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歷史探微21

(城邦國家的理想人口)

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愛奧尼亞的一位有名的建築師Hippodamos

認為人口1千人是理想的國家。柏拉圖也認為在城邦國家,市民應該

互相認識,根據知識選出官員,因此 城邦國家的理想人口少一點比

較好。柏拉圖用很奇怪的方法算出 城邦國家的理想人口,那就是:1

乘以2乘以3乘以4乘以5乘以6乘以7=5040。所以 城邦國家的理想

人口是5040。柏拉圖並沒有解釋如此算的理由,也沒有解釋為何只乘

7

(亞歷山大大帝與亞里斯多德)

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56-西元前32313歲時,父親菲力2世為他

聘請家庭教師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西元前322)。菲力2世讓亞

里斯多德住在郊外的學園,王子也在那裏上課,同時上課的還有幾名

貴族子弟。王子從亞里斯多德那裏學到倫理、政治、哲學入門、自然

科學與醫學。王子跟著亞里斯多德學了3年,直到16歲才結束。

西元前336年,父親菲力2世被暗殺,亞歷山大大帝即位。


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亞歷山大大帝果然不愧為大思想

家亞里斯多德的學生,在東征時,帶了地理學者、礦物學者、植物學

者隨行。然後將各地收集到的資料,加上研究資助金,送交雅典的二

個學園。結果,以這次東征為契機,古希臘的地理學、人種學、動植

物學有了大幅進步。亞歷山大大帝並不是光會征服、打仗而已。當然

這也要歸功於老師亞里斯多德的教導有方。

亞歷山大大帝還打算促進東西人種的融合。亞歷山大大帝率先娶了巴

克特里亞(Bactria)的公主,又讓80位馬其頓的高官與伊朗的貴族

之女結婚。他真是一位不平凡的君主,可惜只活了33歲︕

(托勒密一世)

托勒密一世(西元前367-西元前283)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部下,亞歷

山大大帝去世後,托勒密一世就在埃及開創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

很重視文化政策,他招集古希臘的優秀學者到王宮,並建設「Mousi

學園」,讓學者們住在裡面,專心研究學術。托勒密一世還耗費巨資,

購買許多古希臘書籍,放在「Mousi學園」的附屬圖書館。這個愛書

政策,後來的歷任托勒密王都蕭規曹隨。圖書館的書籍總數多達七十

萬卷。「Mousi學園」的學者中,有一位是數學家歐幾里德(西元前

325-西元前265)。托勒密一世聽說歐幾里德寫了「幾何原本」,但

是覺得內容太多,便問歐幾里德有沒有快速學會 幾何學的方法,歐

幾里德回答道:「啓稟國王,學習幾何學,沒有王道。」

(阿爾西諾伊二世與托勒密二世)

托勒密二世(Ptolemaios 西元前309-西元前246年)的外號是「愛

姊王」,因為他娶了自己的姊姊阿爾西諾伊二世(Arsinoe 西元前316-

西元前270)。從古希臘人的道德觀看來,這個姊弟婚,是亂倫,太

荒唐了。但是在托勒密二世統治的埃及,為了保證國王的神性,王后

最好挑選與國王有血緣關係的女性(也就是國王的姊妹)。同時這也

是不讓權力掉落到外戚手中的方法。

阿爾西諾伊二世果然有「幫夫運」(或者應該說『幫弟運』),幫助

托勒密二世把埃及治理得非常好,這是托勒密王朝的黃金時代。阿爾

西諾伊二世去世時,整個埃及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當中,許多城鎮、街

道名,都改成她的名字。

(甘地)

印度聖雄甘地(1869-1948)於194677日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原子彈、美國與日本」。他寫道:「友人說:『由於原子彈的破壞

力讓人厭惡,所以全世界暫時不會發生暴力了吧︕』或許真是如此。

但是這就好像大吃特吃山珍海味,吃到反胃為止的人,背對餐桌,等

到不再反胃,再繼續吃,而且吃得比上次還多一樣。等到全世界不

再厭惡原子彈,就會發生新的暴力。……不管日本做了什麼卑鄙的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無情地殺戮日本某個特定地區的男女老幼

