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印度人與印度教

今日的印度人口(2013年時為12.52億)中,有將近8成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亞利安人(aryan)入侵印度之

前(亞利安人於西元前1500年入侵印度西北部),住在印度的各民

族的宗教。第二種認為是亞利安人的宗教。

現在印度人信仰最多的是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次是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其次是錫克教,其次是佛教(不到1%),其次是

耆那教。

印度教徒不只存在於印度,也存在於印尼與高棉。印度教是多神教,

其中最受人崇拜的是毗濕奴與濕婆。

一談到印度,就會讓人想起種姓制度。現在的印度共和國憲法禁止在

宗教上、種族上、種姓制度上、性別上、出生地上有差別,並且保證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種姓制度在都市已交消失了。可是,種姓

制度在農村地帶仍然存在。

事實上,在古印度敘事詩「摩河婆羅多」(Mahabharata)就有否認種

姓制度的思想。

印度教徒每天早晨起床,先沐浴,再拜神像,然後才吃早餐。據說釋

迦摩尼去世時,頭朝北方躺著。今日印度有教養的人,在睡覺時,也

習慣頭朝北方。印度人在與婆羅門高僧見面時,男性不能穿洋服,一

定要穿傳統的印度服。成年的婦女也必須穿紗麗。如果成年的婦女穿

洋服,會被認為是以西方人為對象的風塵女郎。不過,最近兒童也可

以穿洋服了。

印度人的葬禮相當熱鬧。如果只是從遠方聽音樂,時常無法分辨那到

底是結婚儀式的行列︖還是葬禮的行列︖包遺體的布,有種種顏色。

印度人認為妻子比丈夫先去世是好事(不知理由為何),所以 包遺體

的布是紅色。相反地,如果丈夫比妻子先去世則是壞事(我想是因

為往昔許多妻子大多沒有賺錢能力,如果丈夫比妻子先去世,妻子的

生活就會發生問題之故吧。)。這時包遺體的布就是白色。遺體先拿

到恆河浸水清淨,然後再火葬。這時候常常會有烏鴉在空中飛來飛去,

氣氛相當詭異。

許多學者認為亞利安人的原住地是高加索。歐洲各民族、伊朗人與印

度人都屬於亞利安人。所以他們在血緣上有密切的關係。例如,西北

印度人的皮膚顏色與骨骼都與西方人很像。

印度思想的一個特徵是對不同的世界觀採取寬容的態度。印度人幾乎

不會迫害其他宗派,這點與西方人截然不同。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聖典

「梨俱吠陀」(Rig-Veda)中就指出,世上的宗教權威都以種種名字稱呼造物者,其實造物者只有一個,所以不必爭吵誰才是真正的造物

者,而誰是冒牌貨。

印度的種姓制度越分越細,據說現在多達4千種。通常一個村莊裡有

超過十個種姓。有一個村莊,只有3千位村民,卻有28個種姓,甚

至還有伊斯蘭教徒。不過,不同的種姓之間,原則上是寬容而不干涉。

在印度教中,牛非常神聖。對印度教徒而言,殺死牛與殺死婆羅門

(種姓制度中的最高階級)同樣是大罪。

印度教徒認為在恆河沐浴有潔淨身體與心靈的功效。位於恆河邊的都

市貝拿勒斯(Benares)每天有1萬人在恆河沐浴,在節慶的時候,

每天有30萬人在恆河沐浴。

古印度第一個統一王朝是孔雀王朝(西元前317-西元前180)。孔雀

王朝擁有印度史上空前的強大國家權力。所以在全印度建築了許多公

路,設置驛站,各道路兩旁都種樹,每隔15公里挖一口井,並設立

讓旅行者休息的地方,還在道路的主要交叉點建設國家倉庫,儲存食

糧,讓緊急時可用。由於孔雀王朝時,佛教鼎盛,所以種姓制度沒有

成為問題。因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所以認同佛教的領導人也無視種

姓制度。孔雀王朝留下許多碑文、銘文,但是沒有一個提到種姓制度,

這與笈多王朝(Gupta)之後的種姓制度大相逕庭。

西元前300年左右,希臘民族學者麥加斯梯尼(Megasthenes 西元前

350-西元前290)以敘利亞大使的身分,到印度,後來他寫了一本書

「印度誌」。他在「印度誌」中如此寫道:「所有的印度人都是自由

人,印度人人之中沒有奴隸。」這個訊息對有奴隸制度的希臘人而言,

非常讓他們驚訝。連柏拉圖的理想國都是以奴隸制度為前提。

那麼,當時印度真的沒有奴隸嗎︖答案是當時印度應該有奴隸。孔雀

王朝的阿育王(西元前304-西元前232)在征服許多國家後,深深懊

悔,後來發表詔書,寫道:「如果征服了國家,就殺戮他們的人

民,或移送他們的人民。」這裡的「移送」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阿育王征服了加林格國後,「移送」了15萬名俘虜。這些俘

