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大蛻變3

柏拉圖和孔子一樣,認為智者應該具有

行動力,必須影響公共政策。理想上

哲學家應該統治人民。一如佛陀柏拉

圖也認為智者一旦悟道,就必須回到市

集裡,為改善人類福祉而努力。

在「理想國」裡柏拉圖想要證明正義

是理性的,而且人唯有接受理性的統治

者所治理,才有可能過著他們該有的生

活。「理想國」充滿許多令人厭惡的菁

英主張。舉例而言,柏拉圖的理想城邦

是個採行遺傳工程的地方:能力較差的

市民不准生育,天生有缺陷的嬰兒會被

處理掉,富有潛力的嬰兒則被帶離父母

身邊,送到一個國家托兒所培養長大

柏拉圖並不在乎人性。他對強調文學與

音樂的傳統希臘教育抱持懷疑的態度

因為他認為藝術只會激起不理性的情感

在「理想國」中,性只是一種單純的手

目的在於生育具有適當遺傳特質的

市民此外柏拉圖的「理想國」也禁

止悲劇。他不信任悲劇的悲觀態度,也

反對悲劇看待人類潛能的負面觀點,並

且認為悲劇對諸神的懷疑眼光可能會造

成致命的虛無主義。觀眾以同理心看待

悲劇英雄,就等於認同他們對人生的

陰鬱評價。即使是有德的市民,其靈魂

也不免遭到悲劇「殘害」

亞里斯多德的談論對象只限於男人;他

對女性沒有興趣,認為女性是一種有

缺陷的人類型態亞里斯多德認為人

的「至福」取決於其智力人的「善」

就在於清晰而有效的思考

中國的「法家」,英文通常翻譯為「法

律學派」。不過,這樣的翻譯可能對人

造成誤導。法律的確是「法家」感興趣

的議題,但並不是他們首要關注的對象

法家的「法」意指「標準、模範」

家希望讓人遵行他們的理想,因此又把

「法」的意義加以衍伸,包括控制社會

行為的模範方法於是,「法」也就經

常搭配「刑」這個字。他們聲稱國家必

須施行嚴酷的刑罰才能讓人悔改

法家最傑出的一名學者是韓非,他認為

自己背負著幫助人類的崇高任務

伊比鳩魯在35歲之前的人生幾乎都在

動亂當中度過。他於西元前306年抵達

雅典。他的教誨指稱享樂是人生的主要

目標,但他並不像他的詆毀者所說的那

樣縱情逸樂。實際上他和一群好友組成

的社群採行一種平靜而簡單的生活方式

享樂的重點不在於感官享受,而是在於

「不動心」伊比鳩魯學派的追隨者盡

量避免一切足以造成心理不安的事物

城邦裡的生活極為緊張,又充滿不可測

因此有能力的人都應當退出公共事

與意氣相投的人共同享有平和的生

活。更重要的是伊比鳩魯學派的追隨

者絕不該對生命有限的事實感到苦惱

他們必須了解死亡只是意識的終結

伊比鳩魯指出:「我們活著的時候,死

亡並不存在死亡一旦存在我們就不

再活著擔心死亡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一旦正確認知死亡其實不屑一顧就可

讓人好好享受有限的生命這樣的樂

趣不是來自於為人生添加無盡的時間,

而是因為揚棄了對永生的渴望。」

伊比鳩魯進一步發展德莫克利特的原子

藉此證明恐懼死亡只是浪費寶貴生

命的行為因為原子會分散死亡也無

可避免請求神祇幫助也毫無意義

為祂們同樣由原子構成也同樣受制於

原子

(全文完)

以上就是阿英國女作家姆斯壯「大蛻

變」(商周出版)的部份精彩內容

想要閱讀原書全貌的人,請到書店購買

或到圖書館借

最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走

音天后」,非常爆笑,值得一看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