如同暴力無法擊敗暴力一樣,原子彈也無法對抗原子彈。人類只

能以非暴力擺脫暴力,只有愛才能克服憎恨,用憎恨來對抗憎恨,只

會加深憎恨。」

指揮製造原子彈的美國理論物理學者,也是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

奧本海默(1904-1967),同時也是印度教聖典的研究者。他最喜歡的

印度教聖典是「薄伽梵吉塔」(Bhagavad)。甘地也每天誦讀「薄伽

梵吉塔」。甘地曾經指出「薄伽梵吉塔」是所有印度教聖典裡面,最

有行動力與最不厭世的聖典。

甘地在著作「印度的自治」裡,強烈批判近代物質文明。他寫道:

「如果印度捨棄近代物質文明,一定會帶來利益。」不過,這本書被

攻擊為「反啟蒙」、「反動」,因為書裡反近代、反機器。甘地如此

寫道:「機器讓歐洲荒廢,英國現在正處於破滅前夕。機器是近代文

明的主要象徵,也意味嚴重的罪惡。」

甘地又寫道:「往昔格鬥時,彼此比賽身體的力量。現在則是在山

丘上架好機關槍,一個人可以奪去數千個生命。這就是文明︕」

1931年,甘地去倫敦開會時,與卓別林(各位可以上網找到卓別林

的默劇,非常精彩)見面。甘地告訴卓別林,他反對帶來失業者的機

器。卓別林非常感動,後來拍出人類與機器對立的「摩登時代」。

甘地從1921年起,身上穿的衣物,暴露肌膚的部分比遮蓋的部分還

多。他積極追求「無所求」的境界,越來越接近邱吉爾梭說的「乞食

的聖者」。

甘地深深地抓住了印度民眾的心。他所到之處,民眾都下跪。民眾觸

摸他的手或衣服的底襟,希望能藉此讓自己更清淨、更接近神。即使

不能碰到甘地,只要能看到甘地一眼,就彷彿受到祝福。

後來,甘地眼見日本侵略中國,便開始指責日本,希望日本反省。

1942718日,甘地發表「給所有的日本人」公開信。

甘地並且呼籲印度人,萬一哪一天,日本侵略印度,身為非暴力抵抗

者,不要對日本軍有任何援助。但是如果有一位日本人迷了路,口渴、

瀕臨死亡,向你求救,你可以不把他當敵人,給他水喝。不過,如果

日本軍強迫你堤供水,你沒有義務幫助,可以抵抗到底。如果無法抵

抗,可以選擇死亡。因為印度教聖典如此記載:「抵抗者不要在侵略

者面前屈膝,可以在平靜中死亡。」

甘地每天34點時,一定起床。起床後,祈禱、讀書、寫文章,早

8點半至9點時,吃早餐。早餐的內容是落花生、棗子、白飯與水

果。不吃午餐。下午5點吃晚餐。下午6點半至7點到屋外散步,一

定走2哩左右。晚上9點或10點就寢。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卻於1948130日被一位印度教狂熱分子 暗殺。

甘地在著作「自傳」中,提到他在英國留學時,接觸到「聖經」。他

如此寫道:「我讀了舊約聖經的『創世紀』,再讀幾章,就昏昏欲

睡。一點也引不起我的興趣,我不喜歡『民數記』。但是讀到新約聖

經就不一樣了,我尤其喜歡『登山寶訓』,讓我很感動。基督耶穌

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讀到這個地方,

讓我覺得非常愉快。這讓我想起印度教聖典裡的一句話:『有人給你

一杯水,就以山珍海味報答他。』」

甘地為什麼不喜歡『民數記』呢︖我查了一下舊約聖經的『民數記』,

發現第31章有如下記載:「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在米甸人身

上報以色列人的仇。』……他們就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與米甸

人打仗,殺了所有的男丁……以色列人擄了米甸人的婦女、孩子,並

將他們的牲畜、羊群,和所有的財物奪了來,又用火焚燒他們所住的

城池和所有的營寨……摩西說:『你們要把一切的男孩和所有已嫁的

女子 都殺了。』」

看了以上舊約聖經『民數記』的記載,各位應該知道甘地為什麼不喜

歡『民數記』了吧︕這麼血腥的記載,別說慈悲的甘地,連平凡的理

州也不忍卒讀。

(康德的反動面與進步面)