虜就被當成奴隸,做苦工。耆那教的聖典裡也有提到奴隸。因此,當

時印度的確有奴隸。那麼,為什麼麥加斯梯尼會說 印度人人之中沒有

奴隸呢︖或許,當時印度的奴隸受到較溫情的待遇,不像西方的奴隸

受到嚴苛的待遇。當時的佛教與耆那教的聖典裡也沒有提到大規模的

勞役使用,只提到相當多的家庭有奴婢。

印度教認為宇宙可分成4期:

第一期,對眾神而言是4800年。

第二期,對眾神而言是3600年。

第三期,對眾神而言是2400年。

第四期,對眾神而言是1200年。這也是接近世界末日,非常混濁的

時期。

以上四個時期分別是1200年的4倍、3倍、2倍、1倍。加起來總共

12千年。眾神的1年,相當於人類的360年。所以這四個時期

如果換算成人類的年數,總共就是432萬年。印度人不愧為數學很好

的民族(『0』這個概念就是印度人所發明),連毫無根據的「宇宙

時期」都可以用許多數字,將它裝扮地煞有其事。

「摩河婆羅多」(Mahabharata)有數十萬詩句,是世界上最長的敘

事詩。這個敘事詩的內容是描述婆羅多族壯烈的戰爭,加上一些神話

與傳說。

另一個印度有名敘事詩是「羅摩衍那」(Ramayana)。「羅摩衍那」

的大致內容是這樣;從前有一位王子拉瑪。拉瑪的妻子席特被惡魔誘

拐到南方的蘭卡島囚禁。最後,拉瑪將妻子席特救回。後來聖雄甘地

還將他想要建設的理想國家稱為「拉瑪之國」。可見「羅摩衍那」的

故事深入印度人的程度。拉瑪被認為是毗濕奴的化身。因為傳說中,

惡魔喜歡搗亂,讓眾神很傷腦筋,眾神在商量之後,決定讓毗濕奴化

身為拉瑪,誕生到人間。拉瑪的人品崇高,一直被印度人視為理想中

的人物。

然而,由於拉瑪遭人陷害,與妻子席特一起被驅逐到森林14年。在

這期間,妻子席特還被惡魔誘拐到南方的蘭卡島囚禁。蘭卡島就是錫

蘭島,也就是斯里蘭卡。 拉瑪將妻子席特救回後,即王位,結局圓

滿。由於妻子席特被惡魔誘拐期間,嚴守貞操,因此被視為印度婦女

的典範。在印度,寡婦焚死的習俗於笈多王朝之後,特別盛行。自己

躺在薪柴上焚死的寡婦受到讚美。今天 在印度仍舊留存著許多「頌

德碑」,上面雕刻著這些焚死寡婦的形貌。

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三位一體」的說法,無獨有偶,印度教也有「三

神一體」的說法。所謂「三神」,就是梵天(Brahma 職司創造)、

毗濕奴(Visnu 維護之神)與濕婆(Siva 毀滅之神)。這 三神其實

是同一個最高原理。現在在印度,可以看到這 三神的雕像同時被信

徒祭祀的情形。

中國東晉時的法顯(337-422)於60歲(希望我60歲時還有這麼充

沛的體力與旺盛的企圖心︕)時,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17年後,

才回到中國。他的著作「佛國記」很有名。他在「佛國記」中提到當

時的印度在曠野設有「福德舍」,堤供住宿、食物給旅行者。同時當

時的印度還設有「福德醫藥舍」,醫護國內的貧窮病人。

10世紀時,伊斯蘭勢力侵入印度,對印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變化。

以前也有異民族侵入印度。但是以前的侵入者,不久就被印度同化了。

可是,伊斯蘭卻與以前的侵入者不同。

第一,伊斯蘭教在所有的世界性宗教裡面,最沒有柔軟性。第二,侵

入印度的伊斯蘭教徒屬於土耳其民族系統。而在改信伊斯蘭教的各民

族裡面,土耳其人特別狂信。

伊斯蘭教徒很厭惡偶像崇拜,他們無法忍耐印度教徒拜神像,所以一

看到印度教的神像,就大肆破壞。佛教寺院也被破壞。

一些伊斯蘭君王發覺不可能消滅印度教,便嘗試與印度教妥協。其中

最典型的是阿克巴皇帝(Akbar 1542-1605)。他設立「禮拜之家」,

邀請印度所有的宗教代表到「禮拜之家」進行討論。但是這個嘗試失

敗,1582年,這個宗教討論消失了。

不過,也有一些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例如,不可觸賤民在種姓制度

