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猶太復國運動」(Zionism)展開之前,巴勒斯坦人口的90%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巴勒斯坦曾經有會說阿拉伯語的猶太人。這個事實證明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對立,絕非聖經時代以來宿命的對立。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民族意識,是近代世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出現時才跟著產生。
除了會說阿拉伯語的猶太人之外,還有會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希臘正教的基督徒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聶斯托里教派(Nestorius)的基督徒。聶斯托里教派主張耶穌基督是人子,否定馬利亞是「神母」,因此聶斯托里教派於431年被天主教視為異端而遭排斥。聶斯托里教派後來傳到中國時,稱為「景教」。
還有一個會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那就是單性論派的基督徒。單性論派也於451年被天主教視為異端而遭排斥。第4個會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是「合同教會」,或稱「歸一教會」。第5個會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是羅馬天主教。天主教的方濟各修道會(Francesco)、多明我修道會(Dominico)一直在巴勒斯坦活動。第6個會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是基督新教各派。如英國國教會、路德派、貴格會(Qualker)。
巴勒斯坦之所以有這麼多宗派存在,主要是因為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寬容之故。只要確實繳稅,其他宗教的共同體就可以自治。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271925節如此記載︰「巡撫彼拉多正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眾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巡撫對眾人說︰『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呢?』他們說︰『巴拉巴。』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巡撫說︰『為什麼呢?他做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喊道︰『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這段記載就是後來基督徒認定「猶太人殺了耶穌基督」的根據。
伊斯蘭教中的「JaHaDa」,許多人翻譯成「聖戰」。但是它的原意是「努力」。不過「可蘭經」第920節有「為了阿拉,要犧牲自己而戰」。這裡的「戰」,就是「聖戰」。因此「JaHaDa」也有「聖戰」的意思。在伊斯蘭教,為了「聖戰」而戰死的人是殉教者,死後可以上「樂園」。
天主教所推動的十字軍,在迫害猶太人的歷史上相當重要。當時西方人認為猶太人是歐洲內部的敵人,穆斯林則是歐洲外部的敵人,猶太人與穆斯林裡應外合,是歐洲的死敵。這種想法造成十字軍迫害猶太人。
十字軍是11世紀至13世紀,西歐的天主教國家以奪回耶路撒冷為理由,對伊斯蘭世界所進行的軍事遠征。但是對伊斯蘭而言,這根本是侵略。畢竟耶路撒冷住著許多天主教徒、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奪回耶路撒冷」的說法根本無法成立。
第一次十字軍(1096-1099)的原因,表面上是塞爾柱土耳其對天主教徒朝聖者的迫害。這種看法頗有疑問。首先,塞爾柱土耳其是否真的對天主教徒朝聖者的迫害?其實,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us 1042-1099)之所以發動十字軍,主要是因為拜占庭皇帝Alexius 1048-1118)的請求。第一次十字軍佔領了耶路撒冷,並且建立十字軍的國家。
耶路撒冷在伊斯蘭的統治下,基本上城門都會為天主教徒朝聖者而開放。後來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之後,便搶劫伊斯蘭教徒的財產,或者屠殺伊斯蘭教徒。十字軍不管對方是士兵或老百姓,不管對方是男女老幼,一律搶劫和殺害。即使對方是猶太教徒,也不例外。1099年,十字軍將許多猶太人趕到一所猶太教堂,將大門鎖緊,然後放火燒猶太教堂。那些猶太人就這樣全部被活活燒死。
1188年,第三次十字軍出發前,十字軍先屠殺許多猶太人,作為「暖身運動」。
1078年,教宗格利高里7世(1020-1085)對猶太人發布「公職驅逐令」。當時天主教認為借錢給人而收取利息是罪惡,可是根據猶太教的教義,可以向非猶太教徒收取利息。因此一旦猶太人被驅逐公職,他們就從事天主教徒不願做的金融業,而猶太人也因此被天主教徒貼上「骯髒的高利貸業者」的標籤。
在中世紀,猶太人被強迫集中住在「ghetto」。教宗Paulus就於1555年發布命令,強迫猶太人集中住在「ghetto」。
「猶太復國運動」的創始人是赫茨爾(Herzl 1860-1904)。赫茨爾原本是德國報紙的巴黎特派員,因為目睹「屈里弗斯事件」,受到強烈衝擊。1894年,在法軍參謀本部工作的猶太人屈里弗斯,被誤以為是德軍的間諜。以這個事件為契機,法國民眾彌漫著反猶太主義的氣氛。赫茨爾在採訪這個事件的過程中,發現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歐洲第一個宣布解放猶太人的法國,根本還存在反猶太主義,而受到強烈衝擊。赫茨爾逐漸認為猶太人必須獲得歐洲列強的支持,建設猶太人自己的國家。這種想法稱為「政治性猶太復國主義」,還有一種「實踐性猶太復國主義」,一群年輕人直接移民到巴勒斯坦,靠自己勞動,生活。
另外還有一種「精神性或文化性猶太復國主義」,代表者是猶太人哈姆(1856-1927)。他強烈反對移民到巴勒斯坦,主張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精神中心,他認為移民到巴勒斯坦,只會讓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的「民族自決」成為世界新秩序。英法等舊殖民地帝國雖然想迴避「民族自決」,但又不敢太明目張膽,便想出一個「委任統治」。表面上由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實際上是分割戰敗國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實施新的殖民地統治。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亂開空頭支票。第一,英國答應阿拉伯人,若阿拉伯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助英國,對抗奧斯曼帝國,英國將於戰後,讓阿拉伯人成立獨立國家。第二,英國與法國簽訂秘約,戰後由英法2國分割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第三,英國答應猶太人於戰後,讓猶太人成立「民族的鄉土」(National Home)。這就是所謂的「貝爾福宣言」。因為當時是由英國外務部長貝爾福(Balfour 1848-1930)主導這件事。
當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人口只有9%,其他90%阿拉伯人「貝爾福宣言」後來造成巴勒斯坦問題。當時,英國為什麼會犯下這個嚴重錯誤,是個謎。牛津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的專家Monroe就說︰「貝爾福宣言是英國史上最嚴重的錯誤之一。」有一種說法是,英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可以將英國國內的猶太人趕到巴勒斯坦去。
1933年,納粹政權成立後,德國迫害猶太人,造成5萬名德國的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這麼多的猶太人移民讓阿拉伯人備受壓力,擔心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將成為少數派。1936年,猶太人移民達到高峰時,阿拉伯人實施大罷工,持續了半年。英國政府派遣調查團到巴勒斯坦調查。1937年,調查團公布調查報告,建議分割巴勒斯坦。因為調查團認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嚴重對立,已經無法「委任統治」,不如各自成立國家。
但是居住在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區的阿拉伯人,雖然人數較多,該區卻被劃分為「猶太人國家」,而憤憤不平。(待續)
理州上  20136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