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