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中國史雜記(6)

中國史雜記(6) 中國以前只有朝代名,沒有稱呼整個地域的名稱。清 朝時,移民國外的華僑自稱為「唐人」。因為他們是漢 人,討厭自稱為「清人」。現在中國的海軍,潛水艇取 名為「夏級」、「漢級」、「宋級」、「明級」。最新型潛水 艇取名為「元級」。 日本江戶時代的知識份子看到漢譯佛典中有「支那」 這個詞彙是指中國整個地域,便開始使用「支那」。 一開始,「支那」這個詞彙沒有讚美,也沒有蔑視之意, 是中立詞彙。但是甲午戰爭之後,「支那」這個詞彙卻 帶有蔑視的色彩。即使如此,聚集日本的革命黨人, 厭惡被稱為「清國人」,他們寧願被稱為「支那人」。 章炳麟與孫文都曾經用過「支那」這個詞彙。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誕生。不過當時革命 派中有人準備了另一個國名。1903年在廣州起義失敗 的洪全福(1835-1910)等人,預定若起義成功,要 將新國家取名為「大明順天國」。「明」就是明朝,「大 順」是李自成消滅明朝後,所建立國家的國號。 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國名取得很威武,例如,日 本是「大日本帝國」、英國是「大英帝國」、韓國是「大 韓帝國」。革命派推翻「大清帝國」後,當然也要取一 個出色的國名。最後他們選擇了「中華民國」。「中」 是位於世界中央,「華」是華麗,都是很出色的字眼。 然而,當時的日本政府討厭稱中國為「中華民國」,故 意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並且在公文中使用。 日本政府認為西方國家都稱中國為「Republic of China」,日本也有權利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中 國不應該強迫日本稱中國為「中華民國」這麼傲慢的 國名。中華民國政府抗議了好幾次,但是一直到1930 年為止,日本政府仍然使用「大支那共和國」或「支 那共和國」。 即使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這個國名之後,日本 人仍舊稱中國為「支那」,稱中國人為「支那人」。中 國人很不滿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不稱中國為「中 國」。 今天假如中國政府稱日本為「加片國」(Japan的音 譯),稱日本人為「加片人」,日本人作何感想?中國 人會說西方國家都稱日本為「Japan」,中國也有稱日 本為「加片國」的權利。而「日本」意思是「太陽升 起之處」,日本不應該強迫中國稱日本這麼傲慢的國 名。 中國人不喜歡「支那」這個詞彙,就像日本人不喜歡 「加片國」這個詞彙一樣。 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國與國之間,尊重對方的自稱, 是最起碼的禮貌。 美國的電視劇「根」(Roots)裡有這樣的一幕︰非洲 的黑人少年昆塔被抓到美國。黑人奴隸不能用原來的 姓名,昆塔被改名叫做托比。但是昆塔堅持說自己叫 「昆塔」。白人主人就一邊鞭打昆塔,一邊問他︰「你 叫什麼姓名?」昆塔昏倒後,白人主人拿水倒在他的 臉部,讓他醒過來,繼續一邊鞭打,一邊問他︰「你 叫什麼姓名?」 日本人對自稱「中國人」者說︰「你是支那人!」,對 自稱「韓國人」者說︰「你是朝鮮人!」也是一樣情 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時日本政府卻 稱為「北支事變」,後來戰線擴大,又改稱「支那事變」。 從此「支那」兩字就徹底被污染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京的汪兆銘偽政權要求日本 政府稱中國為「中華民國」,日本政府答應要階段性實 施。1930年之後,日本政府的公文中就完全使用「中 華民國」。 在今日的中國,「支那」兩字是禁忌,「震旦」兩字則 沒問題。中國有「震旦大學」,還有「震旦集團」。如 果日本人討厭稱「中國」或「中華」,而稱「震旦」, 那麼就會出現「震旦料理」、「震旦人」、「震旦語」、「震 旦街」、「震旦麵」、「震旦人民共和國」……之類的詞 彙,聽起來還是不自然、很彆扭。 中國歷史上的各朝代,周、秦、漢、隋、唐、宋的朝 代名都是源自開創各朝代的第一任皇帝,在還沒當皇 帝之前的封地名,然而忽必烈消滅南宋,統一中國後, 蒙古開山祖成吉思汗的「封地」卻在蒙古高原。