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好戰國——美國(2)

好戰國——美國(2
1810年代到1820年代,拉丁美洲各國相繼獨立,古巴卻仍舊在西班牙殖民地統治下。1868年至1878年,古巴爆發獨立戰爭,卻被西班牙鎮壓。美國輿論對古巴同情,而且由於美國在古巴有投資糖業,古巴局勢若不穩,會影響美國的經濟利益。McKinley總統(1843-1901)便向西班牙要求擴大古巴人的自治,讓局勢平靜下來。1898年,停泊在哈瓦那港的美國軍艦「梅因號」突然沉沒,造成260名海軍士兵死亡。原因雖然不明,但海軍暗示這是西班牙軍的攻擊。因此美國的報紙一面倒地主張對西班牙開戰,「解放」古巴。不過後來調查的結果,證明「梅因號」之所以突然沉沒,並不是遭到西班牙軍的攻擊,而是軍艦內部的事故。
美西戰爭之後,雙方於巴黎簽訂和約,除了古巴獲得獨立之外,美國還領有菲律賓、關島與波多黎各,並且美國還順便併吞夏威夷。古巴表面上雖然獨立,但是革命軍被解散,美國在古巴實施軍政。1901年美國議會通過限制古巴的締造條約權與借款權。古巴事實上成了美國的保護國。
本來以為美西戰爭的目的是要「解放」古巴,而支持這場戰爭的人,後來卻發現美西戰爭已經變質成「海外膨脹戰爭」。當然有人站出來批評。18986月,波士頓的律師、牧師和知識份子展開反對併吞菲律賓的活動。11月,成立「反帝國主義者聯盟」。這個聯盟的副會長是鋼鐵大王與慈善大王的卡內基。卡內基認為世界的通商貿易要在和平的狀況下,才會順利擴大,因此主張和平。在議會中,也有反對者認為美國自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因此反對美國保有殖民地。然而1899年,參議院以微小的差距通過批准巴黎和約。
1899年,美軍與菲律賓軍發生武力衝突。Aguinaldo1869-1964)等菲律賓的獨立運動者,原本期待西班牙軍撤退之後,菲律賓可以獲得獨立,沒想到美國決定把菲律賓當成自己的殖民地,美軍與菲律賓軍因而發生武力衝突。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Mckinley 1843-1901)增派美軍,鎮壓菲律賓的獨立運動。
1900年,MacArthur1845-19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的父親)擔任司令官。他認為在與菲律賓軍進行遊擊戰時,不適用一般的戰時國際法,下令不用保護俘虜,徹底掃蕩遊擊隊。結果出現許多美軍拷問、殺害俘虜,甚至屠殺一般老百姓的情形。一位從軍的士兵在寫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戰爭比地獄還恐怖!」這樣的信改變了美國人對戰爭的看法。馬克吐溫於1900年接受報紙訪問時說︰「我原本是狂熱的帝國主義者,但是後來我的想法變了,我仔細看巴黎和約,才發現我們不是解放了菲律賓人,而是征服了菲律賓人!」
在這種批評聲浪中,美國軍方反而指責菲律賓軍的殘暴行為,尤其1899年菲律賓軍攻擊馬尼拉時,美軍拿到菲律賓軍下令不只殺害美軍,而且要殺害居住在馬尼拉的「所有白人」的文件。美國軍方便大肆宣傳這份文件。因此美國媒體便認為美菲戰爭是一場「人種戰爭」,因而支持不擇手段的戰法。在菲律賓的美軍蔑稱菲律賓人為「nigger」、「gook」。
美西戰爭的勝利,提高了美國人的愛國心,紐約州的小學,實施每天早上朝會時,小學生向美國國旗宣誓效忠。這項措施不久就傳到全美國的小學。美西戰爭的勝利,讓美國獲得海外殖民地,這大幅改變了美國國家的性格。到19世紀末期,美國基本上是「大陸帝國」,獲得菲律賓等海外殖民地之後,美國變成了「海洋帝國」。美國的戰艦在1898年時只有11艘,到了1913年時,增加到36艘。1909年時,並且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建設海軍基地。Roosevelt1858-1919)總統時,為了建設巴拿馬運河,介入巴拿馬,幫助其獨立,又介入多明尼加,將中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1912年,威爾遜( 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當選總統。威爾遜原本反對美西戰爭,認為是「為了征服的帝國主義戰爭」。但是西班牙投降後,想法改變,認為這場戰爭是將古巴與菲律賓從西班牙的暴政中解放出來的戰爭,而予以支持。他認為Aguinaldo之類的民族革命者太激進,菲律賓應該在美國的指導下,逐漸培養自治能力。他並且認為菲律賓可以做為美國在亞洲貿易的據點,而贊成美國領有菲律賓。威爾遜出身於美國南方,南方在南北戰爭時,遭受很大的損失,因此威爾遜時常思考是否有戰爭以外的方法解決紛爭。他從1908年之後就加入「美國和平協會」。20世紀初,美國一方面有像Roosevelt這樣公然主張帝國主義的總統,另一方面,也有和平運動者。
