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人生風景

人生風景
我讀過中國學者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之後,對他的作品深感興趣。後來在圖書館發現余秋雨的「人生風景」,以為是他另一本作品,很高興地借回家,回家一讀才知道這是他以往全部著作的「精華版」。由於內容與「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重覆地方頗多,因此對我而言,可讀性不高,以下是一些我還沒讀過而又精彩的部分︰
去年我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
寫信的人叫貝林。他說,他不認識中文,因此沒有讀過我的書,但他從中國雇員談起我名字時的表情看,覺得有必要認識我,並邀我做他的顧問。他是世界級的富豪,主持著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專為各國殘疾人士提供輪椅。因此,我認識了他。他說,他出身窮苦,逐漸致富,曾為自己提出了3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是多,即追求錢多、房多、車多、雇員多;第二階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礎上淘汰選擇,事事求精,物物求好;第三階段是異,即在好的基礎上追求唯一性,不讓自己重覆別人,也使別人無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異這3個階段,本應滿足了,卻深感無聊,不知今後還要追求什麼。對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也沒有一絲驕傲。
終於有一天,一個6歲的越南殘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把一張輪椅推給這位無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學會操作後,雙眼閃現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光亮。貝林先生在那裡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第二個救了他的是一個津巴布韋青年。那天,這位青年背著一位殘疾的中年婦女,走了兩天的時間來到了他面前。
貝林先生問︰「這是你母親嗎?」
青年回答︰「不是。」
「你認識她嗎?」
「不認識。」
「那你怎麼把她背來了?」
「只因她在路邊提出了這個要求,她需要我背她到你這裡。」青年回答。
「只是她需要?」
「是的,只是她需要。」
貝林先生心頭一震。這個青年很窮困,卻幫了一個不認識的人的一個大忙,不要任何回報。
為什麼自己以前總認為,連慈善也要在賺足錢之後才能做?
貝林先生自責了︰「我把梯子擱錯了牆,爬到牆頭才知道,擱錯了。」
他說︰「我居然到60歲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點擺脫無聊。」
我在北京一個隆重場合,當著貝林先生的面,向廣大聽眾講述了他的故事。
我說,貝林先生告訴我們,慈善決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而是一種尋找人生意義的自我救贖
「中國文人」是一個什麼概念?真是一言難盡,你可以投給它最高的崇敬,也可以投給它最大的鄙視。
中國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莊子;中國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馬遷;中國文人在人格獨立上的絕唱是魏晉名士。
唐代以後,情況開始複雜。產生了空前絕後的大詩人李白、杜甫,但他們在人格獨立上都已不及他們的前輩。科舉制度開始,13百多年全國文人爭走的那條獨木橋,造成了中國文人一系列的集體負面人格,覬覦官場、奇嫉狂妒、虛詐矯情……即使在科舉的隙縫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學者和藝術家,大多也是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擔社會的精神責任。
近代以來,中華文明險遭顛覆,中國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會改革的第一線,卻又陷於爭鬥,走向激進,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難再被稱作真正的文人。另一部分則以文行惡,忙於整人,侮辱民智,留給人們最醜陋的記憶。
阮籍讓人感到怪異的是他對於禮教的輕慢。一位女孩極有才華又非常美麗,不幸還沒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認識這家的任何人,也不認識這個女孩,聽到消息後卻莽撞地趕去弔唁,在靈堂裡大哭一場,把滿心的哀悼傾訴完了才離開。阮籍不會裝假,他那天的滂沱淚雨全是真誠的。這眼淚,不是為親情而灑,只是獻給一個美好而又殞逝的生命。荒唐在於此,高貴也在於此。有了阮籍那天的哭聲,中國數千年來其他許多死去活來的哭聲就顯得太實在、太自私了。終於有一個男子漢像模像樣地哭過了,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為美麗,只為青春,只為生命,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盡致。依我看,男人之哭,於此盡矣
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中國文化在最低層面上也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實施互嫉和互傷的文化。正是這種現象,使它失去了很多人才,走向了平庸。
(全文完)
理州上  2012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