勢力方面:

將軍德川慶喜與他周遭的人想要強化幕府權力,但是

也覺悟幕府獨裁制必須做某種程度的修改。

親法派主張強化幕府權力。

極少數開明派主張大政奉還。

還有許多是騎牆派與不關心派。

在各藩勢力方面:

長州藩是武力討幕派。

薩摩藩雖然表面上主張武力討幕,但是也不排除大政奉

還。

土佐藩主張大政奉還,不過一部分人傾向武力討幕。

大政奉還運動是以土佐藩為中心推動的。土佐藩主山內

容堂(1827-1872)與他的心腹後藤象二郎(1838-

1897)是推動者。後藤象二郎的大政奉還論則是坂本龍

馬教他的。18672月,後藤象二郎在長崎見到坂本

龍馬,6月,兩人一起搭船要前往京都。在船上,坂本

龍馬告訴後藤象二郎關於新國家體制他的構想,有8項,

由於是在船中說的,因此稱為「船中八策」。「船中八

策」的第一項是幕府將政權還給天皇。第二項是設立上

下議政局,政治由公議決定。第三項是制定憲法。

後藤象二郎把「船中八策」做了一些修改,變成:避免

武力討幕,將軍主動奉還大政,成立列藩會議,由將軍

擔任議長,讓德川家持續擁有權威。

山內容堂看了這個案,表示贊成。1867103日,

山內容堂將這個案提交幕府老中。德川慶喜知道後,很

高興,認為這麼做可以「捨名取實」。於是,德川慶喜

18671014日,向天皇提出請求奉還大政。德

川慶喜的智囊西周(1829-1897)還草擬了奉還大政後

的憲法案。根據那個憲法案,德川將軍被稱為「大君」,

是行政權的首長,並且兼立法機關的首長,將來時機成

熟時,還要讓德川將軍擁有全國軍隊統帥權,這是實際

上的皇帝。另一方面,天皇只對上下議政院(由大名與

藩士組成的立法機關)所議決的法律,加以認證的權力

而已,連否決權都沒有。天皇可說幾乎沒有任何權力。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