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