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哲學史(7) 那麼,禮在何處最有效呢?那是在死 亡的瞬間以及殺死其他生物而吃的 時候。 在「論語」鄉黨篇如此記載:「食不 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 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 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 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 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 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 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 羹,瓜祭,必齊如也。」 在「論語」述而篇又如此記載:「子 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 是日哭,則不歌。。」 孟子對仁與禮的關係如此敘述。在 「孟子」離婁篇如此記載:「仁之 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 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 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 在「孟子」滕文公下篇如此記載: 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 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 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 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 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 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 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 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 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 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 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 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 匹婦復讎也。」 祭祀祖先欠缺禮,是「正義之戰」 的理由。這種理由在今日也常見, 把「禮」換成民主主義或其他意識 形態,就可通用。 中國近代思想家章炳麟在其「齊物 論釋」中嚴厲批判這個「正義之 戰」,認為這與西方近代的殖民地 主義和帝國主義一樣。 孔子與孟子之間發生了甚麼變 化?重要的是孔子是在各國徬徨 的旅人。旅人不屬於特定的國家, 不會區分敵人與朋友。 康德在其「為了永遠的和平」中如 此寫道:「任何人在某個地方,沒 有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權利!」 Allen認為我們居住在特定的地 方,並沒有擁有很多的權利。我們 都是旅人。 (待續) 2022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