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基督教史(4)

基督教史(4)
羅馬皇帝Diocletianus(245–313)在位22年間,有20年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可是在303年時,突然有180度轉變,開始迫害基督徒。原因不明。奇怪的是,皇帝Diocletianus在宮廷中用了許多基督徒。他也允許屬州的官員和軍隊中有基督徒。
教會史家Eusebios(260–339)提出「天罰說」。也就是說,由於教會長期處在和平的環境中,變得傲慢與怠惰,因此神要處罰教會。然而即使如Eusebios所說,教會變得世俗化,這也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何皇帝Diocletianus會採取迫害基督徒的行動。
皇帝Diocletianus在位時期,羅馬帝國面臨崩潰。因此他採取種種改革政策。他的基本態度是要回復羅馬的傳統與風俗習慣。他自稱為「Jupiter(羅馬的最高神)之子」。295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勒令,內容是︰
羅馬帝國的人民或許因為無知,或許因為野蠻人低劣的教導,設立不法的團體。我們基於傳統的規律,必須介入干涉。羅馬的主權因為眾神的恩惠才得以如此偉大。我們的法律只保護神聖和值得尊敬的東西。
303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迫害第一勒令,內容是︰
一, 破壞羅馬帝國一切教會。
二, 燒燬聖經。
三, 剝奪基督徒高級公職人員的職位。
四, 法律停止保護一般基督徒。禁止解放基督徒奴隸。
皇帝Diocletianus的意圖是在不流血的情況下,讓基督徒回歸信仰羅馬傳統的眾神。
這時羅馬宮廷連續兩次發生火災,大家都懷疑是基督徒放火。皇帝Diocletianus則連續公佈迫害第二勒令與第三勒令,命令逮捕羅馬帝國所有的基督教聖職者,並要求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304年,皇帝Diocletianus又公佈迫害第四勒令,命令一般基督徒也必須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
當時羅馬帝國分成東方與西方統治。大迫害的元兇東方羅馬帝國的皇帝Galerius(242–311),於311年突然全身腐爛,病倒。臨終時,他覺得自己實施迫害基督徒是一項錯誤的政策,居然180度翻轉,公佈「寬容令」。內容是︰
我們基於寬大為懷的心,同時我們的習慣是對任何人都施以恩惠,對基督徒也同樣要施以恩惠。因此只要他們不擾亂公共秩序,允許他們繼續過基督徒的生活,也允許他們聚會。
如今,連以迫害基督教聞名的皇帝,都對基督教寬容了!
306年,皇帝Constantius(250–306)去世,軍隊擁立其子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280–337)為皇帝。另一方面,Maxentius(280–312)也稱帝,控制北義大利和北非。兩雄對決是必然結局。結果,君士坦丁大帝勝利。根據基督教的文獻,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勝利,是因為信仰基督教之故。根據基督教的護教專家Lactantius(250–317)所述,在兩軍決戰前夜,君士坦丁大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命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教會史家Eusebios則說︰君士坦丁大帝在率領軍隊往前進的時候,看見天空出現十字架,十字架旁邊則有「得勝!」兩字。於是,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並且在軍旗上畫十字架。
兩軍決戰後一年,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與東方的正帝Licinius(在位307–324)在米蘭會見後,共同發表著名的「米蘭敕令」。內容是︰
兩皇帝認為信教的自由不應該被限制。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樣,都應該有完全的自由選擇宗教信仰。
在這個信教自由宣佈後,羅馬帝國立刻將沒收的教堂以及教會的所有地還給基督教會。
有些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和公認基督教,是基於政治的計算。但是基督徒的人數,在當時羅馬帝國的總人口中,只佔十分之一,公認基督教對君士坦丁大帝應該沒什麼政治利益可言。
君士坦丁大帝於310左右信仰太陽一神教,而太陽一神教與基督教有點類似,因此,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並不算是丟棄舊神,改信新神。對他而言,基督教和原來的神一樣。
其實君士坦丁大帝的周遭環境極有利於他傾向基督教。他的父親始終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他的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而且他的宮廷裡也有許多基督徒大官。此外,他底下最精銳的加利亞部隊中,也有許多基督徒。
在父親的寬容政策下,加利亞地方治安非常良好,君士坦丁大帝看了加利亞地方基督徒表現出來的高道德性,覺得基督教真是維持社會和平的力量。法律再怎麼嚴厲,也不是產生美德的源泉,更不會完全滅絕社會的惡。只有基督徒的美德與信仰,以及堅固的教會組織,才能讓社會更諧和、更有秩序。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會視為國家的一部份,藉此,讓基督徒的活力成為重建羅馬帝國一大力量。
可是,東方的正帝Licinius回到東方後,卻變身為異教擁護者,開始迫害基督教。這等於向君士坦丁大帝挑戰。從314年到324年,雙方戰了十年,最後,Licinius戰敗,被處死。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單一羅馬帝國的皇帝。
十字架以前是處死窮兇極惡壞人的象徵,現在則變成羅馬帝國勝利的象徵。十字架出現在士兵的兜上、盾上,以及軍旗上。羅馬帝國現在對基督徒大施恩惠。政府支付年金給基督徒寡婦,定基督徒要上教會作禮拜的星期日為國定假日,基督教的聖職者還可以免除國家的義務。
基督教最中心的理念是對耶穌的崇拜。到二世紀為止,基督徒對耶穌的神性沒有深入思考,也不覺得有必要深入思考。可是到了三世紀後半期,許多改信基督教的人當中,曾經受過哲學訓練。這時候,崇拜耶穌就需要有哲學理論。
基督教是一神教。那麼,為什麼拿撒勒出生的「人」耶穌,會和上帝耶和華並列,擁有神性呢?這個問題自三世紀中期開始,就被激烈爭論。亞歷山卓的基督教長老阿里烏斯(Arius 256–336)認為︰基督耶穌的本性雖然神聖,但不是神性。亞歷山卓的基督教司教Alexandros與亞歷山卓主教阿塔納修斯(Athanasius 295–373)則認為︰無論在哲學上或邏輯上基督耶穌的確擁有神性,與神完全同質。
君士坦丁大帝知道這個爭論後,便於325年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介入調解,是基於政治考量,希望羅馬帝國維持統一。他根本不在乎基督耶穌是與神同質或異質。問題是哪一邊的主張可以維持羅馬帝國的統一?這個尼西亞宗教會議召開兩個月,雙方辯論激烈。結果,中間派Eusebios提出「父與子同質」,獲得絕大多數出席司教者的同意。這是阿塔納修斯派的勝利,阿里烏斯派的敗北。阿塔納修斯派被認為是正統,阿里烏斯派被認為是異端,要驅逐出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在會議持續兩個月的期間,一直坐在黃金椅的主席座上聽。這個事實有幾個意思︰第一,這個會議是由皇帝的命令召開。出席司教的旅費和接待的費用都由帝室財庫支出。會議議事的進行,從頭到尾,都是由帝國的官員主持。而且,會議的最後決定經皇帝認可後,成為帝國的法律。
就這樣,基督教會第一次對教義的決定,不僅是信仰上的問題,而且是帝國法制上的問題。教會與國家密不可分,而且教會成為皇帝權威下的組織。表面上看起來,教會有皇帝的「加持」,好像更加穩固,其實,教會受皇帝意志的左右,隱藏著動搖的危險。皇帝的意思如果變來變去、朝令夕改,教會就要跟著團團轉。
(待續)
※昨天我在千瑤開的車上,聽到基督教的一首詩歌,歌名叫「有一天」,詞和曲都非常優美。各位若有機會聽,就會知道我的所言,沒有絲毫誇張。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