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中國人的歷史觀(2)

中國人的歷史觀(2) 江戶時期的思想家佐藤信淵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予以 高度評價,認為日本無論如何都必須與中國維持親密 關係。他在著作「海防策」中稱中國為「大清國」。 可是從1820年代開始,這個「大清國」卻因為吸食鴉 片之故,國家財政拮据,人民精神荒廢,國家前途蒙 上一層陰影。佐藤信淵開始瞧不起「大清國」。他不但 主張侵略「大清國」,甚至改稱中國為「支那國」。他 在著作「宇內混同秘策」中寫道︰「皇國(指日本) 若能出征支那,只要五、七年就可瓦解支那。」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衰退非常明顯。中英簽訂南京條 約、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等訊息接二連三傳到日本,日 本人對中國的印象一直是「聖人君子國」。如今這個印 象全部崩潰。「支那」這個詞彙現在比較適合用來稱呼 中國。進入明治期後,一般日本人都習慣使用「支那」 這個詞彙。報章雜誌以及教科書都以「支那」來取代 「清國」。而且中國到日本的留學生也對「支那」這個 詞彙不感覺厭惡。 然而之後許多負面形象付著在「支那」這個詞彙上。 例如1871年,政治人物江藤新平(1834 -1874)向岩 倉具視(1825-1883)提出意見書,裡面寫道︰「支 那人民愚昧,技術拙劣,國政不振,盜賊頻繁,衰潰 至極。」江藤新平還建議必須在列強之前,佔領「支 那」。 1870年出版的地理教科書「輿地誌略」在「支那」這 個項目如此寫道︰「數千年來以君主專政,駕馭人民, 人民智能因而消滅,且其民情陷於詭詐狡獪,風俗殘 忍,而且非常自大,稱自己國家為中華、中國,視外 國為夷狄禽獸。」 換言之,在當時的日本,「大清國」和「中華」如果是 尊稱,「支那」就是輕視的用語。辛亥革命之後,中國 人的民族主義高漲,尤其是1915年,日本對中國提出 「二十一條要求」,中國人對日本的感情急速惡化,青 年學生對日本人使用「支那」稱呼中國一事,非常不 滿。文學家郭沫若(1892-1978)於1914年,到日本 留學。並於1936年第二度到日本時,在日本的雜誌發 表以「關於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為題的文章。郭 沫若如此寫道︰「日本人稱呼中國為支那,這個詞彙 原本沒有惡意,是從『秦』這個音演變而來。可是出 自日本人的嘴,聽起來比歐洲人說『猶太人』還有惡 意。尤其在國際關係上,日本人常用英支、法支、美 支、俄支、鮮支,『支』總是放在最後,可以看出日本 人的心態。」 1930年,國民政府命令外交部,今後日本來的公文若 有「支那」這個詞彙,就不要受理。但是這項命令卻 引起日本人的反彈。例如有這樣的意見︰ 「今天『中華』這個詞彙是將外國視為夷狄的用語, 認為自己最尊貴,別人卑下,對他國是非常無禮的用 語。因此在批評『支那』這個詞彙之前,應該先將『中 華』改成其他詞彙。」 現在仍有日本人認為中國人對西方使用「China」,視 若無睹,卻只在乎日本人使用「支那」,這樣不公平。 「中華」這個詞彙的確有將周遭國家視為夷狄的嫌 疑。可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 時候,中國都不是強國,也沒有自認為是「世界中心」 的意識。然而這個國名卻被全世界接受。明治以來一 百數十年間,在經濟上與軍事上一直領先中國的日 本,有必要非得稱中國為「支那」不可嗎? 1930年六月,「東京日日新聞」上有一篇讀者投書這 樣寫道︰「『支那』這個詞彙當然沒有侮辱的意味,但 是這不是對方的正式國名,很容易讓對方覺得我們用 綽號稱呼他,而不愉快。我們不應該覺得對方的正式 國名太美而責備對方。我們與其建議對方改國名,不 如稱呼對方的正式國名。這樣才是民族交際的正確禮 儀。」 還有一則讀者投書是這樣︰「我們不能認為某人的名 字與其性格不符合,就不叫他那個名字。國名也是一 樣,不能認為對方的國名太過傲慢,就排斥那個國名。 我們『日本』這個國名,其他國家看起來,會感覺太 過傲慢也說不定。」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7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