中飽受歧視,因此主動改信伊斯蘭教,以脫離種姓制度。因為伊斯蘭

教認為在阿拉面前,人人平等。

由於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印度發生了可稱為「宗教改革」的現象。

其先驅是拉瑪南達(Ramananda 1400-1470)。拉瑪南達反對種姓制

度。他主張在毗濕奴神面前,人人平等。過去根據印度教,不同種姓

階級的人不能一起用餐,集會的時候,不可觸賤民必須跪著用餐。拉

瑪南達反對這些風俗。他主張任何人都可以一起用餐。

拉瑪南達有許多弟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伽比爾(Kabir 1425-

1492)。伽比爾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否定一切偶像。他說:「神

像是沒有生命的死物︕與神像相比,磨麥粉木屋的石頭還比較有用

」在當時的印度,敢如此大膽發言的人恐怕沒有幾個。伽比爾還主

張在恆河沐浴沒有意義。印度教徒很久以來就習慣先到恆河沐浴,潔

淨身體,然後再向神禱告。然而,伽比爾卻認為這樣做「沒有意義」。

印度教認為不可觸賤民是污穢的 ,伽比爾則說:「你們如果覺得被別

人碰觸,很污穢,而必須去恆河沐浴,但是,如果你們發現有比你

們更墮落的人,請告訴我。」有一次,伽比爾躺著時,腳朝向麥加的

方向,有人看到了,就罵他;「腳朝向麥加的方向,太沒規矩了︕」

伽比爾回答道:「那麼,麻煩你把我的腳朝向沒有神的方向。」

伽比爾還認為四部吠陀經是虛構的故事,否定吠陀經的權威,就像他

否定可蘭經的權威一樣。那麼,伽比爾主張什麼呢︖伽比爾主張在這

個吵雜紛擾的世界,心靈平靜地活著,這樣會與真的神同在。

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都視伽比爾為異端。伽比爾強烈反對偶像崇拜,

可是,後來他卻被當作神崇拜。這真是一大諷刺。

耆那教的信徒中有許多富裕者,現在的印度,也有許多耆那教的信徒

是資本家。在印度的人口中,耆那教的信徒只占0.5%,他們卻擁有大

半的印度財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耆那教的信徒徹底遵守不殺生

的戒律,因此他們能夠從事的職業有限。例如,農民耕作時,有可能

誤殺土裡的昆蟲,所以耆那教的信徒不當農民。耆那教的信徒也不當

樵夫,因為樵夫砍樹時,有可能傷害樹上鳥巢中的幼鳥。由於一般生

產活動都可能殺生,最後,耆那教的信徒就選擇從事商業。但是也不

能當旅行商人、因為旅行商人必須到處走,容易踩死昆蟲(耆那教

的修行者在走路時,必須一邊掃地。)結果,耆那教的信徒只能夠從

事金融業或零售業,因為這兩種職業都一直坐著。

錫克教徒非常勤奮工作。印度有許多乞丐,可是沒有一個乞丐是錫克

教徒。錫克教告訴他們:「如果要當乞丐,不如餓死好了︕」

1800年之後,受到西方思想的刺激,印度教出現改革運動。印度教改

革運動的先驅是改革運動羅伊(Ram Mohan Roy 1772-1833)。羅伊

必須與墨守印度教傳統的保守主義者抗爭。羅伊主張廢除寡婦焚死的

風俗,獎勵科學教育,排斥偶像崇拜與種姓制度。他倡導理性的有神

論。

薩拉斯瓦蒂(Dayanand 1824-1883)認為吠陀經裡並沒有提到偶像崇

拜與種姓制度,所以這兩者都必須被排斥。他指責當時的印度教墮落

(迷信、種姓制度等),呼籲「回歸吠陀經︕」並且主張提高印度婦

女地位。

印度獨立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想要擺脫過去印度教的束縛。現在

幼兒結婚已經是違法。不同種姓階級間的結婚,在都市已經很常見。

寡婦焚死的殘酷風俗已經消失。許多部長、大使、校長都是女性。法

律禁止對不可觸賤民有差別待遇。

現在,印度教依舊是對異己寬容的宗教。印度教徒從來沒有使用武力

迫害其他宗教,今後應該也不會吧︕


(全文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