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世界宗教事件史(2)

世界宗教事件史(2
   icon」與東方教會
icon」是聖畫像。畫耶穌像或聖母馬利亞像,這是東方教會的傳統。天主教是一神教,原本禁止偶像崇拜,但是天主教卻有宗教美術,大多以新約聖經為題材。
東方教會也稱為俄羅斯正教或希臘正教。東方教會與西方的天主教,有許多不同,天主教的聖職者不可以結婚。東方教會的聖職者有2種,1種可以結婚,1種不可以結婚。東方教會使用希臘語,天主教使用拉丁語。
早期的天主教一直遭到羅馬帝國的迫害。產生許多殉教者。後來殉教者的墳墓和殉教者的遺骨成為信徒信仰的對象,許多信徒相信膜拜殉教者的墳墓或殉教者的遺骨,可以治病。這叫「聖人崇拜」。天主教教是一神教,原本只承認上帝,但是「聖人崇拜」卻將多神教的因素帶進一神教中。而且民眾對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後來甚至超越對上帝與耶穌基督的崇拜。這種偶像崇拜的傾向當然對天主教是一大危險,因此,76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Constantinus5世(719-775)便下令禁止崇拜聖畫像。以此為契機,東方教會發生「破壞聖畫像運動」。
   十字軍
對猶太教而言,耶路撒冷是西元前10世紀至西元前6世紀猶太王國的首都,耶路撒冷神殿就是蓋在這裡。耶路撒冷神殿於西元70年時,被羅馬帝國破壞,只剩下神殿的牆壁,這個牆壁後來被稱為「哭牆」。
對天主教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穌基督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而且耶穌基督就是在這裡被釘上十字架,同時也是耶穌基督復活的地方。耶穌基督被埋葬的地方,後來蓋起「聖墓教堂」。
對伊斯蘭教而言,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騎馬升天的地方,後來,在穆罕默德騎馬升天的地方蓋起「黃金圓頂寺」。伊斯蘭教誕生的時候,伊斯蘭教信徒不是朝著麥加的方向,而是朝著耶路撒冷的方向膜拜。
對伊斯蘭教而言,耶路撒冷是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第3個聖地。
因此,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3教共同的聖地。而且,「哭牆」、「聖墓教堂」與「黃金圓頂寺」都很接近。
   1095年,天主教教宗烏魯巴恩(Urban 1042-1099)在法國召集十
字軍。因為當時東方教會遭受土耳其人的侵略,教宗認為必須去救援。教宗宣布這場戰爭是神引導的聖戰,參加者的罪可以獲得減輕。然而另一方面,參加這場戰爭,可望搶奪東方的財富。因此,十字軍的動機是否純粹出自於信仰,令人懷疑。
1次十字軍於1096年出發,1099年抵達耶路撒冷,並且奪回耶路撒冷。但是,1187年伊斯蘭出現Saladin1137-1193)這位英雄,奪回耶路撒冷。
當時論文明的水準,伊斯蘭世界遠高於西方世界。因為伊斯蘭世界吸收了埃及文明與古希臘文明。換言之,十字軍是野蠻的歐洲天主教教徒,對高度文明的伊斯蘭教徒展開的攻擊。
1次十字軍時,十字軍在攻擊耶路撒冷北部的一處城市時,發現那裡聖彼得教堂的地下埋有「聖槍」。「聖槍」就是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時,羅馬士兵拿長槍刺耶穌基督身體的那把槍。發現這把「聖槍」後,十字軍士氣高昂,而獲得勝利。當然耶穌基督去世1000年後發現「聖槍」,實在不可思議,但是問題不在「聖槍」的真偽,而在相信與否。由於十字軍認為自己負有宗教使命,期待受到神的護佑,「聖槍」的發現,就是明證。
   佛教在印度消滅之謎
18世紀時,歐洲有1個誤解,歐洲的知識份子以為在印度,佛教比婆羅門教還悠久。事實上,在佛教誕生之前,印度就已經有婆羅門教。歐洲的知識份子以為信仰婆羅門教的新興勢力,驅逐原始信仰佛教,將佛教趕到中國、西藏等周邊地方。
佛教誕生於印度,然後傳到周邊國家,可是佛教卻於13世紀時,在印度消滅。印度現在還有少數佛教徒,他們原來是印度教徒,為了逃避種姓制度而改信佛教。
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消滅?許多人認為因為後來伊斯蘭教傳到印度,打敗佛教之故。尤其1203年,印度的大道場被伊斯蘭教的軍隊破壞更是致命的一擊。的確,伊斯蘭教傳到印度的時期,恰好是佛教在印度衰退的時期。不過,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消滅,自己應該也有責任。印度的佛教後來吸收了印度教之中神秘的教義,形成「密教」。這意味佛教向印度教靠攏,變得很難區別佛教與印度教。密教化的佛教,逐漸消失在印度教的世界裡。這是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消滅的主要原因。
   宗教改革
天主教認為人類有很深的原罪,耶穌基督就是為了救贖人類的罪而被釘上十字架,有一天耶穌基督將會再度來臨。可是因為耶穌基督遲遲沒有再度來臨,因而產生一種想法︰在現世累積功德,可以減輕自己的罪。
在中世紀的天主教,除了參加十字軍外,也可以長期斷食或到羅馬朝聖,都可以減輕自己的罪。後來花錢也可以減輕自己的罪。那就是購買教會販賣的「贖罪券」。
歐洲從1347年開始,「黑死病」(鼠疫)大流行,估計有23千萬人死亡,為當時歐洲人口的3分之13分之2「黑死病」的大流行,使當時形成「煉獄」的觀念。「煉獄」為於地獄與天國之間,是死者死後直接去的地方。
在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之前,還有一位先驅胡斯(Hus 1370-1415)。當時天主教教宗Johannes23世(1370-1419)為了籌措戰費,販賣「贖罪券」。胡斯強烈反對,將他的意見寫成「教會論」結果被天主教視為異端,最後被處焚燒死刑。
馬丁路德主張人因為信仰而被救贖,不需要教會或聖職者作媒介,因此他完全否定教會與聖職者存在的價值。馬丁路德還主張人人可以成為祭司,稱為「萬人祭司說」。在宗教改革之前,由於聖經以拉丁文寫成,一般信徒無法閱讀。馬丁路德為了讓人人都可以閱讀聖經,便將聖經翻譯成德文。
天主教認為有一天耶穌基督將會再度來臨,並進行最後的審判。因此世俗的生活只是暫時,本質上沒有價值。只要有這種前提,在世俗社會勤勉工作就沒有意義,就不會產生勤勉的工作者,就不會有資本主義。在這點,馬丁路德不僅批評天主教,還徹底改革社會。因此,即使到了現在,天主教國家與基督新教國家,對工作的看法大不相同。基督新教國家在工作中感覺價值,天主教國家則否。
   天主教的聖人崇拜
梵諦岡有權將人「列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位1978-2005)就非常熱心於「列聖」,將許多人「列聖」。德蕾莎修女(Teresa, Mother 1910-1997)去世後只經過6年,便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列為「聖人」的前一階段「福者」。成為「聖人」,有幾個條件,如果是殉教,就比較容易成為「聖人」。若不是殉教,那就要興起奇蹟。奇蹟包括治癒疾病與當事人去世後遺體不會腐壞。而要判斷這2項奇蹟則必須由正式的醫生實行。
(待續)
理州上  20135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