德意志哲學家康德(Kant 1724-1804)幼年起,接受8年的宗教教育,

反而讓他對宗教採取批判性態度。法國大革命初期, 康德對新政府

廢除封建特權,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措施頗有同感。即使在

人民處死國王,實施「恐怖政治」時,康德雖然與大多數人一樣,不

認同這個現象,但是也沒有採取反革命的態度。反而當英國加入反革

命軍時,康德深表遺憾。康德認為採取自由主義的英國應該支持法國

大革命才對。因此,英國加入反革命軍,證明英國表面上雖然有議會

政治,其實是國王在左右議會。

對法國大革命頗有同感的康德,出人意料之外地,在這個時期寫的論

文,否定「革命」,完全否定人民對政府的「反抗權」。康德認為政

府即使壓迫人民,人民也不應該反抗政府或君主。「反抗權」與「革

命權」並不存在。如果有「反抗權」與「革命權」,就會破壞法律。

康德認為「社會契約」不是歷史事實,所以人民不能指控君主違反

「社會契約」。康德反對革命,只同意漸進的改革。

但是如果像法國大革命一樣,新政府有暴力傾向,人民怎麼辦︖能夠

拒絕新政府嗎︖康德認為既然新政府成立了,人民就應該服從。


康德認為人民既然把權力交給政府了,不能後來因為不滿意政府,就

要求收回權力。不管採取的方式是反抗或革命。

以上是康德的反動面。再來看看他的進步面。

康德認為歷史是以世界公民的法律秩序為目標的過程,也就是消滅

「戰爭」,達到永遠和平的過程。康德認為歷史的目標是組織一種世

界聯邦,制定人類共通的法律。

康德認為滅絕戰爭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所有的國家都成為共和國,讓少

數人無法恣意發動戰爭。康德最有名的政治論文是1795年寫的「論

永久和平」。

(漢族人)


漢民族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懂漢字的集團」。因為要完全學會漢字非

常困難。西元前10世紀左右,從中亞西北方有一個叫「周」的部族

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他們定居的地方稱為「中原」,也就是今日的河

南省、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與山西省南部。「中原」是華北最肥

沃的平原。

漢民族的文化非常早熟。7世紀至9世紀的唐朝時,英國才剛剛登上

歷史的舞台。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849-890)即位時是871年。日

本最古老的記載「古事記」於712年編篡,「日本書紀」 於720年編

篡。

所謂的「華夷思想」在這時候形成。以什麼標準來判斷華(漢民族)

與夷(野蠻民族)呢︖「華」就是採用漢字,過著「中國式」的生

活。

中國的國務院承認的中國少數民族有55個。其中的傣族與哈尼族沒

有文字。而赫哲族的人口最少,只有5354人。

漢民族的政治史可說是古代以來北方民族不斷侵略的歷史。「周」就

是從西北的入侵者,45世紀時有五胡,56世紀時有北朝,10

紀時有五代,12世紀時有遼,1213世紀時有金,1314世紀時有

元,17世紀至20世紀有清。入侵者主要來自北方,只有8世紀時的

吐蕃來自西方。萬里長城沒有蓋在華南與華西是有原因的。

「中國人都是黃帝的子孫」這種觀念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給日

本,下定決心要引進西方文明之後產生的。在此之前,同樣是漢族的

人之間甚至沒有同胞的感覺。

所謂的「中國人」,在人種上,其實是「蠻」、「夷」、「戎」、

「狄」的子孫。例如,周朝的呂尚(太公望)是姜姓,換言之,他出

身於西戎之一的羌族。春秋時代的楚國,則是「南蠻」之國。在西元

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蠻」、「夷」、「戎」、「狄」

在洛陽盆地,興興衰衰,並且互相接觸、融合,最後成為所謂的「中

國人」。所以,自以為是「禮儀之邦」,最文明的 中國人 ,其實是

「夷狄」的子孫。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