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台灣的日本症候群(2
2002年,李登輝有一篇給日本李登輝
之友會的講稿,題目是「台灣精神與日
本精神」文中他再度強調說他「一出
生就被當作日本國民」台灣精神
中有重要的日本精神」,日本精神
的根源就是大和魂武士道,下面摘
錄一段原文
「這些從中國來的統治者沒有而台灣人
的,作為現代國民的這些氣質和素
台灣人都自傲地稱為日本精
。由於台灣人從根本上具有這種作
武士道』的『日本精神,才日使台
灣在戰後得免於被中國的大陸文化所吞


沒,甚至可以說才得以抵抗;也由於有
了這種『日本精神,台灣戰後的現代
社會才得以形成和確立
一個沒有主體的主體意識沒有自立自
主性的本土論一個沒有自己審美觀
喪失民族心靈歸宿的人們,再怎麼要成
為別人或裝扮成別人。也還是亞流,何
況這個亞流的源流在日本社會中不是早
已被遺忘拋棄就是被冷漠以待
例便知日本右翼教科書團體所出版的
扶桑社日本教科書(歷史、公民)
2005年在全日本學校的被採用率只有
0.4%由此觀之台灣的日本情懷所思
慕的對象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只可稱
之為末流
在台灣歷經中華民國教育長大的世代
內心迷惘。為何學校歷史課本裡描寫
的日本人天性殘暴屠殺中國人民
壓台灣人民,可是家中父老卻深愛日本
文化,與友輩之間喜用日語交談或者
當榻榻米木造建築之日式家屋成為
長大後記憶的原點時卻聽聞抗日戰爭
中日本人的惡行,如何處理內心的矛盾
再者,明明政府過去都說台灣人民被
日本奴役了50年,最近社會上卻沒有
人在慶祝「光復節」了?
1990年代,在台灣掀起了以日本消費
文化為中心長達10涵蓋多種大眾
文化領域的哈日現象「哈日」這個名
詞最早出現於1997年,一位筆名為
「哈日杏子」的作者撰寫日本流行文化
的「早安!日本」一系列書,將哈日
症狀定義為「無時無刻都要讓自己沉浸
在一個完全日本化的世界裡否則就會
很難受」。之後,「哈日」一詞開始隨
著網路與大眾媒體擴散,成為廣為使用
的名詞
在論述日本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發展或是
哈日現象時勢必碰觸到一個問題
台灣作為舊日本殖民地並在長期中國
化政策的統制下其應具有的反日感
如何可能將日本視作一個崇拜的對象
當將哈日視為一種文化被殖民或媚日舉
動時更必須思及所謂的「外省人」並
不能免於成為哈日族日本學者石井健
一的調查研究即顯示外省籍的年輕世
代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略高於台灣籍
的年輕世代對舊殖民主的奴化這種
「媚日」的觀點,並無法解釋外省籍的
哈日族的存在。同時,若哈日顯示的是
台灣人媚日,將舊殖民主視作崇拜的對
1945年終戰後台灣人對中國的歡
迎與對日本的放棄將是一個無法解釋
的困境
1945年戰爭結束初期台灣人由於對
「祖國」的憧憬而有旺盛的中國化慾望
並有短暫的中文國語熱潮,再加上漢民
族文化的共通部分,使得中國化似乎
可能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達成但事實
上,日本殖民時代的經驗所形成的慣域
並非在短期間即能改變的而在台
灣被接收後的再殖民化式統治歧視
以及被政府視為戰敵日本的共犯所形
成心理上的幻滅這種種狀況再加上
事實上的衝突與摩擦更將低了台灣人
中國化與「去日本化」的意欲
日本學者今村仁司等人提到,一旦慾望
產生後,就會不斷擴大。例如消費者
消費了日劇後其慾望被開啟消費者
將不滿足於只是觀賞,而會將消費的對
象擴張到其周邊的相關商品,如原作小
說或漫畫,甚至是演員本身從而由
演員再擴張到演員所演的其他日劇,或
是所出的CD等,從而形成一個消費的
循環而這個循環的建立,最主要的關
鍵,即在於相關商品的有無日本大眾
文化產業在這部分,有相當完整而豐富
的商品,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於是,
在哈日風潮的1990年代日劇漫畫
偶像、流行音樂、動畫、時尚誌等的
消費者群乃是重疊的這種多樣性與擴
張性是哈日風潮與其後的韓流、台灣偶
像劇風潮,或是當年的港劇熱等最大不
同的所在。也是哈日風潮得以建立強大
經濟力並維持長久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2008年台灣最熱的政治話題是
導至二次政黨輪替的總統大選那麼
最熱的社會話題則非創造了戰後台灣
電影奇蹟的「海角七號」莫屬事實上
「海角七號」在台灣引發的效應與相關
的討論可歸納為兩大類其一「海
角七號」扣人心弦的成功因素。其二,
如何解讀「海角七號」的日本情結」。
此方面的議論中,最重要的一個焦點
集中在該片是否「媚日」的爭議上
議題涵蓋包括後殖民主義文化認同
與台灣主體性等觸及台灣社會神經的
核心問題
「海角七號」引發的爭議始於台灣兩位
知日派學者台灣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
許介鱗2008925日「聯合報」
刊登題為「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的
陰影」的評論文章中,以專家的觸覺批
影片瀰漫著「對過去殖民地台灣的戀
戀鄉愁」,並嗟嘆台灣終究逃不了日
本文化控制的魔手其後,中央研究
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陳宜中109
日刊載於「中國時報」的「海角七號的
台日苦戀」一文中,毫不掩飾地批判
「海角七號」成功地拍出了台灣人的
「被殖民慾望」
事實上,從台灣到港澳從新加坡到越
從韓國到中國無論是東亞的中心
還是邊陲儘管各自浮現的時間程度
與性質不一然而都在戰後不約而同地
出現「哈日」或日本情結此一社會現象
英國文化滲透在香港社會的痕跡,至今

仍隨處可見另一方面英國並沒有在

香港實施嚴格的同化政策,因此以華人

為主的香港社會也基本上不存在視英國

為祖國的身分認同甚至,香港也幾乎

未曾出現過明顯崇拜英國文化的社會

熱潮。然而,香港的哈日現象在戰後

個個發展階段卻是顯而易見甚至在

1990年代以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台灣號稱哈日大本營,而哈日」一
詞也源自於台灣然而追溯戰後以崇
拜日本流行文化為基調的哈日現象在
東亞地區興起的歷史不難發現其發
源地不是日本的前殖民地台灣而是
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香港
2008年當台灣社會為「海角七號」瘋狂
之際,許多人所關心的是:充滿台灣
本土氣息的「海角七號」,是否也能引
起海外觀眾的共鳴?
「海角七號」衝出台灣的首站是香港
在這個曾經被冠為「東方好萊塢」的
電影王國「海角七號」也意外
創下上映超過4周,首周更榮登票房冠
軍的佳績。誠然,「海角七號」在香港
成功的因素與台灣不盡相同。然而,
兩個社會蔓延至今的哈日現象無疑是
共通的主因之一
(全文完)


以上就是集結多位作者文章的台灣

的日本症候群(聯經出版)的部份精

彩內容,想閱讀全書的人,請到圖書館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