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基督教與戰爭(4


馬丁路德對戰爭採取何種態度呢?宗教


改革5年後,德國西南部發生農民暴動,蔓


延各地。農民以馬丁路德主張的「在神之前


人人平等」為信念,要求減輕賦役,廢除十


分之一稅,有權利選擇神職者等。一開始,


馬丁路德也支持農民的要求。但是當暴動擴


大之後,馬丁路德轉而嚴厲指責,呼籲各諸


侯以武力鎮壓農民。馬丁路德在「抵抗農民


的殺人、強盜」文章中寫道:「農民搶奪無


數的修道院,他們的肉體與靈魂值得死兩次。


任何人都可以對這樣的暴徒執行死刑,就像


殺死狂犬一樣。」


馬丁路德也在「軍人會獲得救贖嗎︕」文章


中寫道:「劍是神為處罰壞人,保護信仰者,


維持和平而準備的。羅馬書第131節之後,


彼得前書第313節之後證明戰爭或虐殺


是神準備的。戰爭不是為處罰壞人,是什麼


能夠獲得和平與從順,人為何要戰爭︖」


馬丁路德在這裡想的是「羅馬書」第13


1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


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


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




馬丁路德還如此寫道:「劍如果不維持和


平,這世界一定會因為爭端而滅亡。因此戰


爭是為了防止大爭端而發生的小爭端是為


了防止大不幸而發生的小不幸


與馬丁路德齊名的瑞士宗教改革者茲溫格利


雖然深信聖經,但是卻絕不是「對方打你右


臉,就把左臉伸出去給對方打」的絕對和平


主義者,相反的,他還拿著劍親赴戰場。


茲溫格利自始至終都主張以武力鎮壓天主教


勢力。但是,茲溫格利47歲時戰死了。在


茲溫格利戰死的地方,後人立了一塊石碑,


上面刻著「馬太福音」第1028節「那殺


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唯有能


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


他。」在蘇黎世教堂裡茲溫格利的銅像,手


上拿著不是聖經,而是劍


加爾文教派的人也不反對戰爭。16世紀後半,


法國發生基督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約40


年的胡格諾戰爭。之後,以神聖羅馬帝國為


舞台,發生「三十年戰爭」。


英國清教徒革命的主角是克倫威爾。克倫威


爾要求國民過著禁慾生活,另一方面,成立


「鐵騎隊」克倫威爾認為軍隊必須擁有信


仰,讓士兵覺得自己是為了正義而被神挑選。


在戰鬥前,一定召開祈禱會。克倫威爾不但


不認為信仰與戰爭矛盾,而且認為信仰是軍


事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克倫威爾認為這世上


的確有正義的戰爭


美國的神學者Niebuhr」(1892-1971)有一


篇有名的「祈禱文」如下


神啊!能夠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足夠的勇


氣來改變它。不能夠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


足夠的冷靜來接受它


並且,對於能夠改變的事情,與不能夠改變


的事情,請賜給我足夠的智慧來分辨它們


Niebuhr」原本持和平主義立場,但是納粹


德國崛起後,卻開始轉而批判單純的和平主


。「Niebuhr」認為人雖然追求善,可是無


法逃離背負的原罪。單獨一個人時或許是善


可是形成集團,例如國家時,卻可能為惡


他認為不可能無限制地否定暴力他認為


和平主義者如果輕易放棄暴力,結果往往是


在幫助壞人。


(待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