忽必 烈就取「易經」中「大哉乾元」裡的「大元」作為國 號。這不是源自封地,而是源自理念。此後各朝代的 國號就都源自理念。明和清都不是地名,而是源自理 念。「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是源自理 念。 日本在幕府末年,可能成為西方殖民地時,志士面臨 這個危機,便抬出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來強化天皇 權威,以團結人民。明治5年(1872年),日本定神 武天皇即位那一年,也就是西元前660年,為「皇紀 元年」。日本人認為「皇紀」比「西元」還早,表示日 本文明比西方文明還悠久。日本之所以將「零式戰鬥 機」取名為「零式」,是因為日本於皇紀2600年(西 元1940)開發出「零式戰鬥機」,開始使用之故。 中國到日本的留學生受到日本的影響,也想在中國歷 史中找到中國版的「神武天皇」。他們發現了傳說中的 「黃帝」。經過清末國粹主義學者的計算,定西元前 2698年,為「黃帝紀元元年」。這比「西元」和日本 的「皇紀」都還早得多!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政 府開始使用「黃帝紀元」。現在的中國當然不再使用「黃 帝紀元」,但是「黃帝」仍然被視為中國人的始祖。2005 年5月6日,宋楚瑜訪問中國時,前往陜西省黃陵縣 的「黃帝陵」參拜。 韓國人也不輸給中國人與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韓國採用檀君紀元。據說檀君王儉是朝鮮第一任 國王。他於西元前2333年即位。韓國就定這年為「檀 君紀元元年」,並且使用到1961年。觀察中、日、韓 三國,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越晚現代化的國家,越強 調自己國家的歷史悠久。 日本江戶時代學者富永仲基(1715-1746)提出「加 上說」理論。他認為後來成立的學派為了讓自己學派 有權威,常常主張自己學派的開山祖在很久以前。 中國人常說︰「中國4千年歷史!」他們把全世界學 界都還不確定是否存在的夏朝也加進來。韓國人更是 如此,他們不但常說︰「韓國5千年歷史!」還不滿 意「千」,要說成「韓國半萬年歷史!」真是可笑。其 實中、日、韓三國現代化都很晚,從世界史的角看來, 三國的「精神年齡」都是12歲左右。 日本以前為了維持和中國的對等關係,拒絕進入「策 封體制」,中、日兩國沒有國交,兩國的交流只靠商人 和僧侶。文化上也沒有「交流」,只有「直流」。日本 人熟悉杜甫和白居易,以及「三國演義」和「水滸傳」, 但是中國人卻對紫式部和松尾芭蕉很陌生。唐三藏冒 著生命危險到印度取經,但是唐朝的鑑真和尚冒著生 命危險到日本來卻不是為了學習神道。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關係逆轉。但是雙方依然是「直 流」。蔣介石、周恩來等後來成為中國領導人的留學生 陸續到日本,可是近代日本的領導人,卻沒有一位到 中國留學。日本人想出來的「新漢語」這回反而輸出 到中國。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9個字,除了 「中華」之外,其他都是日本人想出來的「新漢語」。 在漢字文化圈中,日本是唯一「報恩」,想出「新漢語」, 輸出到中國的國家。 到中世紀為止,東方文明一直優於西方文明。然而到 了近代,西方文明卻超越東方文明。其主要原因在於 東方文明沒有「交流」。西方文明有「交流」,得以不 斷進步。 中國文明太過孤高,缺少既競爭又合作的對象。英法 兩國歷史上多次交戰,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聯 手對抗納粹德國,就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日則 從未聯手對抗敵人。反而由於日本侵略中國,埋下中 國極深的反日情結。 衡量一國的力量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尺度。 「硬實力」就是各種工業產品,「軟實力」就是電影、 音樂、動畫等。 中國創造的孫悟空角色輸出到日本,日本以孫悟空為 主角,創造出「七龍珠」動畫,又輸出到中國,很受 歡迎。這樣的關係才是「交流」。 (全文完) 2014年6月好日 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