1937年實施輿論調查,在問題「如果歐洲爆發戰爭,美國是否應該參戰?」有95%的人回答「否」。但是當1940年,法國淪陷,西歐的大陸部分被納粹德國佔領時,美國的羅斯福政權感到極大震驚。
1941128,日本偷襲珍珠港。第2天,羅斯福總統在議會指出這一天是美國的「屈辱之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患了「慕尼黑症候群」。也就是認為如果允許獨裁政權的局部侵略,情勢很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形成世界大戰。因此即使是小侵略,也必須以武力阻止。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正規軍並沒有大規模解除動員。1948年有144萬正規軍,1980年增加到300萬。而1930年代,美國的正規軍只有30萬。美國之所以維持這麼多正規軍,主要是因為「珍珠港症候群」。換言之,美國絕對不允許如此被敵人偷襲。
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接到這個消息後,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西斯各國不斷對外侵略,最後形成世界大戰。因此這次韓戰爆發,若不趕緊介入,將來很可能會形成第三次世界大戰。杜魯門總統不久發表聲明,指出「北韓對南韓的攻擊,毫無疑問是共產主義為了征服獨立國家的侵略。」
一開始,北韓軍處於優勢,可是麥克阿瑟大膽地在仁川登陸,局勢因而逆轉。北韓軍趕緊撤退到38度線以北。這時聯合國軍當初的參戰目的已經達成,本來可以見好就收,但是杜魯門總統卻不滿足,他決定繼續北進,推翻北韓政權,讓南韓統一朝鮮半島。不久,聯合國軍抵達中韓邊界的鴨綠江。中國如事前所警告,派遣義勇軍「抗美援朝」,開始大反攻,聯合國軍兵敗如山倒。
由於杜魯門總統與麥克阿瑟對戰局的看法不同,麥克阿瑟因而被解除職位。1951年,美國輿論調查,認為聯合國軍應該撤軍的佔66%認為應該繼續留下來的只佔25%認為與中國發生全面戰爭的有77%反對,認為在恢復38度線時,就應該停止戰鬥的佔75%
越南戰爭(1959—1975)是讓美國痛苦萬分的一場戰爭。美國於1968年時,投入的兵力已多達536千人。由於越戰的泥沼化,美國國內興起反戰運動。1966年,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1973)的支持率開始下降。美國 外交家、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肯南(Kennan 1904-2005)便指出越南並不是美國的「樞紐地區」,批評詹森總統過度介入越南戰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也形成「鴿派」,要求美國從越南撤軍。1967年,自由派與金恩牧師等公民權運動者攜手成立「結束越戰全國動員委員會」,舉辦反戰集會,並且在全美30個都市燒毀1400張徵兵令。
最後美國終於在越南踢到鐵板,尼克森總統不得不自越南撤軍。總計美國在越南投入270萬兵力,戰死58千人,美國在狹窄越南投下的炸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投下的3.5倍。另一方面,拒絕徵兵者有21萬人,可見這是一場多麼不受美國人歡迎的戰爭!而且由於美軍使用枯葉劑炸彈之故,災害還擴及自然環境,成為「滅絕環境」(ecocide)的戰爭!
由於這場戰爭的教訓,尼克森總統還於1985年出版書籍「no more Vietnam」。此外,從戰場上回國的士兵,有70萬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1991年時實施的民意調查,認為越南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的只有25%
即使越南戰爭帶來如此深刻的教訓,美國受到恐怖份子的挑釁時,它的好戰性格又再度顯現。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3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