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以色列(5)

以色列(5)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以色列佔領約旦領土的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這不僅獲得猶太教的聖地——哭牆,也充分顯示了以色列是中東的軍事強國,換言之,以色列證明了它足夠成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橋頭堡。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大屠殺神話」開始在美國蔓延,美國各地蓋起了「大屠殺博物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後,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急速增加。到了1980年代雷根總統的時候,美國和以色列形成特別緊密的關係。
在整個1960年代,「大屠殺」是整合以色列國民不可或缺的象徵。這是說,猶太復國主義已經無法整合以色列國民了。因為建國之後,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移民大量湧進以色列,而這些新移民與猶太復國主義本來就沒什麼淵源。換言之,「大屠殺」取代了猶太復國主義,成為整合以色列國民,尤其是新移民,的工具。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空襲埃及。並且對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奇襲。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此展開。這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封鎖堤蘭海峽之故。以色列空軍首先摧毀阿拉伯各國飛機,掌握制空權。接著以色列軍從埃及手中,佔領加薩與西奈半島,又從約旦手中,佔領耶路撒冷舊市街與約旦河西岸。然後又從敘利亞手中,佔領戈蘭高原。以色列軍取得壓倒性勝利。至此,以色列軍只花了六天時間,因此以色列人稱這個戰爭為「六日戰爭」。不過聯合國立即開會通過要求以色列軍從佔領區撤退,並且要求相關國家要尊重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領土保全與政治獨立。換言之,便是一方面要求以色列撤軍,一方面要求阿拉伯各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這個原則被稱為「領土與和平的交換」。
這場戰爭之前,以色列首相Eshkol(1895—1969)任命獨眼龍戴陽(Dayan)為國防部長。由於以色列在這場戰爭大獲全勝,戴陽也成為全國的英雄。以色列的領土和戰爭前相比,擴大了4倍。尤其以色列獲得以色列人的聖地「哭牆」,對以色列人而言,更是意義重大。「哭牆」自1948年以來,就是在約旦的支配下,因此猶太教徒一直無法前往禮拜。以色列獲得「哭牆」之後,以色列人就可以自由去禮拜了。有一些以色列人還認為獲得「哭牆」是猶太民族邁向救贖的第一步。不只是信仰虔誠的猶太教徒,連平常對宗教不太關心的猶太人,也認為這是神所賦予的「奇蹟」。他們感覺彌賽亞即將到來。
不過,以色列也同時把住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的約100萬巴勒斯坦人「吞」進來。由於這樣可能危及猶太國家之中,猶太人佔多數的優勢地位,因此猶太復國主義者更處心積慮地想把阿拉伯人趕出猶太國家。
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修正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夢寐以求的「大以色列主義」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可能美夢成真。也就是說,將委任統治領巴勒斯坦上的阿拉伯人完全排除,建設猶太國家的美夢。
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和約旦河西岸等地之後,開始興建道路、住宅等設施,好讓猶太人可以入殖。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勞工也進入以色列的勞動市場工作。他們大多從事勞累的、骯髒的、危險的工作。從前位處以色列最底層的「東方移民」,因而「上升一級」。
以色列首相Eshkol於1969年去世,美伊雅(1898—1978)勞工黨主席成為後繼者,她是以色列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美伊雅首相比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還要強悍。
1972年9月,發生「慕尼黑奧運選手村事件」。以色列選手團被巴勒斯坦人政治組織「黑色九月」監禁,西德有關當局雖然試圖解救人質,但是行動失敗,結果產生多位死傷者。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祭日——贖罪日。當然是國定假日。這天下午兩點,埃及與敘利亞同時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這場第四次中東戰爭,一開始,阿拉伯人佔盡優勢。以色列在埃及的突襲下,三天就失去西奈半島。在敘利亞的猛烈攻勢下,也失去戈蘭高原的一部分。但是,以色列不久就展開反擊,反敗為勝。以色列最後獲得軍事勝利。
10月15日,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等阿拉伯產油國(OAPEC)為了援助正在戰爭中的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便宣佈對一直援助以色列的美國與荷蘭停止販賣石油。並且於16日宣佈如果以色列不撤軍到第一次中東戰爭的休戰線,每個月將減少生產百分之5的石油。並且對歐洲和日本也恫嚇,如果援助以色列,將停止輸出石油。國際原油價格立刻飆漲四倍,造成「石油危機」。
由於這場戰爭,以色列一開始處於劣勢,造成以色列人很大的挫折感。以色列首相梅伊魯不得不於1974年4月下台。繼任首相是「六日戰爭」時的參謀總長拉賓(1922—1995)。
1970年代初期,耶路撒冷貧民區的摩洛哥移民第二代的年輕人開始「作亂」起來。這些年輕人因為貧窮之故,無法上學,而淪為不良少年,又因為有不良少年的前科,也無法當軍人。
到第三次中東戰爭為止,這個貧民區位於以色列與約旦的軍事境界線,因此這裡的住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生活。但是以色列佔領約旦領東耶路撒冷之後,合併東西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便重新開發這個貧民區。
摩洛哥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以色列,是在1956年摩洛哥從法國統治下獨立開始。由於以色列政府來不及為移民興建住宅,摩洛哥猶太人抵達以色列之後,就住在惡劣的環境,形成貧民區。
1959年7月,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因喝醉,大鬧酒店,警察接報趕到,對方仍不肯就範,警察只好開槍示警後,才將對方逮捕。這個微不足道的事情傳開之後,後來竟變成警察開槍射死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謠言。摩洛哥猶太人移民認為這是「種族歧視」,便開始暴動,因為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平常就認為以色列政府對波蘭系移民較優遇,而蓄積不滿情緒。例如,摩洛哥猶太人移民抵達以色列後,左等右等,遲遲等不到以色列政府配給住宅。可是波蘭系移民一抵達以色列後,馬上就分配到住宅。事實上,包括Ben–Gurion首相在內的許多以色列政府高官,都是出身歐洲。一般以色列人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印象是野蠻、無知、脾氣壞與懶惰。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由於貧窮之故,他們的子女大多淪為街頭混混、販賣毒品或妓女,可說是以色列社會的弱勢族群。
巴勒斯坦勞工在以色列勞動市場持續增加。1970年,約有2萬6百人,到了1984年,增加到約9萬4900人。
1981年,以色列合併戈蘭高原,視為自己的領土。第三次中東戰爭從約旦手中奪來的東耶路撒冷也合併成為大耶路撒冷市。以色列並且明訂耶路撒冷市為以色列的永久首都。以色列將東耶路撒冷用圍牆分成猶太人居住區與阿拉伯人居住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