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中國哲學史(15) 王弼提出的形而上學,基於某種政 治性慾求。 王弼「老子道德經」五章註如此寫 道:「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 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 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 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 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 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 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 用…未足任也。」 與佛教對決 根據「東漢書」「孝桓帝紀」,「設 華蓋以祀佛陀與老子」。那時候洛 陽已經設有譯經所。 之後,佛教與王權的關係,來世與 今世的關係,救贖的思想與儒家教 化的關係等,在許多論點,中國哲 學都被佛教動搖。尤其是針對精神 與身體的論爭(神滅不滅論爭)很 重要。過去有關身心的結構被破 壞,祭祀祖先的意義受到懷疑。 神滅不滅論爭就是主張神不滅的 佛教徒與主張神滅的儒者范縝之 間的論爭。這個論爭的重點是如何 看精神與身體的關係。佛教徒認為 即使身體消滅,精神仍然沒有消 滅。 范縝「神滅論」「弘明集」卷九如 此寫道:「問曰:“子云神滅,何 以知其滅耶?” 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 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神滅論」「弘明集」卷九又如 此寫道:「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刃。 形之於用猶刃之於利。利之名非刃 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 刃,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 豈容形亡而神在也?」 范縝的結論是形(身體)若消滅, 神(精神)也消滅,所以沒有靈魂, 也就沒有佛教主張的輪迴。 隋唐時興盛的佛教讓儒教喪失強 度。韓愈想復興儒教。當唐憲宗想 要迎接佛舍利到宮中時,韓愈上奏 唐憲宗如下:「夫佛本夷狄之人, 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 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 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 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 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 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 之於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 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 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 諸侯,行吊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 桃茹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 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 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 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 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 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 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 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 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 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 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 某誠惶誠恐。」 (待續) 2022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